摘要:桂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是廣西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本研究以“承接—創新—綠色”為邏輯框架,通過文獻梳理、實地調研、數據收集等方法。以賀州核心區域工業模式創新對區域經濟轉型作用為研究對象。探討在賀州市現有的發展條件下,將創新驅動、生態優先、技術升級、循環經濟、產業鏈重構、降低資源消耗等要素有機融合,依托于產業集群,如何形成創新與生態協同效應,增強賀州市的區域競爭力,來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以期為桂東示范區建設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產業轉移;創新驅動;綠色工業;區域協同;賀州模式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8.002
1 理論基礎與研究進展
1.1 工業經濟理論演進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經濟理論就已被用作分析區域發展模式的工具。著名學者波特(Porter,1998)提出的產業集群理論就強調地理集聚與產業協同的競爭優勢,其研究發現,產業集群可通過技術溢出降低企業成本約15%[1]。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智能化的興起、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經濟理論也在不斷地刷新,學者黃群慧(2019)就提出新型工業化理論,主張以數字化重構生產流程[2]。實現產業鏈的升級與重構,這對于廣西賀州市現有的碳酸鈣循環經濟集群來說,無疑是增效的。如:引入工業機器人改造碳酸鈣生產線,使單位能耗下降18%,缺陷率從1.2%降至0.3%[3]。
1.2 產業轉移機制探索
在產業轉移機制探索中,學者夏禹龍(1982)提出了梯度轉移理論,揭示產業由高梯度向低梯度擴散規律,并揭示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存在高概率忽視生態約束[4]。在另一個角度上,學者張可云(2020)提出了飛地經濟模式[5]。說明發展循環經濟集群在降本增效的同時,更需要注重生態協同效應,這樣會實實在在地給地方經濟發展帶來更強勁的發展后勁和充沛的活力。從賀州產業轉移機制案例來看,賀州市在2018—2022年承接產業中高污染項目占比從28%降至9%,體現選擇承接的策略優化[6]。
1.3 研究視角創新
面對現時代的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如何實現承接—創新—綠色的經濟發展,將創新驅動、生態優先、技術升級、循環經濟、產業鏈重構、降低資源消耗等各元素依托產業集群形成的創新與生態協同效應,助力地方形成區域強競爭力,拉升地方的經濟發展。從目前學者研究視角來看,既有研究更多地側重于理論應用,較為單一,缺乏系統整合。因此本研究希望在于:第一是通過理論嫁接,將產業集群理論與生態經濟學結合,構建“綠色集聚”模型;第二是通過方法創新,采用政策文本分析(如解析《桂東示范區建設方案》第七章)與微觀企業數據結合[78]。
2 賀州工業發展現狀解析
2.1 戰略定位與區位特征
從戰略定位與區位特征看,根據《廣西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賀州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桂政發〔2021〕32號)[9],其區位優勢主要體現為——
在交通節點方面:貴廣高鐵日均貨運量達1.2萬噸,降低物流成本約30%;在生態屏障方面:森林覆蓋率72.9%,為工業項目環評通過率提供保障[10]。
這為實現承接—創新—綠色的經濟發展留下了更好的發展空間。
2.2 產業結構演進
從產業結構演進來看,賀州市明確“深加工率年均提升≥8%”的量化目標[11],同時“賀州碳酸鈣深加工率超全區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12]。工業增加值占比從35%(2018)增至42%(2022);碳酸鈣深加工率從40%提升至65%,產品單價提高2.3倍[13]。這為產業轉移機制探索,依托產業集群如何形成的創新與生態協同效應,助力地方形成區域強競爭力,打下了循環經濟背景下的產業工業基礎。
2.3 發展條件評估
我國已進入發展快車道,大數據產業、智能化工業、工業經濟已呈現出跳躍式發展的趨勢。對此,賀州如何在工業經濟的變革中,在廣西乃至全國走出一條自有條件獨屬的生態產業工業體系、生態產業工業經濟循環體系,需要一個合理化的評估,面臨著地理集聚與產業協同,以及“承接—創新—綠色”等方面問題。鑒于此,本研究結合實際、學者的理念,利用SWOT分析試圖揭示一些關鍵性的矛盾。
如一些學者的觀點,優勢轉化瓶頸:稀土資源開發度不足12%,深加工技術依賴外部[14];同時,從政策機遇窗口: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外溢規模年均增長15%,但賀州承接占比僅7%[15]。另外,還有一些政策專欄,如專欄1:《桂東示范區綠色發展指引》要點解讀[16]。準入紅線:單位產值水耗>8m3萬元的項目禁止入園(第三章第五條)。
這些都揭示了,在現有的發展條件下,賀州市面臨諸如資源不足、產業初興、政策局限、交通待完善、人才待引等問題,既有機遇,也有危機。機在于以創新驅動、生態優先、技術升級、循環經濟、產業鏈重構、降低資源消耗等各元素下,依托產業集群形成創新與生態協同效應,增強賀州市的區域競爭力來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危在于大數據、智能化的工業產業變革黃金期如何發展好地方的工業經濟、如何發展好循環經濟、如何發展好綠色工業經濟。
3 融合發展實證研究
3.1 工業經濟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
