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大環境下,提升教研質量成為促進教學水平提升的關鍵舉措。“135\"教研范式為建設學習型組織品質教研組提供了新思路與新途徑。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高效備課是確保教學效果、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本研究旨在探索以\"135\"教研范式為指導的小學語文備課方式創新,增強備課的實效性,推動小學語文教學邁向新臺階。
一、“135\"教研范式和學習型組織綜述
在小學語文教育領域,“135\"教研范式以及學習型組織等理念的提出,為教育教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35”教研范式是一套極具創新性與系統性的教研模式,對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具有強大的支持作用。其中,“1\"代表“一個主題”,強調每次教研組的集備、磨課、展示等活動,都要緊密圍繞特定主題展開。這一主題并非隨意確定,而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需求和教育發展趨勢精心安排,為后續系列教研活動指明了方向,確保了教研工作的針對性和連貫性。
“3\"寓意“三個研究”,即研究學情、研究教材、研究課標。研究學情要求教師深人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愛好、認知特點以及學習需求,以便因材施教。只有精準把握學情,教學才能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研究教材意味著教師需要深度剖析教材,了解其編寫體系、章節關聯和重難點分布,從而將教學內容合理整合,使教學更具科學性和高效性。研究課程標準旨在明確其對教學的具體要求,確保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緊密契合,保障教學質量符合教育標準。
“5\"表示\"五個設計”,以“品質教育\"為導向,重點聚焦教研組成員的教學設計、課堂設計、練習設計、作業設計以及教師專業發展設計。教學設計涵蓋整個教學環節,需要教師精心策劃教學流程,巧妙設計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設計強調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合理安排教學時間、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在設計練習和作業時,注重其針對性和分層性,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形式多樣且難度適中的練習和作業,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提升能力。教師專業發展設計的目的是為教師開辟個性化成長之路,通過培訓、研討、觀摩等多種途徑,推動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技能,實現專業持續發展。
“135\"教研范式與學習型組織理念高度契合。就小學語文教育而言,學習型組織注重教師團隊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135\"教研范式以課題為主線開展教研活動,深入研讀學情、教材、課標,認真做好五個設計,為教師搭建了良好的交流與合作平臺。教師在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過程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從容應對教育教學中的各種挑戰,有助于“品質教育”目標的實現與鞏固,進一步推動小學語文教育邁向更高的發展水平。
二、“135”教研范式下學習型組織品質教研組備課的價值
就小學語文教育而言,“135\"教研范式下品質教研組的備課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注入了強勁動力。
品質教研組的備課有助于提升備課效率。在\"135\"教研范式的指導下,集體備課已成為品質教研組的重要備課方式。教師可以共同探討教學目標與重難點,交流教學經驗與教學資源。與傳統個體備課方式相比,集體備課更能充分發揮團隊的智慧與力量,有效避免教師備課時的重復勞動,大幅縮短備課時間,顯著提高備課效率。
品質教研組備課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在\"135\"教研范式下,同課異構、課題研究等策略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空間。教師在參與同課異構活動時,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并設計教學方案,從而開闊教學思路;通過參與課題研究,教師可以深入探討教育教學的規律與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同時,在品質教研組備課過程中,教師之間能夠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實現共同提升,推動教師群體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
三、“135”教研范式下學習型組織品質教研組備課的有效方法
(一)圍繞核心,做好單元備課策劃
在\"135\"教研范式中,“1\"代表一個中心目標,即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在單元備課規劃時,教師應緊緊圍繞這一核心目標展開,確保每一堂課都圍繞核心目標推進,帶動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螺旋式上升。
以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說\"為例,教師首先要明確本單元的中心目標,即讓學生把握小說的三要素一情節、環境和人物,學會剖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體會其獨特魅力,發展文學鑒賞能力。在策劃過程中,教師應將單元導語、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和習作等板塊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例如,在《橋》這篇課文的備課中,教師可重點設計指導學生理清劇情的步驟,通過繪制劇情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清晰掌握故事脈絡,為分析人物形象做好鋪墊;在《窮人》一課的備課中,教師可聚焦于文中細致人微的環境描寫,設計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找出相關語句,分析其對刻畫人物、推動情節的作用。針對交流平臺與初試身手部分,教師應提前規劃,融入日常教學,引導學生回顧與總結課文學習收獲,并及時進行小練筆,鞏固小說要素。習作環節全面體現了本單元的核心目標,教師在備課時可借鑒前一篇課文的學習成果,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構思和創作小說,實現從輸入到輸出的過渡。
(二)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個性化教案
以生為本原則要求教師充分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語文課堂上獲得發展。
以教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一課為例,教師通過課前小規模調查、課堂觀察以及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發現學生在學習能力和興趣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有些學生善于語言表達,對文字具有較強的感受力;部分學生空間想象力豐富,對圖像信息更感興趣;還有一些學生動手能力突出。針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在教案中精心設計了課堂演講環節,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錢塘江浪潮的盛況,鍛煉其口語表達和文字轉化能力;針對空間想象力豐富的學生,教師可布置繪制錢塘江大潮各階段場景圖的任務,讓學生根據課文描寫在腦海中構建畫面并展現出來,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針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布置制作簡單潮汐模型的練習,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了解潮汐形成的原理,并結合課文對潮水漲落過程的描述,強化學習體驗。在課堂提問環節,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精心設計分層問題。基礎問題如“課文以怎樣的順序寫錢塘江大潮”,面向全體學生,鞏固基礎知識;中等難度問題如“找出課文中描述大潮聲音及形態變化的句子,并說出這種寫法的優點”,引導中等水平學生深入思考;拓展性問題如“假如您是一位導游,您將怎樣把錢塘江大潮介紹給游客呢”,激發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創造性表達。
