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的時代背景下,“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愈發凸顯其時代價值。語文學科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獨特屬性,天然承擔著“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使命。然而,審視當下語文教學實踐,德育滲透仍面臨多重困境。本研究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語文教學為研究場域,深入剖析德育滲透的價值意蘊與現實困境,探索語文德育滲透策略體系,旨在真正實現\"以文化人、以德潤心\"的教育理想。
一、語文德育滲透教學的價值意義
(一)促進學生道德素養全面提升
語文學科蘊含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品格。例如,在學習《司馬光砸缸》時,學生不僅能感受到司馬光的機智與勇敢,還能從中領悟“危難時刻的責任感\"這一道德品質。將德育融入語文教學,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時,能夠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相較于直接的道德說教,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更具情感性與感染力,能夠觸及學生內心。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通過凄美的故事激發學生對弱者的同情心,使他們在閱讀中自然萌生關愛他人的意識。這種方式避免了空洞的道德灌輸,借助文學的力量讓學生在情感共鳴中接受教育,幫助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逐步樹立誠信、友愛、勇敢等品質,為學生道德素養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二)增強語文教學人文教育功能
語文不僅是一門語言工具學科,而且承載著傳承文化、陶冶情操的使命。將道德教育融入文本解讀與語言學習,語文課堂能夠超越單純的知識傳授,升華為一種人文精神的熏陶。例如,在教授《少年閏土》時,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語言表達,還可通過閏土與“我\"的友情故事,引導學生體會純真友誼的可貴,進而培養他們珍惜人際關系的意識,使語文教學更具深度與溫度。此外,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目本身就蘊含深刻的人文內涵,如《一面五星紅旗》傳遞愛國情懷,《我和祖父的園子》展現對自然的熱愛。德育滲透能夠挖掘這些內涵,將其轉化為學生可感知、可理解的教育資源,從而增強語文課堂的人文氣息。這不僅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涵,也使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與道德的召喚,為學生的心靈成長提供了廣闊空間。
(三)推動學生行為習慣逐步養成
道德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認知與情感層面,最終還需落實到行為實踐,而語文教學通過德育滲透為這一轉化提供了橋梁。例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時,學生通過壯士們寧死不屈的事跡,不僅會在思想上認同愛國精神,還可能在行動上表現出對集體榮譽的維護,這種從認知到行為的轉化,正是德育滲透的獨特優勢。另外,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故事具有強烈的行為示范作用,能夠為學生樹立榜樣。例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中的雷鋒形象,可以激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幫助同學。此外,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活動,如續寫故事、角色扮演等,也為學生提供了將道德認知轉化為行動的機會。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公益活動,如捐獻衣物,幫助他們將同情心落實為具體行動,推動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語文德育滲透教學的問題分析
(一)德育滲透目標不夠明確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對德育目標的設定缺乏系統性與針對性,往往僅停留在表面。例如,在教授《守株待兔》時,教師可能只是簡單總結出“懶惰不可取\"的道理,卻未進一步挖掘“勤勞自立”“自立自強\"等更深層次的道德內涵。這容易讓學生覺得道德教育與語文學習相互割裂,難以形成深刻的道德認知。
