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4-0115-03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形式,其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又蘊含著華夏文明與中華民族精神,如愛國主義、尊老愛幼、團結友愛、勤勞勇敢等。將一些幼兒教育活動、區域游戲與傳統節日聯結起來,一定能讓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內容變得更豐富,形式變得更精彩,此舉可以讓幼兒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能從小培育兒童的民族自信意識,使得民族精神種子能深植于他們靈魂之中,為其發展成為“擔負著偉大民族復興使命\"的時代新人奠定良好基礎。
一、傳統節日視角下幼兒品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形成是古代勞動者記錄社會生活、表達美好愿望的文化記錄,它承載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民族歷史文化內涵,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從傳統節日視角開展幼兒品德教育,能發揮出幼兒園課程教育的“培根\"“鑄魂\"功能,讓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得以順利完成。傳統節日既有形式層面的特有魅力,又有中華文化的獨特神韻,會讓民族精神烙印在傳統節日的儀式上,給予幼兒潛移默化的熏陶,如春節的團圓、清明的緬懷、端午的愛國等。通過教育活動讓幼兒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習俗和意義,能讓他們從小接觸中華優秀文化的洗禮,體會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特別韻味,能培植孩子的民族情結、家國情懷。以清明節為例,孩子會在親身經歷祭掃英烈活動中感受清明節日特別文化的存在,從一些兒歌、古詩中領略到該節日文化的悠久歷史,對培養孩子的民族自豪感、民族之魂是大有裨益的,對傳統節日文化有序傳承也是功不可沒的。
(二)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傳統節日中蘊含著豐富的品德教育資源,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例如,春節期間,幼兒可以向長輩拜年、送上祝福,學習到尊老愛幼的品德;在與客人交往中,幼兒可以學習到禮貌待人的品德。如端午節這個節日,教師在設計活動中,既要關注吃粽子、劃龍舟等習俗的講解,還得細化端午節的由來講解,從屈原聽聞國家滅亡,投江殉國說起,讓孩子在聽故事、看故事中受到節日文化的洗禮。此外,還可以借助端午節的學習活動,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幼兒的愛國主義情感;在賽龍舟活動中,幼兒可以學習到團結協作的精神,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中秋節期間,幼兒可以學習到團圓、和諧、感恩等品德。在中秋節期間,幼兒可以與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感受家庭的團圓和溫暖,培養幼兒的家庭觀念和感恩意識;在與小伙伴一起分享月餅等活動中,幼兒可以學習到和諧、分享等品德。
二、傳統節日視角下幼兒品德教育的創新路徑
(一)利用傳統節日文化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是幼兒品德教育的寶貴素材。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幼兒可以深入了解傳統節日的內涵,培養良好的品德。依據孩子的認知水平,教師可以選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這些節日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傳承已久,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談一談自己對這些節日的認識,使得節日文化的影響力得以擴大。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節日的特點,確定相應的教育主題。例如,春節可以以“團圓、感恩、分享\"為主題;端午節可以以“愛國、勇敢、團結\"為主題;中秋節可以以“和諧、親情、關愛\"為主題。此外,教師可以通過故事講述、兒歌傳唱、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幼兒在活動中接受節日文化的熏陶,感受節日的別樣魅力。又如,在春節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講述“年”的故事,讓幼兒了解春節的由來;教唱《新年好》等幾歌,營造喜慶的節日氛圍;組織幼兒制作春聯、燈籠等手工藝品,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開展“拜年”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學會禮貌待人、表達祝福。
(二)創設傳統節日文化環境,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1.打造傳統節日主題的幼兒園室內外環境
(1)室內環境布置。在幼兒園的教室、走廊等室內空間,可以根據不同的傳統節日進行主題布置。例如,在春節期間,可以懸掛紅燈籠,張貼春聯、福字等富有節日氛圍的裝飾;在端午節,可以展示粽子、龍舟等相關物品的圖片。通過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布置,讓幼兒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直觀地感受傳統節日的特色。(2)室外環境創設。利用幼兒園的戶外活動場地,創設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景觀。比如,在中秋節設置小型的“月宮\"場景,放置嫦娥、玉兔的雕塑等;在元宵節布置花燈展示區,讓幼兒在戶外活動時也能沉浸在傳統節日的氛圍中。
2.營造傳統節日的文化氛圍
(1)傳統禮儀教育。在傳統節日期間,向幼兒介紹相應的傳統禮儀,如春節拜年、端午節祭祀等。通過禮儀教育,讓幼兒了解傳統文化中的尊重、感恩等價值觀,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2)傳統習俗體驗。結合不同節日開展對應的學習游戲活動,如重陽節與家人、老師走訪敬老院,端午節學習包粽子等,孩子會在系列學習活動中感受傳統節日的氛圍,初步感知其中的文化意蘊。(3)文化故事講述。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講述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文化故事,如嫦娥奔月、屈原投江等。通過故事講述,讓幼兒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和背后的文化意義。
