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職業教育教材建設面臨三組矛盾:教材內容穩定與產業技術動態的矛盾、知識系統與崗位任務碎片化的矛盾、教學標準統一與區域產業差異的矛盾。活頁式教材具有模塊化、動態化、實踐化等特征,為解決這些矛盾提供了可能。其主要價值在于使教材從靜態知識載體轉變為動態教學工具,既保持職業能力培養的系統性,又賦予教學實施足夠的靈活性。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需要教材提供可拆解的教學單元,教法改革需要教材支持項目化教學實施,而教材創新又反過來推動教師角色轉變與教法改進,三者形成良性循環。
一、高職教育\"三教\"改革驅動下活頁式教材開發的重要性
(一)“三教\"改革對教材創新的內在要求
高職教育領域的教師、教材、教法協同改革,旨在通過系統變革改進人才培養質量。教材作為教學主體和教學活動之間的紐帶,其革新方向必然受到“三教\"改革整體邏輯的影響。傳統教材由于結構固定,難以跟上職業崗位快速變動引發的知識更新速度,也無法體現職業教育“做中學\"的實踐特點。當前,改革促使教材突破靜態知識載體的束縛,向動態化、模塊化方向發展,這是活頁式教材設計的根本出發點。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需要教材提供靈活組合的教學單元,以便根據不同學情調整內容模塊;教法改革注重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要求教材內容與真實工作場景緊密結合,通過可拆解的任務單元支撐理實一體化教學。活頁式教材憑借可替換的頁面設計,既保持系統化知識架構,又能隨時更新行業新技術、新標準,使教材成為教學改革的實踐工具而非限制。這種創新不僅化解了教材落后于產業發展的矛盾,還通過物理形態的變革促使教師突破照本宣科的教學慣性,推動課堂由知識傳授轉向能力培養,從而實現教師、教材、教法三要素的深度互動與協同進化。
(二)產業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需求
產業轉型升級正在改變職業崗位的知識構成和技術標準,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生產流程智能化、服務模式數字化的發展態勢,使得職業能力需求從單純的單個操作轉變為復合應用。傳統教材編排的固定內容難以適應崗位要求快速變化的情況。活頁式教材憑借可調整的模塊化設計,可以迅速嵌入行業最新的技術規范,使教學內容跟上生產現場的步伐。這種動態更新機制既化解了教材滯后于產業發展的問題,又通過真實工作任務的拆解重構,幫助學生形成崗位所必需的系統思維。現代產業體系里跨領域合作愈發頻繁,要求從業者擁有靈活的知識遷移能力,而活頁教材的分單元組合特點正好可以作為跨專業學習的載體。教材內容的可擴展性既能滿足不同企業的個性需求,又能為區域特色產業的人才培養留出余地,使職業教育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加速器。這種教材形態上的革新是一條將產業要素轉化為教育資源的通道,保證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經濟脈搏的緊密契合。
(三)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職業教育成為獨立類型后,其教材體系也需要與之相適應。傳統教材受普通教育模式影響較大,往往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展開,與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不一致。活頁式教材對內容組織進行重組,將零散的學科知識點重新排列組合成工作連續的任務鏈條,使教材能真實反映職業活動本身的規律。這種改變既打破了學科知識界限的束縛,又通過模塊化的編輯方式實現了教材與職業標準的契合。教材頁面可拆卸的特性為不同地區院校根據當地產業特點調整教學單元安排提供了便利,保證了人才基本規格的同時也為地方發展留下了相應的接口。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活頁教材的動態更新機制使企業的技術與工藝能夠迅速進入課堂,確保教學過程與時俱進。在教材形式不斷變革的大勢下,既穩固了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實際基礎,又利用教學資源的重新排列組合實現了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最終形成了帶有職教特色的人才塑造路徑。
