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江西上饒靈山景區一條總投資1.27億元、盤山而上的超長扶梯,因“該不該建”引發廣泛熱議。
這條穿梭于奇石峭壁之上的扶梯,全長753.2米,能快速將游客運抵相當于88層樓高的山頂,為便捷登山提供了新選擇。然而,“亞洲最長”登山扶梯的噱頭也帶來“可能破壞自然景觀原貌、擠占公共財政”等質疑。
事實上,靈山并非首個嘗試修建電梯的自然景區。支持者認為,此類設施極大提升了景區無障礙游覽水平,尤其方便老年人及特殊群體登山觀景。但從實際運營來看,這類基建往往要投入巨額資金,建成后還要面臨高昂運維成本和漫長的回報周期,長遠效益存疑。
“便利游覽”與“保護生態”,如何兼顧?巨大投資和運維成本,誰來承擔?“窩囊旅行”受歡迎的時代,存在了億萬年的自然風光是否都要“裝扶梯”?這些問題成為很多山岳類景區的考驗。
上饒市給靈山景區修自動扶梯的設想,早在五年前就已經開始醞釀。
靈山景區地處上饒市廣信區北部,2020年,該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靈山5A級景區創建,抓好靈山核心景區“五個一”工程,其中就包括建設一批互動體驗性項目,例如水上滑梯、游客快速輸送系統等,后者就包含了自動扶梯。
關于建設原因,《中國新聞周刊》致電靈山景區管委會副主任,對方表示暫不方便回應。此前,靈山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靈山山體較陡峭,(建扶梯是)希望能方便游客登山。”
靈山主脈海拔1000米至1400米,最高峰天梯峰達1496米,地形險峻,以奇石景觀聞名。以往,游客選擇傳統方式爬山要花費3到4個小時。
所謂“游客快速輸送系統”,到底要怎么建?2022年1月,廣信區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于靈山景區棧道小循環項目(東臺峰小循環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其中對游客快速輸送系統(包含風雨棚)的初步建設規劃是:自動扶梯分為4段,每段扶梯提升高度30米,跨度52米,斜長60米,角度30度,總計提升高度120米。
但這顯然未能滿足“未來規劃”需求。2023年4月,上饒靈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發布招標公告,采購景區“應急疏散及救援通道(游客快速輸送系統)設計(含地勘、結構設計等)服務”。最終成交商為泛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成交金額270萬元。
據廣信區自然資源局于2024年5月公告的靈山景區“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批后公示”,泛華建設設計的方案中,應急疏散及救援通道(游客快速輸送系統)的建設路線總長度為684米,總垂直高度增加到了267.5米,由5組自動扶梯、3段游步道組成。
隨后,上饒靈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開始對建設項目的“貨物”公開招標,最初預算金額約為1.3億元。按照中標結果公示內容,現場遞交投標文件當天,進行評審并開標,最終中標商為江西永昌機電設備工程有限公司,成交金額約1.279億元。
天眼查信息顯示,江西永昌機電設備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經營范圍包括特種設備安裝改造修理、檢驗檢測,機械電氣設備銷售等。關于電梯的具體采購情況,該公司董事、經理回應《中國新聞周刊》:“去問使用單位,我們不好說什么。”
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7月8日上午,康力電梯從蘇州總部產業園發運了“江西上饒靈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首臺扶梯。據該公司官方披露,靈山項目從2022年10月17日開始啟動,2023年5月確定方案,2024年7月首臺交付。
有關扶梯安裝規劃情況,《中國新聞周刊》致電康力電梯,對方回復:作為電梯供應商,嚴格依據景區要求,在做好環境保護的前提下,進行產品設計、運輸、吊裝及安裝等工作。(公司)前期技術論證集中在產品本身,(后續建設)相關環保部分涉及較少。