此外,若德育目標的設定未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就可能脫離實際。小學生處于認知發展的初級階段,抽象的道德說教對他們而言難以理解,具體的、貼近生活的目標更易引發共鳴。例如,在《小英雄雨來》的教學中,教師若只強調“愛國主義”,而不結合學生熟悉的“保護家園\"場景進行引導,學生就很難將抽象概念內化于心,德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教學方法單一影響滲透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習慣采用傳統的講解灌輸方式,直接向學生灌輸道德觀念,缺乏互動性與啟發性,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德育內容自然難以深入人心。例如,在教授《狼和小羊》時,教師可能會直接告訴學生“不要欺軟怕硬”,卻未通過提問或情境創設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公平\"或“正義\"的意義。這種單向傳授的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既削弱了他們的參與感,也難以激發內在的道德情感。
此外,現代教學資源如多媒體技術、課外實踐活動等在德育滲透中的應用明顯不足。例如,在學習《我和祖父的園子》時,教師若僅停留在課文朗讀與講解層面,而不引入視頻展示田園生活或組織學生開展種植體驗活動,就難以讓學生真正體會“熱愛自然”“勞動光榮\"的情感。
(三)學生主體地位未充分體現
傳統的語文課堂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僅作為知識與道德教育的接受者,缺乏主動參與和獨立思考的機會。例如,在教授《少年閏土》時,教師可能花費大量時間分析閏土的勇敢、善良與勤勞,卻很少留給學生空間,讓他們結合自身經歷談談對“友情”“責任\"或“成長\"的感受。這使得德育滲透停留在知識層面,難以觸及學生的情感與內心。
小學生正處于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期,他們的道德認知需要在體驗與反思中逐步建構,而非單純依賴教師的灌輸。如果課堂始終是教師的“獨角戲”,學生就很難將文本中的道德情懷與自身生活建立聯系,德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若教師只要求學生復述情節,而不引導他們討論“如果是你,會如何幫助小女孩”,學生就難以培養同情心與社會責任感。
(四)評價機制缺乏德育導向性
當前,許多語文課堂的評價仍以知識與技能為核心,對學生道德情感、態度與行為的關注嚴重不足。例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后,教師可能僅通過書面測試檢查學生對故事情節的記憶,卻未評估他們是否表現出愛國情懷或對英雄的敬仰。這容易讓學生認為德育內容無關緊要,甚至將其視為課堂的“附屬品”,從而削弱道德學習的動力。
此外,評價方式多局限于書面形式,缺乏對學生課堂表現或日常行為的動態觀察,難以全面反映德育滲透的實際效果。例如,在《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后,教師若僅要求學生寫讀后感,而不關注他們在生活中是否踐行助人精神,就無法判斷德育目標是否真正達成。更重要的是,缺乏德育導向的評價機制還可能導致教學目標的偏差,長此以往,德育滲透便會流于形式。
三、立德樹人視域下語文德育滲透的實踐策略
(一)教材深耕:挖掘文本中的德育礦藏
語文教材是德育滲透的核心資源庫,教師需以專業視角深度解析文本,提煉其中的隱性德育元素。例如,在學習以親情為主題的課文時,如《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為讓學生真切體悟親情的深沉與偉大,可設計“愛的溫度計\"學習單,鼓勵學生回憶并記錄家庭中那些溫馨動人的時刻,將抽象的感恩教育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生活片段。此外,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抓取關鍵詞句深化德育內涵。例如,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獨\"與\"倍\"字,生動地表現出詩人的孤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詩人所處的孤寂情境,并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感悟思鄉之情,實現語言能力與情感教育的雙重提升。這種對教材的深度挖掘,使德育不再是外加的任務,而是與語言學習自然融合的有機整體。
(二)教學重構:構建沉浸式德育場域
傳統灌輸式教學易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需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論語》選篇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仁愛智慧辯論賽”,讓學生分組討論“該不該為朋友隱瞞錯誤”,通過辯論引導學生理解“忠恕之道\"的現實意義。針對《田忌賽馬》一課,可采用\"訪談式教學法”,讓學生扮演孫臏、齊威王等角色,通過互動探討“策略智慧”背后所蘊含的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與擔當精神。教學方法的創新還需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例如,在《兩小兒辯日》教學中,采用\"辯論式學習法”,讓學生分組扮演兩小兒及孔子,通過查找資料、撰寫辯詞、模擬辯論,學生既能理解文言文知識,又能領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德育滲透從單向灌輸轉變為多向互動,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與實踐能力。
