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 多年前,孟浩然的一首《與諸子登峴山》以浪漫主義的蕩氣回腸將歷史時空的浩渺、斗轉星移間的吊古傷今之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我輩”二字提出了當代人的使命感,賦予了歷史文物以新的文化使命。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歷史才能走得遠;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新形勢的戰略性建議。這既是人類文明基業代代相傳的意義,也是以史為鏡的新敘事視閾。
一步一基石,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風雨兼程,站在新時代的節點上既有承繼歷史火種的使命,也有拓展新征途的擔當。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我們不能遺忘曾經的傷痛。地方、記憶、歷史、文明,因為有我們的書寫、述說與緬懷,才得以延續。百年前華路藍縷、披荊斬棘的海派文化之源流與發展,也經歷過不同時期的不同定義賦予,并經由每一代人的闡釋疊加,形成了今天我們對海派的認知。于是,每一次對非遺、城市記憶的言說,都是鮮活的文脈躍動的證明。它們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或符號,而是由具體而微的每一件事、每一位鮮活的耕耘者共構——無論是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還是三十而立的第30屆白玉蘭電視節,它們有今天的格局與成績,正是積跬步而至千里的印證。
傳統舞臺上的戲曲藝術,也在人工智能時代積極嘗試利用數字化轉譯藝術語言和展陳方式,碰撞出令人驚艷的火花,并吸引了青年一代的關注與喜愛:于是,其中有不少人就會從喜歡到熱愛,從熱愛到創新,甚至為之投入畢生心血…若不是前人“留勝跡”,又如何有后輩的“登高望遠”?“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文藝基石的構筑乃千秋大業。而當青年一代在舒適中困惑于祖輩的生存抉擇,有力量、有溫度甚至有“痛感”的文藝作品正以石破天驚之勢,打破人們的庸常和冷漠,也如一道閃電劈開代際認知迷霧與隔閡,照見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轉型。動漫與游戲作為曾經的亞文化,如今這一代的年輕人已經將之發展到一種新型的文化現象、消費理論并進而推動新的文化產業的形成,如此,當代游戲與動漫文化已積極參與全球議題與本土經驗對話構筑中。
這些案例,如同星星之火,共構了當代海派都市的文化肌理。而每一次當下的嘗試,都是將文明的敘事話語從狹窄的經驗主義的范疇中解放出來,抖擻新生?!渡虾K囆g評論》愿見證時代之變,也愿為清越之聲搭建發聲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