上饒市廣信區陸續發布的2023年、2024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都列入了“靈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包括“景區游客快速輸送系統”在內,該項目總投資達到9.85億元。截至2023年底,已完成投資1.18億元,2024年計劃投資3億元,資金來源為“企業自籌(國企)”。該項目服務單位為靈山管委會,項目單位為上饒靈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天眼查信息顯示,上饒靈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系上饒市廣信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全資控股公司。關于扶梯采購及建設資金從何而來,該旅游公司董事回復《中國新聞周刊》:“具體情況去問管委會。”
據上饒市廣信區公開的2025年政府預算,截至2023年底,靈山景區游客快速輸送系統的合同簽約金額約為1.33億元,已付4247.36萬元,仍有9000余萬元待支付。
2024年底,上饒市廣信區財政局曾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上饒靈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進行的建設項目開展績效評價。相關報告顯示,靈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中,“景區游客快速輸送系統”已完成。該項目招標公告及合同中的資金來源為“自籌資金以及專項債券資金”,但截至2023年底,實際到位自籌資金為0元,資金實際支付均使用專項債券資金,與項目批復及發債實施方案中資金來源不符。
此外,前述績效評價報告還提示,該項目實際到位資金僅有4億元,均為專項債資金,且低于項目總簽訂合同金額(約4.46億元),存在實付違約風險。
建設扶梯的巨大投入如何回本,景區是否會針對扶梯另外收費?景區工作人員回復:“收費標準仍在研究中。”
不過,扶梯收費顯然早已被納入考慮。據上饒廣信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去年8月發布的招標公告,計劃投入2億元建設的“環靈山片區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其中包括了“靈山景區天梯峰7個服務點”建設工程,主要為景區游覽游客提供服務,兼顧景區扶梯售票等。在引發網絡熱議后,靈山超長扶梯僅實測一周,便于8月13日宣布暫停。“具體開放時間,以官方公布為準。”景區工作人員表示。
景區電梯的建設完成只是開始,更大的挑戰在于長期運營與維護。
《中國新聞周刊》此前曾報道,據業內人士透露,登山電梯依山而建,設備運輸成本大,安裝難度高,安裝周期較普通電梯多4—5周,維保成本更是普通電梯的7—10倍。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教授文彤對景區等級評定有豐富經驗,他介紹,文化和旅游部對國家A級旅游景區的評定中,安全占有相當比例分值,甚至會因安全保障不到位而對景區一票否決。自然風景區通常遠離市區,如果登山電梯發生故障,維保人員能否及時趕到現場處理、對被困人員進行施救等安全問題,常在公眾討論中被忽視。景區電梯維保大多需要專人駐點,在“五一”“十一”等旅游旺季到來前,還需進行救援演練、編制切實可行的應急救援預案,這些都增加了運維成本。
湖南省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研究院的陳家斌等人曾在《中國電梯》2023年首期刊文指出,旅游景區電梯因使用環境特殊、乘運人數多、使用頻次高等特點,目前仍依據普通電梯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難以滿足實際需求。除需要對安全管理人員進行專門培訓外,景區電梯的戶外地理環境與氣候變化也與室內電梯明顯不同,可能長期處于潮濕、結露、結霜、低氣壓等工況下,電子元器件及機械部件易出現異常,需重點關注并及時更換。
電梯屬于多部件設施,目前國家對于整梯尚無強制報廢標準,只有零部件的判廢標準。業內普遍認為,使用年限超過15年的老舊電梯故障率顯著升高,其使用、維護與維修成本大幅增加,且存在一定安全隱患。若無法通過修復或改造滿足安全要求,則需進行更換。
景區電梯的更新成本多高?湖南張家界百龍天梯可作為一個參考。該電梯依山垂直建造在峭壁上,運行高度326米,于1999年動工,歷時3年建成,耗資1.8億元,2002年4月竣工投入使用。據《湖南日報》報道,自2013年起,百龍天梯分別對1至3號梯進行擴容提質改造,至2015年7月,已再度投入約9000萬元。
