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脂肪肝藥物研發取得新進展。
8月15日,諾和諾德公司宣布,其“減肥神藥”司美格魯肽獲批新適應證。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在控制飲食和增加體力活動的基礎上,該藥可用于治療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炎(英文縮寫為MASH)。
脂肪肝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為我國第一大慢性肝病。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發布的《代謝相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全球超30%的人患有脂肪肝。另有研究預計,到2030年,我國脂肪肝患者人數將超3億。
脂肪肝,包括單純性脂肪肝、MASH,以及后續可能發生的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單純性脂肪肝通常是脂肪堆積導致,病情較輕;MASH則是肝細胞被脂肪“撐壞”,引起炎癥。“持續炎癥將會刺激肝臟,造成損傷。長期肝臟損傷還可能引發肝癌。”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李婕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為什么減肥藥能治療MASH?“司美格魯肽作為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就像一把鑰匙,能打開體內GLP-1受體這把‘鎖’,從而改善代謝。”同濟大學醫學院肥胖癥研究所所長曲伸解釋,該類藥具有減重、抗炎、抑制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等作用,能減少肝臟脂肪堆積、緩解炎癥和纖維化進展。
諾和諾德官網信息顯示,FDA此次加速批準司美格魯肽的新適應證,主要基于該藥物Ⅲ期臨床試驗第一階段的結果。該試驗是一項為期240周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共計劃納入1200名受試者,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數據顯示,第72周時,司美格魯肽組有36.8%的患者,實現了肝纖維化改善且脂肪性肝炎未惡化;62.9%的患者脂肪性肝炎緩解且肝纖維化未惡化。安慰劑組分別為22.4%和34.3%。這意味著,相較于安慰劑,司美格魯肽可以改善肝纖維化和脂肪性肝炎。該試驗第二階段將驗證長期臨床效果,結果預計2029年公布。
“第一階段數據反映了司美格魯肽治療MASH的療效和安全性,具有里程碑意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茅益民強調,但第二階段的結果更為關鍵,需確認該藥能否降低肝臟相關臨床事件的風險,例如使用司美格魯肽后,能否降低肝硬化、肝癌等的發生率,并最終降低肝病死亡的風險。
“此外,減重領域研究表明,停用司美格魯肽后可能體重反彈。由此延伸到脂肪肝領域,伴有肥胖的脂肪肝患者,停藥后其肝臟獲益能否持續,是否會因體重反彈導致肝臟病變回復到治療前的水平甚至加重,仍需進一步評估。”茅益民認為,若司美格魯肽第二階段的試驗結果未達預期,學術界和監管機構可能會重新審視該藥的臨床價值,不排除監管機構最終取消MASH適應證的可能性。
MASH治療藥物的研發,并非易事。茅益民指出,就肝臟病變而言,單純性脂肪肝的進展較為緩慢,通常無須藥物治療。但若發展到MASH,其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將增大。因此,脂肪肝領域的藥物研發,主要針對MASH的治療。
去年3月,美國藥企新泰醫藥(Madrigal Pharmaceuticals)的甲狀腺激素受體-β選擇性激動劑瑞美替羅經FDA批準上市,用于治療伴有明顯肝纖維化的MASH患者,成為40余年來全球首款治療脂肪肝的藥物。司美格魯肽是第二款獲批藥物,也是全球首款用于治療MASH的減重藥。在國內,暫無脂肪肝治療藥物獲批。
此前,全球多款MASH治療藥物因臨床試驗未達關鍵療效、安全性問題等折戟,包括諾華公司、吉利德科學公司等研發的藥物和Intercept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奧貝膽酸等。其中,奧貝膽酸曾是最有希望獲批的MASH治療新藥,雖然試驗證實可改善肝纖維化,但最終因瘙癢和血脂紊亂等影響獲批。
多位專家指出,MASH診斷帶來的挑戰也是藥物研發失敗的原因之一。茅益民表示,約30%的MASH患者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然而,部分臨床試驗選擇患者時,未能精準篩選有進展風險的人群。這可能導致即便藥物有效,也無法在試驗中體現。