(三)實踐延伸:打通課堂與生活的壁壘
德育需在真實情境中實現價值內化。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北京的春節》開展“非遺文化守護行動”,讓學生通過采訪民間藝人、拍攝民俗紀錄片,在實踐中理解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針對現代社會熱點問題,教師可設計“模擬聯合國\"議題辯論,如“網絡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讓學生在思辨中提升道德判斷力。此外,實踐活動的設計需注重持續性與發展性。例如,開展“美德銀行\"儲蓄計劃,學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環保行動等積累“美德積分”,兌換定制書簽、社會實踐證書等獎勵;或設計“成長足跡\"德育檔案,記錄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道德實踐軌跡,通過縱向對比分析其價值觀發展變化,使德育從課堂延伸到生活的每個角落,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精神底色。
(四)評價革新:構建多維德育評估體系
傳統紙筆測試難以精準量化德育成效,需建立動態評估機制。在評價內容方面,需構建\"三維評價模型”,涵蓋基礎性指標(道德認知準確率)、發展性指標(道德行為轉化率)、增值性指標(道德判斷創新性)。例如,在《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中,基礎性指標可用于考核學生對\"親情力量\"這一主題的理解程度;發展性指標可觀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主動幫助他人;增值性指標則評估學生能否針對相關問題提出“災后心理援助\"等創新解決方案。此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提升德育實效的關鍵。可引入家長評價(如\"家庭美德實踐反饋表\")、同伴評價(如\"德育微課堂評分團\")、社會評價(如社區志愿服務鑒定)。例如,在“紅色研學旅行\"活動結束后,學生需提交包含家長寄語、同伴互評、實踐基地蓋章的實踐手冊。多方評價共同構成學生德育成長的立體畫像,使德育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教育手段。
(五)資源整合:打造跨學科育人網絡
德育需聯動歷史、藝術等多學科資源。例如,在《延安,我把你追尋》教學中,可結合歷史課知識還原革命場景,通過美術課繪制\"延安精神\"主題海報,實現文化認同與藝術表達的有機融合。此外,還可充分利用博物館、社區等社會資源,開展“非遺文化體驗\"\"敬老院志愿服務”等活動,將德育融入社會實踐。如在《傳統節日》單元教學中,整合音樂課學唱節日歌曲、勞動課制作傳統美食,構建\"文化認知一情感體驗一行為實踐\"的三維育人鏈。家校社協同是跨學科育人的重要保障。可開展“家庭一學校一社區\"德育聯盟活動,定期舉辦“美德講堂\"“親子志愿行\"等活動;建立“德育實踐學分銀行”,將學生在校內外參與的德育活動折算為學分,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真正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六)教師賦能:提升專業素養與育人能力
教師是德育滲透的主體,需通過持續學習與實踐提升育人能力。例如,參與\"學科德育案例設計\"工作坊,學習“關鍵詞句分析法”“主題單元統整法\"等策略。同時,教師應以身作則,通過日常言行傳遞誠信、寬容等美德,成為學生品德養成的榜樣。而且,教師需建立“德育反思日志”,記錄教學中的得失,通過同伴互助與專家指導實現專業成長。此外,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建設是提升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組建“跨校德育教研聯盟”,定期舉辦德育優質課觀摩、教學案例研討等活動;與高校專家合作開展“德育課題研究”,探索新時代德育規律。
四、結語
語文課程不僅承擔著語言知識傳授的功能,而且是學生道德認知、情感培育和人格養成的關鍵載體。語文德育滲透需以教材為基石、以課堂為核心、以實踐為助力、以評價為標尺、以教師為引領,構建“文道統一\"的立體化育人模式。本研究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與語文教學緊密結合,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策略框架,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啟示。
參考文獻:
[1]侯玉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吉林教育,2024(28):39-40.
[2]馬運紅.基于新課標的小學語文德育滲透[J].華夏教師,2024(23):96-98.
[3]趙在華.新課標視域下發揮小學語文德育功能探析[J].吉林教育,2024(10):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