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4-0112-03
以問題引領驅動高中高效歷史課堂建設,是順應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高中歷史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歷史認知能力與核心素養的重要使命。但是在農村高中歷史教學中由于受限于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往往會陷入機械性記憶的漩渦,很難形成系統化、整體化的歷史思維。為了使學生擺脫這一學習困境,本文將以“問題驅動\"為核心教學策略,深入探索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路徑,通過創設歷史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探究中串聯歷史碎片化知識,逐步構建學生的完整知識體系。同時,借助歷史探究性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思考。
一、農村普通高中歷史課堂的現狀分析
(一)傳統教學模式與應試思維的禁錮
當前農村高中的歷史課堂仍普遍受制于“知識本位\"的傳統思想,教學任務以機械背誦和應試訓練為核心,有些教師將歷史學習水平高低與知識點的背誦量畫等號,比拼做題量,片面地以題目正確率衡量歷史學習成效,導致學生形成歷史只需要死記硬背就能學好的刻板印象,陷入唯成績論的學習誤區。
在這種傳統教學與應試思想的背景下,歷史課堂枯燥無味,教師只是在課堂上進行單方面的知識傳授,導致學生缺乏對歷史邏輯的深度思考。此外,迫于高考的壓力,歷史教師往往會壓縮教學周期,緊緊圍繞高考的高頻考點進行碎片化講解,忽略對歷史脈絡的梳理,只進行淺層知識的講解,未能將知識點背后的經濟、社會、文化意義融會貫通,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知識體系零散化,嚴重制約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師生角色轉型的結構性困境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改革雖然強調要以學生為中心,但是在農村高中歷史課堂仍存在顯著的“教師中心\"的慣性,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難以從單向傳授者轉型到學習引導者,課堂局限于書本內容的講解勾畫,缺乏通過提問、討論、實踐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由于學生長期處于知識被動接受的狀態,普遍缺乏質疑意識和課堂表達意愿,課堂的互動常常陷于沉默,因此,這種角色固化的教學模式,弱化了學生的歷史批判思維,使師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難以形成共學共研的課堂氛圍。
(三)歷史教學方法與評價體系相對滯后
農村高中歷史教學長期依賴\"講解—背誦—測驗\"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課堂的整體效率很難得到提高,部分教師尤其受到教學路徑的依賴制約,對課堂情境創設、項目化學習等新型教學方法的適應性不足,使學生的思維認知僅僅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評價體系仍以標準化考試為主導,過度關注知識點的復現,忽視了對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歷史核心素養的考查,使課堂教學與學科素養培養相背離,進一步加劇了課堂的脫節,成為農村高中歷史課堂改革的制約因素。
二、問題引領式教學的內涵及以問題驅動高效歷史課堂的意義
(一)內涵闡釋
問題引領式教學是以歷史學科核心問題為導向,通過設計階梯式的歷史問題鏈,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在于教學活動要以問題為紐帶,以歷史問題為載體連接教材中的知識點與歷史邏輯,幫助學生在分析和推理中實現歷史知識的內化,以此使學生從問題中挖掘細節,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助力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例如,在講授\"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二)時,歷史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鏈:“原始社會過渡到農耕文明時代,生產工具的變化是如何反映生產力水平的躍遷?”“手工業的工具革新對古代社會結構造成了哪些顯著影響?\"通過問題鏈進行遞進式的提問,幫助學生從單一的實施中歸納共性規律,形成自身看待歷史問題的思路,逐步構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歷史認知框架。
(二)以問題驅動歷史高效課堂建設的現實意義
1.破解機械記憶困境,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農村普通高中長期受限于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多依賴重復背誦應對考試,這種模式導致學生知識碎片化、學習遷移能力薄弱。問題驅動教學通過情境化的問題設計,將抽象的歷史事件轉化為課堂上可探究的問題。在圍繞“甘薯傳入中國的路徑及其經濟影響\"這一問題中,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需要整合當時的地理條件、貿易網絡、人口增長等多維度的知識,展開歷史的深度學習,擺脫輕思考重背誦的學習習慣,在問題的思考解決中自然完成歷史知識體系的建構和強化。[2]
2.激發學生課堂參與,實現角色轉變
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常常因教師單向知識灌輸致使學生的參與度很低,問題引領式教學通過嵌入故事性、思辨性的問題(如“張騫出使西域背后的外交智慧\"“鄭和下西洋的貿易網絡構建\"),加以學生角色型扮演、小組辯論等課堂形式,使課堂從以“教師主導\"轉向以“學生中心”,加強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實現師生之間的角色轉變。例如,在“古代的商業貿易”一課中,學生可以通過模擬絲路商隊的談判,親身體驗當時的情境,深化對“跨區域交流推動文明互鑒\"的理解,激活學生的課堂參與,有助于歷史高效課堂的建設。
三、問題驅動教學的實施原則