茅益民表示,目前,無創診斷僅能大致評估肝纖維化程度,無法精準識別哪些MASH患者有疾病進展風險。曲伸指出,國際公認的MASH診斷“金標準”是肝穿刺活組織檢查術,但因有創,患者接受度和依從性較低,導致臨床試驗篩選符合要求的患者較為困難。
因研發難度大,MASH賽道常被稱為“新藥研發的墳墓”。然而,其藥物臨床需求巨大。咨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2030年全球MASH患病人群將達4.9億人,相關藥物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22億美元。
“MASH治療藥物研發周期長、失敗率高,但全球研發熱情依然高漲。”李婕指出,當前研發主要圍繞改善代謝、抗炎和抗纖維化等維度。其中,最受關注的是GLP-1類藥物,雙靶點藥物在研的有GLP-1/GIP雙受體激動劑,如禮來公司的替爾泊肽,MASH治療中,同時作用兩種激素的受體,減重和改善代謝的效果更強,而GLP-1/GCG雙受體激動劑,則能夠增加能量消耗,幫助減少肝臟脂肪。多靶點藥物也在探索中。
李婕表示,此外,還有藥企針對“代謝因子”進行藥物研發,“代謝因子”不僅能調節糖脂代謝、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還對減輕炎癥和纖維化有幫助。
今年7月,新泰醫藥還購入了石藥集團口服小分子GLP-1類藥物SYH2086在全球開發、生產及商業化的獨家權益,交易總價最高可達20.75億美元,探索瑞美替羅和GLP-1藥物聯用的效果。
茅益民指出,目前,藥物研發過程中,單藥失敗案例眾多,因此,有學者提出了聯合治療策略,通過多靶點新藥,或不同靶點新藥聯用提升治療效果。但他也強調,何種方案有效、能否實現“1+1>2”的效果,現在還難以判斷,仍需進一步研究和臨床驗證。
MASH治療新藥研發為何如此困難?多位受訪專家指出,核心在于脂肪肝致病因素復雜,發病機制尚未明確。
茅益民表示,雖然脂肪肝病變在肝臟,卻常伴有一系列肝外并發癥,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綜合征。其中,糖尿病與脂肪肝的關系猶如“雞”和“蛋”,孰因孰果尚無定論。“此外,脂肪肝還與動脈硬化、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密切相關。”
李婕表示,脂肪肝病程隱匿,患者早期通常無明顯癥狀,發現時肝臟可能已有炎癥或纖維化。“脂肪肝的疾病進展并非線性。部分患者雖然程度較輕,但仍可能較早出現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南月敏是《指南》的通訊作者和執筆者之一,也是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中西醫結合肝病科主任。她指出,MASH患者異質性較大,致病因素多樣,發病機制涉及遺傳易感性、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炎癥反應等,至今未完全明確。
這也意味著MASH治療藥物的作用機制尚存爭議。藥物研發難也制約著臨床治療。目前,脂肪肝的治療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藥物及手術三種方式。李婕表示,盡管全球已有MASH治療藥物獲批,但選擇范圍有限。大部分患者仍需靠飲食控制、運動減重等方式干預。許多患者難以長期堅持,導致療效不佳。
“國內尚無MASH治療藥物獲批,因此藥物治療以控制肝外并發癥為主,而非針對肝臟本身的病變。例如對伴有高血壓的患者使用降壓藥,而存在動脈硬化跡象、有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可能使用他汀類藥物。”茅益民表示,手術方面,如代謝手術通常用于病情較嚴重的肥胖患者,并非人人適合。
李婕強調,MASH常伴隨多種疾病,同時管理多種疾病也給醫患雙方帶來挑戰。不少人誤以為“脂肪肝沒啥大事”。這種認知誤區,加之疾病發現難、診斷難、患者堅持難、治療選擇少,構成了當前MASH診療的主要難點。
今年7月,《柳葉刀》發布的《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指出,肥胖和糖尿病加速了脂肪肝發展為MASH。數據顯示,到2050年,MASH相關肝癌病例占所有肝癌病例的比例將增至11%,增幅高達35%。南月敏強調,脂肪肝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進展性肝病,亟須加強篩查與防治。她呼吁,建立肝病科、消化科、內分泌科等多學科協作體系,為患者提供全面、精準的治療方案。此外,還應進一步加強臨床與基礎研究融合,推動更便捷診斷工具和更安全有效藥物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