二、“三教”改革視域下活頁式教材的核心特征
(一)模塊化結構設計特征
模塊化結構設計是活頁式教材最鮮明的特點,它直接服務于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把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獨立單元,每個單元對應某個工作環節或技能點,這樣做的好處是知識傳授更貼近實際,打破了傳統教材按章節推進的線性結構,給教師留出靈活調整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的掌握情況,隨時改變單元組合的順序。教材內容與生產過程緊密結合,依據典型工作任務來劃分模塊,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完整的職業能力鏈。單元之間的松耦合關系既保持了單個知識點的獨立性,又通過任務邏輯達到整體連貫性。教師可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或企業需求,選擇對應的模塊進行組合教學,使教材既能保持統一標準,又具有一定的區域適應性。可拆卸的物理形態為內容更新提供了便利,當行業技術標準發生改變時,只需替換相應的模塊而非整本教材,降低了更新成本。模塊化從根本上改變了教材的使用方式,使教師從被動執行教學計劃轉變為積極設計教學方案,使課堂教學與職業實踐融為一體。
(二)動態化內容更新特征
活頁式教材的動態化內容更新特性從根本上破解了職業教育教材落后于產業發展的難題。行業技術標準不斷更新,傳統教材的固定印刷方式常常導致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脫節。活頁設計憑借可替換的頁面結構,為知識迭代提供了物理基礎。教材內容不再被限定在出版時的知識體系內,而成為開放式的更新通道。教師能夠按照企業技術升級狀況,隨時增添新的工藝、新的規范。這種更新機制不僅涉及技術層面,還滲透到教學實施的全過程。當區域產業轉型引發新崗位需求時,相關教學單元可以迅速重新組合,保證人才培養規格始終契合市場變動。教材內容與產業動態隨時聯動,促使教師時刻關注行業發展,使教學從靜態知識傳授轉變為動態能力培養。活頁結構的靈活性也降低了教材更新的經濟成本,院校無須頻繁更換全套教材,只需針對部分內容做調整,就能維持教學先進性。如此不斷演進的內容體系,使職業教育真正成為連接課堂與車間的橋梁,在教師教學創新、教材內容優化、教法改進提升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從而構建起適應產業變革的彈性教學系統。
(三)實踐性教學導向特征
活頁式教材的實踐性教學導向特征將課堂學習與工作場景緊密聯系起來,使教材成為培養職業能力的操作指南。教材的設計按照具體工作任務展開,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變成可操作的行動步驟,學生在完成實際項目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相關技能。每個教學單元都有具體的能力目標,教材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原理,做到\"做中學”。教材編排注重過程性指導,既顯示最終的技術標準,又分步表現操作流程中的關鍵節點,促使學生樹立規范意識和質量觀念。教師能夠根據實訓條件靈活選用教材里的教學資源,既可以利用實物設備做實操練習,也可以借助虛擬仿真完成復雜的工序學習。這種設計倒逼著教學方式變革,教師由傳授知識轉為引領任務,把教學活動安排在真實或模擬工作環境當中。教材內容采取可視化的表達形式,如圖解式操作指引、標準化作業流程等,這些方法能夠降低技術學習的認知難度,讓各種基礎的學生經過反復練習達到能力標準。這種面向實踐的教材形態最終實現了理論教學和技能培養的深度交融,形成了一條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教學執行路徑。
(四)數字化融合特征
