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4-0142-03
一、深度學習的概述
深度學習強調教師要在確保學生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實現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與知識的遷移過程。深度學習的關鍵在于利用高階思維,實現對于知識的深刻認識與理解,而非單純的機械復述。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深度學習即學生能夠實現對文本的深刻解讀,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培養自身創新表達能力。與此同時,通過深度學習的方式,還能確保學生對于我國優秀奮斗精神與傳統文化的傳承,從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未來發展產生良性影響。因此,深度學習在教育行業與文化傳承工作中,都具備不可或缺的使命。
二、深度學習的特征
(一)知識建構性
基于深度學習知識建構性的特征,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以教師提出的問題為錨點,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觀點,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具備主動建構性,即教師不能直接向學生傳遞現有的客觀知識,而是需要學生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構建相應學科的知識體系。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二)遷移應用性
基于深度學習遷移應用性的特征,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將學習到的舊知識運用到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根據桑代克與伍德沃斯的共同要素說可知,只有兩種學習情境中具備相同的要素時,才能產生遷移,且共同要素越多,遷移效果越好。
(三)情感體驗性
基于深度學習情感體驗性的特征,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課本內容,激發學生在某方面的情感體驗,并以情感體驗作為錨點,引發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深度理解。根據記憶的狀態依存性原理,在對材料進行記憶時,若能產生特定的情緒體驗,在相似情感狀態下,該記憶材料更易得到提取。
三、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以導學任務為錨點,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傳統教學模式中,由于學生直接收到教師灌輸的理論知識,致使其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無法做到深刻的了解,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似懂非懂的情況,基于深度學習視角,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盡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設置導學任務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章節進行一個初步的理解,為學生在之后的正式學習過程中,留下內隱記憶。
以《金色的魚鉤》學習為例,在正式講解該課文前,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導學任務,如:“大家記得看一看,《金色的魚鉤》這篇文章里,都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魚鉤不是金色的,那文章的題目為什么叫金色的魚鉤呢?\"等,通過導學任務的設置,可以督促學生在課下對該章節進行自學,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能夠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優點及薄弱點,做到發揮自己的長處,并針對性地、逐個逐點擊破自己的薄弱點。在學生順利完成導學任務后,在上課過程中,教師要對大部分學生的疑惑點進行詳細講解,并保證學生都理解課文內容。與此同時,由于教師設置了絕大多數同學均能完成的任務,能夠在提升學生對于學習語文學科方面自信心的同時,有效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進一步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在預習過后,學生對所學章節有了初步的了解,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二)以實際情境為切入點,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在小學教學活動中,語文學科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最為緊密。因此,為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可以將與所學章節相關聯的實際情境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在課后應引導學生進行一些實踐作業,通過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最大限度地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幫助其學會將課本中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具體問題,促進其發散思維、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
以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太陽》學習為例,教師在講授該課文前,可以先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的情境進行思考。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答一些問題,如:“晴天的時候,同學們就能看到太陽,那么大家猜一猜,太陽距離我們有多遠呢?\"學生回答:“十萬千米。\"教師繼續追問:“那么,同學們認為,太陽和我們生活的地球哪個大呢?\"學生回答:“地球更大。\"以上問題,均是學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作答,但與實際情況并不相符。在所有同學回答完畢后,教師再進行課文的講解,糾正學生存在的錯誤觀念。比如,課文中描寫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米遠”“大得很,約一百三十萬個地球的體積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通過列數字和作比較的描寫手法,突出太陽的遙遠與巨大,同時,教師可以以此為依據,糾正學生固有的錯誤觀念。通過以實際情境進行切入而后糾錯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對于課本內容的記憶更加深刻,除此之外,還能實現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的跨學科融合,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近大遠小的概念,提升教學效率,實現深度學習目標。
(三)以學生情況為參考,實行分層教學模式
由于各學生的能力發展水平與發展早晚均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以學生具體發展情況為基礎,實行分層教學模式。[與此同時,由于語文學科答案的多樣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的填鴨式教育,重視學生自己的思考,集思廣益,引導學生發掘課文所要表達的內涵。
以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月跡》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設置不同難度的教學目標,例如,將低級目標設置為“掌握文中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將中級目標設置為“學習作者的描寫手法,積累優美語句”,將高級目標設置為“理解月亮的象征意義,體會文中蘊含的哲理,感悟作者對于生活的思考及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并以學生的能力水平為基礎,制定其能夠實現的目標,保證每位同學的發展。針對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適當安排一些深入拓展練習,并要求其掌握高級目標;針對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應在保證學生充分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適當擴展練習,要求其掌握中級目標;針對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應將教學重點放在使學生理解基礎理論知識方面,要求其掌握低級目標。通過該模式,可以在使所有學生得到其能力范圍內最大發展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學生由于學不懂知識而產生的挫敗感,保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確保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保障學習效率,促進深度學習。
(四)以信息技術為保障,豐富語文教學資源
如今科技發展迅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等設備的使用,可以向學生呈現更為具象化的信息,從而幫助學生迅速理解,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除此之外,信息技術還能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與時間,確保學生在隨時隨地均可以進行學習。與此同時,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保證教學效率,實現深度學習。
以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桂花雨》為例,桂花生長環境有限制,因此,有些學生并未見過桂花,無法憑空想象桂花的樣子,從而造成學習效率降低、學習進度緩慢、理解艱難等后果。鑒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搖桂花樹視瀕的方式,向學生呈現一幅直觀化的場景,加深學生對于桂花的認識,保證學生對所要學的內容有基礎性的認知,從而促進后期學習過程中的進度。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幫助他們將學習到的知識與桂花這一植物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視頻內容與課本文字的結合,將理論知識直觀化,引導學生發現文字的魅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造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自然界的美好,提高其學習語文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
(五)以多元評價為標準,實現全面了解學生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評價學生的方式過于單一,僅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標準。然而,該模式對于偶爾考試失利或不擅長考試的學生并不公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種形式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上課提問、抽查、聽寫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了解情況,并將考核情況納人評價標準。以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松鼠》的學習為例,教師在教學該課文時,為達成“認識并會寫文章中的生僻字”的目標,可以通過聽寫對學生進行階段性的檢驗。在聽寫時,教師可以將聽寫內容設置為“馴、矯、鼠、秀、乖巧、馴良\"等字詞,逐個觀察學生的準確率,并將聽寫結果作為評價的一項內容。除此之外,教師在講完該課文后,還可以進行針對性的提問,以充分了解學生對于該章節的學習情況。例如,教師可以將提問內容設置為“大家現在了解松鼠的生活習性、外形特點以及搭窩習性了嗎?\"而后要求某幾位學生作答,且作答的幾位學生應分別類屬于各種學習能力水平。在提問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效果來對整體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推測,并以此為基礎,制定下一堂課的學習任務,保證教學工作能夠高質量、高效率地進行。
四、結語
基于深度學習視角,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理解深度教學的內涵,重視導學任務的布置工作,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重視將實際情境作為教學的切人點,以激發學生探索欲望;重視學生基本情況,實行分層教學模式;重視對于信息技術的使用,以豐富教學資源。除此之外,教師也應豐富自己的教學素養,以保證教師有可教,學生有可學。
參考文獻:
[1]唐麗.深度學習視角下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分析[J].基礎教育論壇,2025(4):50-52.
[2]陳羽.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以\"紅色教育\"單元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25(4):84-86.
[3]楊明娟.學習任務群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的 教學策略[J].讀寫算,2025(3):109-111.
[4]崔國琨,魏金玉.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基礎教育論壇,2025(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