近年來,不少山岳型景區都安裝了自動扶梯,如浙江神仙居、杭州淳安天嶼山、南京牛首山等,都已開放自動扶梯供游客“無痛爬山”。
一些網紅“電梯”吸引了大量客流,但這些最終都能轉化為景區收入嗎?張家界百龍天梯20周年慶典時公布過一組數據,截至2022年6月,電梯累計安全運送中外游客6000多萬人次,上繳稅費9.89億元。百龍天梯歸屬于浙江祥源文旅,該公司2024年財報顯示,去年實現營收8.64億元,同比增長19.64%。
景區電梯的普及,也離不開企業的積極推動。國內一家電梯企業此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曾透露,由于房地產不景氣,公司從多年前開始拓展景區業務,如今景區電梯已成為其主要營收來源之一。
如今,不少景區索道、電梯附近人滿為患,附近步行游道的游客人數卻不飽和。中國旅游研究院規劃與休閑研究所副研究員黃璜在全國走訪調研時還發現,個別景區為增加新建電梯售票收益,以“維修”名義關停步道。“事實上,游客對強制消費行為是極其抵觸的,這樣反而不利于景區長遠發展。”
在黃璜看來,如果景區還在以新建電梯售票來增收,或是通過電梯引流增加門票收入,便仍深陷“門票經濟”的經營模式。他認為,自然風景區增加重游率的一個可持續的轉型方向,應是通過降低門檻或階段性減免來吸引客流在景區進行多元消費。
“自然風景區的原生態環境屬于公共資源,其價值不能僅由經濟效益來衡量,需要更多維度的綜合評價。”黃璜提醒,對客流量大的景區,登山電梯被論證具有疏散游客、緩解生態壓力等優勢,但電梯建設本身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自然景區在基建最小化的同時滿足旅游活動最大化,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涉及政府投資,更需審慎權衡。
江西靈山正面臨的電梯爭議,早在十多年前貴州黃果樹瀑布景區建設觀光扶梯時,也曾出現。
在已有纜車的情況下,仍增建扶梯,黃果樹景區認為,“改造”的一個必要前提是,“高峰期游客數量遠超已有交通方式承載力”。當時,黃果樹景區在旺季高峰時段以及夜景映播散場后,甚至會出現人員阻塞現象。而電動扶梯原則上可以不間斷地運送游客,解決阻塞、等候等問題,還可以帶來經濟效益。
然而,黃果樹觀光扶梯運行十一年后,今年夏天再次因“擁堵”“停運”被罵上熱搜。據黃果樹景區發文,8月5日16:20左右,因雷電天氣影響,扶梯出現短暫停運。有游客發文吐槽,扶梯在一個閃電后突然斷電,游客擠在電梯上等了二三十分鐘,有人暈過去,有人開始自己往上爬,好不容易擠出來,回程觀光車又在排隊。還有游客表示,電梯停運時自己卡在“最危險的那幾格”,難以走動,結果淋了3個小時雨。
“登山電梯出現故障時如何進行人員疏散,必須提前考慮。”文彤指出,在戶外多段、長距離扶梯上,或是快速升降的垂直電梯中,游客如何在遇到故障時逃生,有待景區進一步披露相關應急救援方案。
百龍天梯與熱門的天子山索道都曾出現擁堵。今年“五一”假期,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因“擁堵”出圈,天子山數千游客滯留,晚上排隊七八個小時才下山,百龍天梯更是出現“排隊3小時、拍攝2分鐘”的情況。
黃璜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登山電梯引發爭議,主要因其與自然環境存在反差、未來可能進行收費,以及可能給生態環境帶來影響。這些問題在早年索道纜車建設過程中都曾出現,對此,國家形成了比較明確的規定,例如原國家林業局印發的相關文件提出,“自然保護區內原則上不允許新建索道等項目”。
然而,在自然保護區之外,一般性山岳景區的索道修建數量和規模都在持續增加,甚至成為標配。“新設施隨著旅游的發展出現,不能忽視其背后的市場需求。”文彤認為,景區電梯滿足了部分人群“無痛爬山”的需要,但景區是否一定要建電梯,還應謹慎對待,新建設施應遵循“宜隱不宜顯、宜少不宜多”等原則。
黃璜進一步分析,與棧道等通行方式相比,登山電梯等設備對自然原生景觀的干擾更為明顯。“如果十年、二十年后市場又覺得扶梯與景區不適配了,到時還能拆回原樣嗎?”
“自然景區開發利用的度要如何控制,學界、業界一直在討論。”文彤說,以國家公園這一級別景區開發的國際慣例來看,其基礎設施建設都是極為克制的。在文彤看來,景區不是不能建電梯,只是建在哪兒、如何建、以怎樣的形式與自然環境共存,是景區在動工前應慎重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