活頁式教材的數字化融合特征為傳統紙質教材賦予了新活力,形成了線上線下互補的教學資源系統。教材頁面安排二維碼入口,學生掃碼就能獲取視頻演示、三維模型等拓展資源,把抽象的技術原理變成直觀的可視化內容。教師利用云端平臺更新教學材料,隨時增添行業最新案例或技術標準,保證紙質教材和數字資源同步發展。這種融合設計沖破了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在實訓現場隨時調取操作指南,課后也可用移動終端查看重點環節。數字化資源的可擴展性利于個性化學習,不同進度的學生依照自身需求挑選學習資源深度。教師通過平臺數據了解學生掌握狀況,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教材附帶的虛擬仿真系統能讓學生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反復練習復雜的工序,既節省了實訓耗材,又提高了技能訓練的效率。數字技術與活頁相結合后,教材變成了一種可以動態生長的知識容器,教師可以靈活選擇紙質內容和數字資源,創造出適應各種教學情境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這種融合提高了教材的使用效果,也推動了教學方式向信息化方向發展,進而形成了一種新的教學環境,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的特點。
三、“三教”改革驅動下活頁式教材開發實施路徑
(一)需求導向的開發邏輯構建
活頁式教材開發以需求為導向作為邏輯起點,即將產業需求和教學需求轉化為教材內容的系統性過程。開發團隊走進企業生產一線,通過崗位任務剖析提煉典型工作場景,將生產流程中的關鍵技術環節轉化為教學模塊,保證教材內容貼合產業實際。校企人員共同參與教材設計,企業提供最新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學校教師則負責將生產語言轉換成教學語言。這種雙向互動打破了傳統教材脫離實踐的狀況。在教學內容安排上遵照“工作任務一能力要求一知識要點\"的轉化路徑,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融入具體的操作步驟當中,讓學生在完成真實任務時自然而然地掌握相關原理。教材結構設計留有彈性空間,不同地區的院校可以依照本地產業特性改變模塊組合,同一個專業方向也可以針對合作企業的獨特需求增添定制化內容。開發過程中形成動態反饋機制,通過課堂實施效果評定和企業用人質量反饋,持續改進教材內容與結構設計。教師在教學實際操作中按照學生掌握情況對教材難度梯度做細微調整,企業技術人員定時參與內容更新,共同維護教材的時效性和適用性。這種開發邏輯看重教材始終處于動態完善狀態,既能守住核心能力培養的穩定,又能具備迅速應對產業變動的靈敏。需求導向的貫穿執行使活頁式教材成為聯系職業標準和教學執行的轉換器,既防止閉門造車的盲目性,又超越照搬企業資料的零散化,在產業需求和教育規律之間找到契合點,為“三教\"改革提供了可行的執行載體。
(二)多元協同的開發機制創新
活頁式教材開發要突破傳統模式的限制,形成多方協作的機制,這是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種實踐。教材編寫的主體包括學校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和課程專家三類,各自發揮所長:教師掌握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特性,企業人員提供真實的生產案例和技術參數,課程專家完成知識體系的科學轉換。三方通過定期會商制度保持聯系,在內容選取上既要顧及職業標準又要考慮教學需求,不能讓教材變成企業手冊的翻版,也不能脫離實際堆砌空洞理論。開發過程依托產教融合平臺,企業提供設備參數、工藝流程圖等原始素材,教師團隊把這些素材轉化成教學項目,再經過教學試驗加以驗證,從而形成“生產素材一教學資源一實踐反饋”的完整鏈條。信息化平臺的應用實現了跨地域協作,不同院校教師在線共享模塊化資源,企業專家遠程參與內容審核,極大提升了開發速度。在質量把控上,創建分級審核制度,技術標準由企業工程師把關,教學適用性由骨干教師評判,知識體系完整性由學科專家評判,保證教材既契合產業前沿又具備教學可操作性。這種協同機制也擴展到教材使用環節,教師依據課堂反饋給出修改意見,企業追蹤畢業生表現提供改善方向,從而形成動態優化的循環系統。通過角色定位和協作流程的革新設計,教材開發不再只是孤立的文本編寫,而是成為聯系教育鏈和產業鏈的樞紐工程,促使教師在實際操作中提升課程開發水平,企業也在參與過程中完善人才培養標準,最終實現教育質量與產業效益的雙重提升。
(三)標準引領的開發流程設計