(三)結合家庭和社區資源,開展親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1.加強家園合作,開展親子活動
(1)家庭傳統節日教育指導。幼兒園可以借助家長沙龍、校園平臺等渠道,向家長宣傳傳統節日對幼兒品德塑造的有益一面,并提供家庭傳統節日教育的指導建議。鼓勵家長在家庭中營造傳統節日的氛圍,與幼兒一起參與傳統節日的活動,如共同制作節日美食、講述家族傳統等。(2)親子傳統節日活動組織。幼兒園可以組織各種親子傳統節日活動,如春節親子廟會、端午節親子包粽子比賽等。通過親子活動,增進親子關系,同時讓幼兒在家庭的陪伴下更好地體驗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家長和幼兒一起參與活動,可以增強幼兒的情感體驗。 (3)家庭傳統節日活動分享。鼓勵家長和幼兒在班級中分享家庭傳統節日活動的經歷和感受。可以通過照片展示、故事講述等方式,讓幼兒互相交流、學習,豐富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認識。同時,也可以促進家長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孩子良好道德品德形成提供合力。
2.整合社區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1)社區傳統節日文化資源調查。幼兒園可以組織教師和幼兒對社區的傳統節日文化資源進行調查,了解社區內的傳統節日習俗、文化活動等。通過調查,發現社區中的教育資源為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依據。(2)與社區合作開展傳統節日活動。幼兒園可以與社區合作,共同開展傳統節日活動。例如,在中秋節與社區聯合舉辦賞月晚會;在端午節與社區組織包粽子比賽等。通過與社區的合作,讓幼兒更好地融入社區生活,感受傳統節日的社會氛圍。(3)參觀社區傳統節日文化場所。組織幼兒參觀社區內的傳統節日文化場所,如博物館、文化館、歷史古跡等。通過參觀,幫助孩子感知傳統節日的傳承歷史和文化價值,拓寬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文化知識。從傳統節日視角開展幼兒品德教育,需要通過創設傳統節日文化環境和結合家庭、社區資源等創新路徑,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良好的品德素養。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教育教學手段
在傳統節日視角下的幼兒品德教育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豐富教育教學手段,提高教育效果。一方面,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傳統節日的相關內容。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呈現傳統節日的習俗、傳說、文化背景等,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端午節前夕,可以播放賽龍舟的視頻,讓幼兒直觀地感受端午節的熱鬧氛圍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在中秋節,可以展示月亮的變化過程和各地不同的中秋習俗圖片,拓寬幼兒的視野。另一方面,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發布傳統節日的知識問答、親子活動任務等,鼓勵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教師可以在線解答幼兒的疑問,及時反饋幼兒的學習情況,增強教育的互動性和實效性。又如,在春節期間,可以開展“我家的春節\"照片征集活動,讓幼兒分享自己家庭的春節習俗和歡樂瞬間,發展他們的分享意識
三、傳統節日視角下幼兒品德教育的實施反思
(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
教師是幼兒品德教育的實施者,要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才能更好地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教師可以通過閱讀傳統文化書籍、參加傳統文化培訓、參觀傳統文化展覽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
(二)要注重幼兒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節日視角下的幼兒品德教育中,要注重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積極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游戲等方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幼兒在自主學習中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三)要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傳統節日視角下的幼兒品德教育要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讓孩子在傳統節日生活中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的熏陶,加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培養。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遵守禮儀規范、誠實守信、感恩他人、愛護環境等。
(四)要注重家園合作
在傳統節日視角下的幼兒品德教育中,要注重家園合作,讓家長積極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教師可以利用家校共育的契機,密切家長的交流,共同促進幼兒的品德教育。
四、結語
綜上,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形式,其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內容,承載著數千年華夏文明。所以,在幼兒品德教育中,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教育活動,可以讓幼兒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魏亞琦.傳統節日活動在幼兒品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好家長,2024(81):10-11.
[2]葉榮禎.滲透于一日生活中的幼兒品德教育策略[J].亞太教育,2023(8):80-83.
[3]黃阿香.幼兒園品德啟蒙教育的實施路徑[J]教育,2023(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