賀州市如何實現工業經濟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呢?如在桂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中,賀州市通過創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模式,成功推動工業經濟與生態保護的深度融合。華潤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華潤示范區”)作為典型案例,其經驗為區域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3.1.1 實踐路徑與成效
華潤示范區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循環為核心,構建了水泥、電力、啤酒三大產業協同發展的生態工業網絡。根據華潤集團2022年年報數據,示范區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7.6億元,同比增長14.8%;單位產值能耗同比下降12.3%,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達96%,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突破92%。這一成果得益于以下關鍵措施。
余熱梯級利用:水泥生產線余熱發電系統年供電量達1.25億千瓦時,滿足園區30%的電力需求,減少碳排放約7.8萬噸[17]。
廢棄物資源化:啤酒廠廢酵母提取高附加值蛋白粉,年產值超5000萬元;水泥窯協同處置市政污泥與工業危廢,年處理量達15萬噸。
生態修復機制:投入1.2億元用于礦山復綠與濕地修復,植被覆蓋率從45%提升至72%,區域生物多樣性顯著恢復[18]。
3.1.2 理論啟示
該案例驗證了循環經濟理論在產業轉移中的適用性。通過產業鏈耦合與技術創新,工業系統可形成“低消耗—高產出—低排放”的良性循環[19]。該經驗表明,生態保護并非工業發展的對立面,而是通過制度設計和技術賦能實現協同增效的關鍵路徑。
3.2 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
對賀州市經濟發展而言,實現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它關系著工業經濟未來的層次地位和層次發展,因此依托桂東承接示范區政策優勢,推動碳酸鈣等傳統產業向智能制造轉型,是創新驅動、生態優先、技術升級、循環經濟、產業鏈重構、降低資源消耗、實現綠色工業經濟,增強賀州市區域競爭力的首要變革。以碳酸鈣智能工廠為例,其建設成效為傳統工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
3.2.1 數字化轉型實踐
根據工信部2022年智能制造試點數據,賀州某碳酸鈣龍頭企業通過智能工廠建設實現以下突破。
生產效率提升:引入工業機器人(覆蓋率80%)與MES(制造執行系統),生產周期縮短35%,人均產能提高40%。
質量管控優化:基于AI視覺檢測技術,產品缺陷率從1.2%降至0.3%,達到國際標準[20]。
能耗雙控達標:通過能源管理系統(EMS)實時監控,單位產品電耗下降18%,年節約標煤1.2萬噸。
3.2.2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2022年該企業銷售收入突破12.5億元,同比增長28%,并帶動本地就業崗位增加300個。數字化轉型還推動產業鏈協同升級,如物流環節引入區塊鏈溯源系統,供應商交貨準時率提升至98%[21]。
3.2.3 挑戰與對策
盡管成效顯著,但中小型企業仍面臨技術投入高、人才短缺等瓶頸。對此,賀州市設立“數字化轉型專項基金”,聯合高校開設“工業互聯網”定向培訓,形成“政府引導—平臺賦能—企業主體”的協同機制[22]。
4 發展路徑優化建議
4.1 政策創新維度:制定《粵桂產業合作負面清單》
桂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是廣西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建議借鑒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經驗[23],聯合廣東省制定《粵桂產業合作負面清單》,明確“三禁止、兩限制”原則:
禁止類:單位產值能耗超行業基準值50%的高耗能產業、廢水排放強度≥10噸/萬元產值的重污染項目、發明專利密度<1件/億元產值的低技術產業;
限制類:本地礦產資源利用率<70%的資源依賴型產業、同質化競爭企業密度≥3家/平方公里的重復建設項目[24]。
實施機制——
動態調整:每年由粵桂聯席會議審議更新清單內容,確保與兩地產業升級需求同步;
跨域監管:依托粵桂環境監測數據共享平臺,對轉移企業實施“生產—運輸—排放”全鏈條監管;
預期成效:通過負面清單制度,可將低端產業轉移比例降低30%以上,推動兩地產業鏈互補度提升至65%(長三角2022年數據)。
4.2 要素配置優化:構建“人才飛地”機制
桂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是廣西的重要戰略部署。針對賀州高端人才短缺問題,建議構建“人才飛地”機制,參照蘇州工業園“飛地聚才”模式[25],建立“1+3”人才共享體系。
核心載體:在深圳設立“桂東創新中心”,吸引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團隊入駐,實行“研發在灣區、成果轉化在賀州”的雙基地管理模式;
專業平臺:在南寧、桂林、梧州建設“碳酸鈣產業研究院”“金屬材料實驗室”“生態工業設計中心”,聚焦三大主導產業技術攻關。
運營策略——
柔性引才:推行“候鳥專家”制度,企業支付50%薪資即可共享高端人才,剩余部分由自治區人才基金補貼;
成果分成:技術轉讓收益按“研發團隊70%+地方政府30%”分配,激發創新活力[26];
數據驗證:蘇州經驗表明,“飛地”機制可使區域研發投入強度3年內提升0.8個百分點[27]。
5 結論