活頁式教材開發流程標準化創建為“三教\"改革落地提供了可行的技術路線。開發流程確立統一工作規范,從行業標準轉化為教學標準有了明確路徑,教材內容符合職業崗位要求又適合教學執行條件。開發過程制定模塊化設計通用準則,規定每個教學單元必備能力目標、任務情境、操作指引、評價標準等核心要素,保證不同教師開發的教材模塊通用且可替換。開發流程劃分為需求分析、結構設計、內容編寫、試用驗證四個階段,每個階段設定具體輸出物和質量標準。需求分析階段要完成崗位能力圖譜,結構設計階段要明確模塊間邏輯關系圖。建立跨界的標準對接機制,把國家職業標準、企業技術規范、課程標準這三個層面的要求轉化為教材開發的具體指標,用對照表的形式把標準融合起來。在內容更新環節設立動態維護規則,確定技術迭代周期對應的教材修訂頻率,規定企業參與內容審核的程序。開發團隊使用標準化的工作表單,從任務分解表到資源編碼表形成完整的工具鏈,保證不同開發者協同工作時格式統一、術語規范。質量監控覆蓋全過程,設立模塊自檢、交叉互審、專家終審三級審查節點,每個節點對應具體審查要點清單。這種標準化流程設計既維持了教材開發的專業性和科學性,又為教師參與開發提供了明確指引,把教學經驗變成教材內容的過程變得可行、可復制。依靠標準體系的引領,教材開發從經驗主導變成系統運作,妥善協調了教師教學革新、教材內容改良、教法改進提升這三者的關系,創建起持續改善的質量保障機制,最終形成了既體現產業前沿又契合教育規律的活頁式教材。
(四)質量保障的實施策略
活頁式教材質量保障需建立覆蓋開發全過程的系統策略,依靠制度創新與實施機制更新,保證教材始終契合教學需求與產業標準。教材開發之初就設定清晰的質量準則,把國家職業標準、企業技術規范、課程標準拿來對照轉化,形成可操作的質量指標清單,作為內容編寫和審查的參照。建立起由教育專家、企業工程師、一線教師組成的復合型評審團隊,在模塊規劃、內容編排、資源整合等關鍵部分展開分層審查,教育專家重點考察知識體系的科學性,企業人員關注技術參數的準確性,教師團隊負責確認教學執行的可行性。建立教材試用追蹤制度,挑選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院校展開教學實驗,通過課堂觀測記錄學生的操作難點,搜集教師的教學應用想法,整理成改進建議單。實時更新階段設置技術監測節點,和行業協會建立信息共享通道,行業技術出現變動時就觸發教材修訂流程,保證內容即時更改生效。教師能力提高是質量維持的根本工程,定時舉辦教材開發研討會,通過企業鍛煉、案例研究、合作備課等形式,讓教師領悟到如何進行崗位能力剖析、怎樣達成教學內容轉化這些關鍵技藝。塑造數字化管理平臺,把教材版本改變、應用反饋、修改記錄全部留下軌跡,做到質量追尋和改善的良性互動。在應用層面上構建效果評價體系,不僅考量學生對技能要點的把握情況,而且審視教材對于教學方法變革所起的推動作用,通過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跟蹤反饋來改進教材。這種全方位的保障手段把標準執行、過程把控、能力培育聯系起來,讓教材的質量不再依靠個人的經驗,而變成制度化的保障體系,從而達成活頁式教材在保持動態更新特性的前提下,仍然可以做到內容準確無誤且適用于教學,為“三教\"改革提供穩固可靠的教學資源支撐。
四、結語
活頁式教材開發實踐表明,教材創新是“三教\"改革落地的關鍵抓手。以模塊化打破學科壁壘、以動態化銜接產業變革、以實踐化導向重組教學流程,活頁式教材化解了傳統教材與職業教育的適配矛盾。其成功之處在于形成\"需求轉化一協同開發一動態維護\"閉環:將產業標準轉化為教學模塊,由校企協同確保內容真實,依靠靈活結構實現動態更新。這種創新改變了教材的形態,也改變了教學的實施方式,使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的設計者;課堂也不再是封閉的空間,而是延伸到了生產現場。
參考文獻:
[1]嵇恩華.基于五年制高職教材改革新型教材開發策略[J].人生與伴侶,2025(03):71-73
[2]李光亮.高職公共基礎課教材開發中融入通用職業素質的做法初探[J].中國培訓,2023(07):76-79.
[3]曾歡.職業教育教師教材理解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
[4]王敏軍,姜如霞.“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教材改革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2,8(12):7-9.
[5]王新華,李何,孟芹,等.基于校企雙元育人的高職教材開發策略[J].科教導刊,2021(35):31-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