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4-0022-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了閱讀故事、講故事、寫作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講故事可以培養小學生語言文字、觀察思考、體驗想象、好奇追問、知識與情感以及表達等能力;另一方面,在聽故事與講故事之中,小學生獲得了關于世界、歷史、人、自我、萬物、內心等方面的感知,形成情感與意義的共鳴,感知與評價自己生存的世界??梢哉f“一個好的故事,能夠讓這個世界簡單易懂。\"知名的《開明國語課本》就特別重視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講授語言文字、日常生活、山川河流、花鳥蟲魚、天地風云、歷史人物等方面的知識,“在課本中,還有一些寓言、笑話、自然故事、生活趣聞、歷史傳說和兒童歌謠,好多課文都是適合兒童學習心理,符合兒童閱讀口味的妙文佳作”。[2]
一、從講故事到寫作的轉化分析
既然講故事在語文學習中很重要,是寫作學習的基礎,那為什么會出現小學生有興趣講故事、也能講好故事,卻厭煩、排斥寫作文的現象呢?本文對此進行了考察分析。
(一)從講故事到寫作是從主動到被動的轉化
講故事是主動的、自發的、隨時隨地發生的、與自身根本相關的活動,是表達沖動的自然結果,而寫作文則是被動的、任務性的、外在的、非自然沖動的行為。兒童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故事,他們也對其中的一些故事會好奇、會在意、會記憶、會為之自豪或者沮喪、會因之發生喜怒哀樂之情,也會渴望與別人分享這些故事。講故事用的是口頭語言,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無需復雜的構思。而且,講故事不只是表達與分享,還是表現,可以直接展示講故事人的才能、事跡、品行、情感等,從而與世界、與他人之間建立某種關系,如炫耀、命令、祈求、共鳴、同情等。因此,兒童會主動將自己知道的、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自己想象的等各種故事講述出來,以表達、表現自己。但寫作文不一樣,寫作文是老師布置給學生的,并時常要求他們按照范例、某些標準來寫,是要用文字來寫。盡管老師們不斷強調學生寫作文時要寫自己的感受、認知、觀察、行動、情感等,但寫作文對于學生來說,依然是任務,是一件被動的事情。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講故事者已經失去了主動性、沖動性、興趣性,也削弱了表達性。
(二)從講故事到寫作是從口頭表達到文字表達的轉化
從口頭表達到文字表達過程中最核心的變化是從自然性到非自然性、從切身性到非切身性、從在場性到非在場性的變化。無論是兒童在游戲過程中通過自言自語來與自己、玩具、周圍的物體之間打交道,編織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并對周圍世界發布行動要求的故事,還是他們跟周圍人講述自己遭遇、想象、喜歡的故事,在“講故事\"中,“講故事人\"都是直接在場的,他的語言、語氣、情感、身體、氣息、思想、欲望、夢想等都直接在場;他對故事的態度、對于人物的情感、對于事件的價值評價等,也是直接在場。與此同時,講故事者對于周圍的環境、聽眾、交流目的、交流過程中的互動、交流的效果等也都有切身的、自然的感受,會隨時做出語速、語氣、語調、故事節奏、詳略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反應,進而帶入自己。
相反,在以文字為載體的寫作中,寫作者固然可以把人物、事物召喚到故事之中,但文字以其超越在場時空的抽象性、形式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講\"這一活動的現場性、切身性、直接性、具身性,講故事者因為在場而自然而然生發出來的生命特征,比如語氣、氣息、現場反應、身體表現等,都會被寫作的形式所重構、規范、削弱甚至消除。如此,寫作與講故事相比,本質上少了些真實的呈現,少了些自然發生的感性,少了些表達的沖動。小學生對于講故事的興趣,同這種在場性、活生生的生命力、自然感性的表現、表達的沖動是密切相關的,而寫作文則少了這些興趣因素的支持。
(三)從講故事到寫作是從口頭語言到書面語言的轉化
講故事使用的是口頭語言,是講故事者日常生活之中使用的語言,是其自然的、熟悉的、自由使用的語言,是從其生活與環境中自發形成的語言;也是聽眾所熟悉的語言,是能夠引起聽眾同情與共通感的語言。講故事者在講的過程中不需要過多關心其語言的物質性特點、修辭、技術與形式特點,而是可以將語言作為熟悉的甚至是透明的工具來運用。
寫作文則要用書面語言,一方面,書面語言具有復雜的形式與規范。小學生講故事興趣向寫作遷移過程中,不僅要遵守規范,而且會被規范所約束、所削弱。另一方面,從口頭語言的講故事到書面語言的寫作文是一個語言、思維、感知同步發生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神思方運,萬涂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矣。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易言之,從以口頭語言來表現對象到以書面語言來表現對象的過程中,發生了情感、思想、氣勢、興致等多方面的變化,是一個“半折心始\"的過程。