本研究通過實證分析表明,賀州市在桂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中,通過循環經濟模式創新、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及多維評價體系構建,初步探索出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的實踐路徑。然而,本研究仍存在多方面局限,后續研究可引入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構建多主體參與的動態評價模型,增強政策仿真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7790.
[2]賀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賀州市碳酸鈣產業發展報告[R].賀州:賀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2023:79.
[3]黃群慧.新型工業化理論與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2019,54(05):416.
[4]夏禹龍.梯度轉移理論與區域經濟發展[J].經濟地理,1982,2(03):1218.
[5]張可云.飛地經濟模式的理論與實踐[J].區域經濟評論,2020,8(04):2230.
[6]賀州市生態環境局.賀州市產業承接環境評估報告(2018-2022)[R].賀州:賀州市生態環境局,2023:2225.
[7]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桂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方案[Z].桂政發〔2021〕18號,2021:1518.
[8]賀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桂東示范區重點企業運營數據分析報告(2023)[R].賀州:賀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2023:3235.
[9]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廣西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Z].桂政發〔2021〕32號,2021:43.
[10]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廳.廣西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發展報告[R].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廳,2022:21.
[11]賀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碳酸鈣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Z].賀政發〔2020〕15號,2020:5.
[12]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廣西重點工業產業鏈發展評估報告[R].南寧:廣西工信廳,2023:41.
[13]賀州市統計局.賀州市碳酸鈣產業高質量發展統計年報[R].賀州:賀州市統計局,2023:30.
[14]賀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賀州市稀土資源開發與利用評估報告(2023)[R].賀州:賀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2023:12.
[15]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白皮書(2022)[R].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究院,2022:17.
[16]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桂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綠色發展指引[Z].桂政辦發〔2022〕45號,2022:5,12.
[17]華潤集團.華潤集團2022年可持續發展報告[R].香港:華潤集團,2022.
[18]王明,李紅.循環經濟示范區生態效益評估模型構建[J].生態學報,2021,41(09):35673575.
[19]張華.產業鏈耦合視角下循環經濟理論的應用機制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20,37(05):4552.
[20]工業和信息化部.2022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公示[Z].工信廳裝函〔2022〕78號,2022:15.
[21]劉偉,陳芳.碳酸鈣產業數字化轉型路徑研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22,51(03):112120.
[22]陳芳.數字化轉型中的政企協同機制研究——以賀州市工業互聯網建設為例[J].中國工業經濟,2023,40(04):5663.
[23]粵桂兩省區人民政府.粵桂生態保護協作協議[Z].粵府函〔2023〕6號,2023.
[24]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負面清單[Z].發改地區規〔2021〕189號,2021:5.
[25]陳志剛.跨區域產業轉移協同治理機制設計[J].經濟體制改革,2022,28(02):112118.
[26]王建華.人才飛地機制對區域創新的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03):4553.
[27]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蘇州工業園區2022年發展報告[R].蘇州: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20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