(一)關聯性原則
問題設計要緊扣教材核心內容,通過問題引領建立歷史與現實的橋梁。教師應將多元化的歷史問題融人教學中,在課前備課階段要系統地梳理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構建“基礎概念一歷史背景一實踐應用”三位一體的問題框架,問題設立與解決形成一個從理論到實踐,從泛泛到具體的過程。例如,在探討“農業現代化\"問題時,通過關聯引導學生對比古代農業技術與現代智慧農業的異同點,分析技術發展對農業進步的巨大影響。通過這種關聯性的設計深化學生對于歷史核心知識點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科認同感。
(二)漸進性原則
針對農村高中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歷史問題的設置要遵循“分層遞進、梯度提升\"的教學路徑,以“能力層級”為線索構建問題鏈,以核心問題為引導,拆解歷史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選擇學習任務。在以“工業革命\"為教學主題時,將學習任務分為三個教學階段,初級階段主要圍繞工業革命的技術條件,中級階段圍繞工業革命對當時社會的影響,高級階段則需要學生應用辯證思維,反思工業文明對當代的經驗與教訓。
四、以問題驅動農村普通高中高效歷史課堂構建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歷史問題情境,激活課堂探究活力
針對農村高中教學資源有限但學生求知欲強的特點,例如,教師在講授“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二)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周口店“北京人\"的復原場景與原始農耕工具的模型,設計以下階梯型的問題:“遠古人類是如何應對自然環境的挑戰” $$ “農業的起源是如何推動社會組織形式變革的?” $$ “不同地域的農耕模式差異反映了哪些地理環境的影響?\"通過這種可視化素材和遞進式的提問,學生能夠在與歷史的交匯中實現歷史邏輯的重構。之后,教師提出一些開放性的討論問題,吸引學生們進行討論,如“如果同學們是原始部落的首領,你將如何分工狩獵,分配剩余糧食呢?\"這種具有趣味性的問題能夠將學生代人到歷史的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其在角色代入中掌握歷史知識,理解生產力發展的歷史意義,從而將機械性記憶轉化為思辨性的學習。
(二)重構師生關系,培育學生批判性思維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思想交鋒,以小組為單位可以開展角色扮演辯論賽,以“工業革命\"為例,設計角色扮演活動,各小組分別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傳統貴族階級\"\"工人階級”,在辯論開始前,教師根據書本知識提供充足的歷史材料,如工廠生產圖、工人生活狀況等資料,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工業革命時期的歷史背景,為角色扮演做足準備;然后各小組圍繞自己代表的階級,進行辯論發言,學生們各抒己見,模仿不同階級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訴求和想法,用辯證的思維去分析不同階層在這場變革中的得與失。在課堂辯論環節,教師要起著“傾聽者\"“引導者\"的作用,認真傾聽學生們的想法,引導辯論更貼合于書本知識。通過重構師生關系,改變傳統教育下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以辨促學、以問促學,為以問題驅動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建設提供教學動力。
(三)以問題為紐帶,貫通歷史認知與現實素養
歷史學科的核心價值在于“以史為鑒,融會貫通”,而問題驅動教學正是聯結歷史規律與現實的橋梁,歷史教師需要通過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反思歷史實踐,緊扣課本中“思想解放”的主線,促使學生在歷史與當下的辯證的對話中形成“大歷史觀”。同時,需要構建以問題導向為主的多元評價體系,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教學事例,學生分組模擬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決策流程,培養學生的現實實踐能力,評價方式包含知識運用、人物扮演、情景展示等方面,這種評價方式一方面呼應了以問題為紐帶、貫通歷史認知與現實素養的主題,另一方面推動了學生從應試答題者到歷史問題思考者的轉變,真正實現了核心素養的內化與升華,是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有效路徑,提高了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激發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與參與度,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強化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
五、結語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以問題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思維,旨在提升學生獨立思考歷史問題并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新課程背景下,構建高中高效歷史課堂需要學校與教師協同探索,通過持續的教學實踐總結最優教學方法。教師需積極轉變教學思路,探索現代化歷史教學路徑,在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優化課堂互動效能,最終實現歷史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效率的雙重提升,完成高效課堂的系統性建構。
參考文獻:
[1]陳玉珍.核心素養下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9):164.
[2]羅傳成.問題驅動,重構“深度學習\"的高中歷史課堂[J].新課程,2022(16):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