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在語文學習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初中階段的寫作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缺乏興趣、思維貧乏、情感體驗淡薄等問題。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法注重營造生動逼真的學習情境,可通過刺激學生的感官參與和情感共鳴,促進學生寫作學習的主動性與深人性。文章基于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價值與具體策略兩大維度,對其在初中語文寫作課堂中的實際效果進行分析,旨在為寫作教學的完善提供可借鑒的思路與方法。
一、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寫作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一)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自主創作意識
情境教學法通過為學生設置貼近生活、富有趣味性的學習情境,實現了寫作教學從傳統命題寫作向興趣引導下探索式學習的轉變。興趣是推動學生寫作的動力,情境教學法可通過形象的情境展示、情感激發和互動體驗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構建生活化的動態場景,如模擬校園生活、家庭聚會以及歷史事件等,使學生體會寫作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喚起主動表達的愿望。
此外,情境教學法可以減輕學生在寫作難度方面產生的心理恐懼。在傳統寫作課堂上,學生普遍存在對話題理解不足、表達受限以及思維定式等問題。情境的創設可通過特定場景的視覺化、敘事化呈現,使抽象的寫作主題變得直觀易懂,降低寫作的起點難度。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播放生動形象的校園短片等方式,引導學生基于自身體驗描繪情境,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積極觀察生活,還能引發情感共鳴,為作文寫作奠定良好基礎。
同時,情境教學法也突出了學生寫作的主體性。通過將學生置于創作情境的核心位置,如讓學生模仿新聞記者撰寫事件報道,或通過角色代入創作人物故事等,學生既能從情境中發現創作靈感,又能積極主動地探究如何用語言傳達信息和情感,從而提高寫作自主性。研究表明,提高寫作興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情境教學法以其趣味性、互動性等特點,有利于樹立學生積極的寫作態度,發展學生的創作意識,增強學生的持續學習能力。
(二)拓展寫作思路,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拓展寫作思路對解決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學生思維局限性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情境教學法憑借其豐富開放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多元思考路徑以及語言表達參考模型。就寫作教學而言,內容單一化往往難以調動學生的創造力。借助情境教學法,教師可設計不同層次的情境,如個人體驗類、社會現象類、文化探討類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與書寫。
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語言環境。情境教學法通過情景敘事和角色代入的方式,為學生營造“語言沉浸\"氛圍。例如,在模擬法庭情境下,學生分別充當辯護律師和證人,既要理清邏輯,又要運用言語傳達想法。這種語言實踐極大地增強了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與靈活性。此外,多模態情境(如圖片、視頻、音頻等組合)還能激活學生的多感官體驗,使他們從更全面的角度構思文章內容,拓展寫作思路。
情境教學法還構建了語言表達中的實踐與反饋閉環機制。在小組合作或課堂互動過程中,學生通過探討、合作完成寫作任務,并能互相激勵,學習他人特有的表達方式。例如,在以“故鄉的食物\"為主題的作文情境中,學生便可結合自身經歷,以分享和交流的方式建構更加深刻的文章結構。
(三)營造沉浸式體驗,增強寫作情感共鳴
情感共鳴是作文打動讀者的關鍵因素。初中階段學生受生活經驗、情感體驗等因素限制,往往難以在文中抒發深厚感情。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沉浸式體驗,為學生帶來真實感與代人感,進而強化其寫作情感表達。以模擬災難情境為例,學生借助視頻和音效“置身\"于某種突發災難中,能更加直觀地體會事件發生的緊迫性和情緒上的震撼,寫作中自然會流露出真情。
沉浸式體驗既能引發學生情緒,又能幫助學生多角度領悟寫作主題。例如,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歷史背景,如“進入抗戰年代,感受少年時代”,學生可在模擬環境中通過傾聽歷史敘述、閱讀歷史故事、觀看相關影像資料等方法,深入了解戰爭年代人的感情與精神,繼而在創作中表現出豐滿的敘述與情感。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注重細節還原,讓學生在寫作對象中獲得情感認同和共鳴,從而提升文章感染力。
此外,情境教學法有助于在學生與讀者之間建立情感鏈接。在真實情境的書寫中,如走訪敬老院后書寫心得時,學生通過與場景中角色的互動,可直接感知老年群體對情感的訴求,繼而在書寫中體現人文關懷和共情。這種以情感為本的教學方法,不僅促進了學生對寫作內容的深入感知,還有助于學生在寫作時形成更細膩的情感表達,從而提高文章的感染力與說服力。
二、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寫作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構建多模態情境,激活學生多感官體驗
在初中語文課文《藤野先生》的教學中,構建多模態情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情境教學法。課文主要描寫了魯迅先生與藤野先生之間的師生情誼,以及魯迅在日本學習生活中的點滴經歷和藤野先生治學嚴謹的品質。教師可通過多模態情境,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并將其作為寫作練習的依據。
具體操作上,教師可利用視頻、音頻、圖像等多種媒體來構建教學情境。例如,播放關于魯迅生平事跡的視頻短片,呈現藤野先生所在日本學校的歷史圖片,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等,讓學生體會文本所描繪的時代真實氛圍。從聽覺方面而言,教師可結合課文朗讀進行教學,通過不同聲調的演繹,使學生體會課文中的情感變化與細膩表達。同時,可選擇與課文主題相契合的背景音樂、抒情旋律等,渲染師生情誼的氛圍。融合多模態情境,激活學生多感官體驗,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融入文本語境,體會藤野先生的嚴謹與溫馨。
經過情境構建,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與《藤野先生》教學內容相關的寫作活動。例如,要求學生從魯迅或藤野先生的角度描述師生之間的互動,甚至可讓學生想象并書寫“藤野先生在接到魯迅復信時的心情”。學生在完成這些寫作任務時,既能利用原有的情感體驗,又能將自己置于課文場景之中,從而豐富寫作內容。通過創設多模態情境,學生既能理解文本深層含義,又能激發寫作興趣,增強表達能力。
(二)設計分層遞進任務,實現差異化寫作指導