(三)依整體性構筑知識框架
語文知識之間相互關聯,遵循整體性原則構建知識框架,有助于學生建構系統的知識體系,促進其綜合運用能力的發展。
以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童話”單元的備課活動為例。教師在備課之初,需對單元內容進行整體把握,明確童話最基本的特點是想象豐富、人物形象鮮明且蘊含深刻道理,并將這一特點貫穿于單元教學的始終。《賣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會很好》等課文是教學主體。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時的想象內容,剖析小女孩這一人物形象,使學生領悟其中蘊含的情感和社會現實;在《那一定會很好》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將兩篇童話進行比較,找出童話想象方式的多樣性以及情感表達的相似特點,加深學生對童話特點的認識。
(四)借用創新性,發掘教學資源
創新性原則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破傳統,發掘新穎、多樣的教學資源,為語文教學增添趣味與生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教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為例,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圖,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擴充教學資源。教師通過網絡收集關于植物傳播種子的科普知識視頻,如蒲公英借助風力飛行、蒼耳附著在動物皮毛上傳播、豌豆依靠豆莢爆裂彈射種子等。在課堂上播放這些視頻,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此外,教師還能從生活中發掘教學資源,組織學生在校園、公園中觀察植物,親身感受其形態和生長環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植物傳播種子的奧秘。歸來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觀察所得,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教師借助家校合作資源,鼓勵親子共同制作植物手工,如用卡紙制作蒲公英、用黏土塑造蒼耳等,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課堂上展示學生的手工作品,并開展“植物知識小問小答\"活動,將手工制作與語文學習相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語文課堂更加精彩。
(五)集體討論,碰撞教師思維
在\"135\"教研范式下,集體研討對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提高備課質量具有關鍵意義。在集體研討過程中,不同教師依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專業知識儲備以及對學生的了解,從多元角度剖析教學內容,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為備課注入活力。
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四大名著\"單元備課為例,在集體討論環節,教師首先對單元內容進行初步解讀和教學構想。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基于多年的教學經驗,建議在教授《草船借箭》時,將其與歷史背景相結合,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策略和行為邏輯;青年教師結合當下熱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建議播放與《三國演義》相關的影視片段,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更直觀地感受故事氛圍。針對《景陽岡》中武松這一人物形象,教師各抒己見。部分教師認為應指導學生從武松打虎的細節描寫中剖析其英勇頑強的個性;另一些教師則提出要結合武松在酒店中的言行舉止,論述他直率但有些莽撞的性格。在教學方法的探討中,有的教師擅長運用小組合作探究法,建議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武松這一人物形象,以培養學生的合作和思維能力;有的教師精通情境教學法,提倡創設\"景陽岡\"情境,讓學生扮演角色,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理解文本。教師在這種集體研討中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案,使備課成果更具科學性和創新性,為學生呈現更高質量的課堂。
(六)教學反思,優化備課效果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過程進行重新認識和審視,它有助于教師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優化備課效果,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135\"教研范式中的教學反思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以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為教學案例,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從多個角度進行深入反思。就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而言,教師要思考是否帶領學生全面領略了西沙群島美麗富饒的風光,是否切實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若發現部分學生對西沙群島物產特點了解不夠透徹,在后續備課中,教師應增加相關拓展內容或設計更有針對性的習題。在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教師要反思講授法、討論法與直觀演示法相結合的合理性。如果發現學生對圖片展示比教師講解更感興趣,那么在后續備課中,教師應增加直觀教學手段的應用比例,例如增加高清航拍視頻和3D建模展示,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西沙群島的迷人之處。
四、結語
“135”教研范式是小學語文學習型組織中質量教研組備課的一種科學且有效的方法。明確目標、遵循原則、落實實施步驟,并健全支持與評估體系等舉措,有助于提升備課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最終推動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應持續探索并改進該范式的備課方法,以適應教育發展對備課方法提出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潔,張貴民,張嚴明.小學語文教研活動有效性探析[J].新課程導學,2020(25):90-92
[2]程芳.小學語文學科校本教研的四階登攀策略[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20(01):221-224.
[3]岑飛國,吳巨賢.基于校本模式下小學語文教師梯度發展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小學,20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