所以,盡管講故事與寫作文有很多聯系,在某些能力、興趣、對象甚至形式方面有一定的共同性,但由于從講故事到寫作文的過程中發生了從主動到被動、從共同在場性到不在場性、從口頭語言到書面語言等方面的變化,這自然也就會影響講故事興趣向寫作文的遷移,而且這種遷移過程常常是興趣衰減的過程,因此,如何處理好轉移過程中興趣強度對于培養小學生寫作的興趣和能力就很重要
二、激發學生從講故事向寫作興趣遷移的教學路徑
小學生具有近乎天然的講故事的興趣與能力,而講故事對培養學生寫作興趣非常重要,因此,做好從講故事到寫作文轉換過程的興趣遷移,培養好小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對于小學寫作教學來說就很重要了。那么,教學中如何做好小學生講故事向寫作的興趣遷移呢?這需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重視講故事在寫作教學中的作用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好課堂、課后、校外的講故事活動,鼓勵學生講故事,引導學生從講故事向寫作文的興趣遷移。目前,大多數語文課堂中是沒有講故事的地位的,既不會教授講故事的知識,也不會給學生講故事的時間。這意味著課堂上有可能連小學生講故事的興趣都無法展開,更遑論實現從講故事向寫作文的興趣遷移。以此,重視講故事的興趣、觀察、想象、表現、表達、情感、交流、語言等方面能力在寫作教學中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合理的講故事時間,培養學生從講故事向寫作文的興趣遷移,具有重要的意義。
考慮到小學語文課堂要傳授的不只是寫作,還有字詞、閱讀、詩文等,有限的課堂并不充許講故事興趣和能力的充分展開。所以,合理安排好課堂、課后和校外的講故事活動,給學生講故事的興趣和能力展現的時空,就有必要了。如《曹沖稱象》是二年級的一篇經典課文,學生對曹沖可能是陌生的,跟他們講曹操《望梅止渴》《官渡之戰》的故事,講《山雞舞鏡》《曹沖智救庫吏》的故事,孩子們對人物就有了印象??梢砸龑麄冇谩跋热缓蠼又詈骪"來完整講述課文中的故事,使其在聽故事、講故事中理解文本,訓練語言,激起了閱讀名著的興趣。
(二)做好小學生寫作教學的故事化
如何在寫作文過程中盡可能保存好講故事的形式,盡可能將教學故事化,就很重要。鼓勵學生采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完成一些作文,譬如將文字、詞匯、句子、拼音等方面的知識融人講故事之中。如學生能理解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面的意思,但想和詩人共情卻不容易。所以,教學中首先不是逐字逐句講解詩的意思,而是講安史之亂中杜甫的故事:他在八年時間里,從故鄉洛陽逃到成都,再從成都逃難到梓州,背井離鄉,窮困潦倒。在八年的日盼夜想中,叛亂終于平息了,終于可以回歸故鄉了。在聽故事中,學生理解了“初聞涕淚滿衣裳\"中飽含的酸楚和幸福,感受到他“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歡呼雀躍。學生在將古詩改寫成故事時,更是發揮了想象力,寫出了“整整七年了,我離開故土,像無根的葉在漂泊…”,“陽光明媚的一天,杜甫像往常一樣在書房讀書,讀著讀著,眼前又出現了家鄉洛陽…”。這些故事時常讓人動容,能把我們的思緒帶到很遠很遠。
(三)做好小學生寫作教學的情境化
講故事與寫作有一個共通源泉,就是學生生活中發生了令他們產生驚奇的新鮮事,因此,在學生生活中創造驚奇而新鮮的事物或者幫助學生去創造、去發現生活中驚奇而新鮮的事物,是保證學生講故事興趣向寫作遷移的基礎。一般情況下,寫作教學重視題目分析、寫作知識講授、范文分析、字詞句的使用、修辭講解等,而不太重視有關情境的創造、有關事件的創造,難以將小學生代入創作故事的興趣與表達之中。所以,注重在寫作教學中設置情境,在合理范圍內為學生提供新的感知刺激,激活他們的好奇、驚訝、陌生等感受,激活他們講故事、表達的沖動,對于保持學生寫作興趣就很關鍵。如講授寫作要善于觀察生活、觀察周圍的世界的時候,如果僅僅講授為什么要觀察、怎么觀察等知識性的東西,學生大多沒有興趣,很難集中精力,也時常聽不懂。但如果教師將黑板擦放到講桌的邊緣,處在要掉未掉的狀態,讓學生們來觀察,他們就理解怎么觀察很多細節。然后讓學生講講黑板擦的危機,他們就會講得頭頭是道,寫得津津有味。
三、結語
小學生害怕、慶惡、抵觸寫作文是一個普遍現象,要解決這一問題,寫作教學中就要喚出世界的存在與生命的興趣。而世界與生命力在講故事中以直接的、在場的、活生生的方式出現,兒童也因此對于講故事與聽故事充滿著期待、好奇與興趣。所以,做好小學生寫作教學活動的“講故事”,將小學生講故事的興趣通過適當有效的方式遷移到寫作之中,實現講故事與寫作互動共生,是值得重視與努力的。
參考文獻:
[1]安妮特·西蒙斯.故事思維[M].俞沈或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23-25.
[2]徐根榮.表現和培育兒童的探索精神—新版《開明國語課本》序言[J].小學語文教師,2005(4):125-126.
[3]劉勰.文心雕龍[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49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