在初中語文《回憶我的母親》教學中,設計分層遞進任務可有效輔助不同層次學生完成寫作任務。這篇課文主要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情追憶,通過具體實例展現母親的品德與對孩子的愛。教師可結合學生認知水平與寫作能力,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任務。
第一層任務可設計為基本的寫作作業,如讓學生對課文中描述母親形象的一段文字進行梳理,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母親的特征。該任務適用于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有助于他們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語言組織實踐。
第二層任務則可讓學生選擇課文中的一個具體例子進行詳細描述,并結合自己的寫作風格重新塑造母親形象。這一任務要求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掌握細節描寫技巧。對于寫作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而言,這一分層任務是一個適度的挑戰。
針對寫作能力較高的學生,教師可設定第三層任務,即要求學生以《回憶我的母親》的寫作技巧為基礎,結合自己和家人的真實生活經驗,創作一篇主題相似的散文。這一任務要求學生在模仿文本寫作手法的同時,融入個人情感,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文章。設計分層遞進的任務,可做到有針對性地引導,使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得到提高,避免因“一刀切\"的寫作要求而產生挫敗感。
(三)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寫作空間
在初中語文《三峽》一文教學中,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能夠顯著增強學生的寫作體驗。《三峽》以優美的語言勾勒出三峽壯美的風光與自然氣象,極具視覺與感官沖擊力。然而,對那些從未親身體驗過三峽美景的學生而言,僅依靠文本或許難以完全領悟其中的意境,此時虛擬現實技術便可彌補這一缺陷。
教師可利用虛擬現實設備引導學生“游覽”三峽景區。在虛擬環境中,學生能夠“看到\"巍峨的高山、滔滔的江水,“聽到”猿鳴三聲,“感受”到峽谷中清晨薄霧的籠罩。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能讓學生在直觀感受中獲取寫作靈感。例如,在看到三峽險峻的山勢時,學生可能會更自然地使用\"聳立\"\"險峻”\"氣勢磅礴\"等詞語,使語言表達更加貼合真實情境。
隨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圍繞\"我心目中的三峽\"這一主題進行創作,并明確要求學生將虛擬游覽的各種細節融入文章中。學生可以描繪自己“看到\"的景象、“聽到\"的聲音,以及“感受到\"的氛圍。教師在指導時也可提供寫作模板與范例,幫助學生厘清文章結構,確保內容條理清晰。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營造出的沉浸式寫作空間,不僅能讓學生更生動、鮮活地表達情感,還能激發學生喜愛自然景觀、表現自然的愿望,進而提高寫作水平。
(四)融入戲劇表演元素,培養角色代入能力
將戲劇表演元素融人初中語文《背影》教學,不僅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情感內核,還能促進學生角色代入。這篇課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父親的背影及父子間的深厚感情,戲劇表演則能使這種感情進一步具象化,為學生提供更多感悟與表現的機會。
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小組形式再現文中的“送別\"重點情節。例如,學生分別扮演“父親\"和\"兒子\"這兩個角色,在課文描述的基礎上,展現父親如何穿越鐵路、為兒子購買橘子的場景。在表演過程中,教師可引導扮演“父親\"的學生通過身體動作展現\"瞞跚\"和“攀爬\"的細微之處,而扮演“兒子\"的學生則通過面部表情和語調傳達復雜的情感。通過這種情境化表演,學生能更深入地感受文本所蘊含的父子情感。
為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教師可鼓勵學生從角色的角度進行創作。例如,要求學生從“父親\"的視角出發,描述他在告別時的內心感受,或者從“兒子\"的視角描繪他在看到父親離去后的內心體驗。戲劇表演中的沉浸感能讓學生在創作中更具代入感,既豐富了文章的情感表達,又加強了學生對角色心理和情緒的把握。
(五)開展跨學科主題寫作,拓展寫作視野
在《白楊禮贊》教學中,跨學科主題寫作這一創新性情境教學策略,有助于學生多維度地理解文本主題,拓展寫作視野。這篇課文借白楊樹象征堅強不屈的精神,思想內涵深刻。教師可結合地理學、歷史學等學科知識背景,設計跨學科寫作任務,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探究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從地理學角度看,教師可組織學生查閱資料,了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與適應性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發現,白楊樹在西北嚴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是生命堅韌的象征。進行寫作時,學生可借助地理學知識,以自然觀察者的視角描述白楊樹的生命活力,如描寫其迎風挺立于荒漠的圖景,將自然知識融入文學寫作。
從歷史學角度看,教師可指導學生探討白楊樹與中國革命歷史的聯系。例如,可分析白楊樹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象征意義,聯系長征時期的革命精神,撰寫以“白楊精神\"為主題的議論文等。這一寫作任務能讓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理解課文,喚起對革命精神的崇敬之情。通過跨學科主題寫作,學生可建立起文學、地理、歷史等諸多領域的聯系,進而開闊寫作思路,促進綜合表達能力的發展。
三、結語
情境教學法為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注人了新的活力,對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優化語言表達、強化情感體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多元化教學策略,教師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激發學生潛能。未來,可進一步將智能化技術與教育資源相結合,不斷優化情境教學法的實踐路徑,助力初中語文寫作課堂達成更高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林立園.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4(04):73-75.
[2]劉新紅.試論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途徑[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07):70-72.
[3]余國艷.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教師教育論壇,2023,36(06):39-41.
[4]俞美彤.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