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化城市建設進程不斷加速,但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危機。城市綠化作為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舉措,其地位愈發凸顯。然而,長期以來,傳統的園林綠化種植與養護方式存在諸多弊端,病蟲害問題尤為嚴重,這極大地影響了城市綠化的整體效果。如何優化園林綠化種植技術,并開展科學高效的病蟲害防治養護工作,已成為當前行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對農業園林綠化種植與病蟲害養護技術展開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業園林綠化病蟲為害
從農業視角來看,園林綠化不僅為人們打造了休閑娛樂的空間,還在維系城市生態系統平衡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病蟲害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業園林綠化成效的突出因素,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損害植物生長
蚜蟲、紅蜘蛛等刺吸式害蟲通過吸取植物汁液,致使葉片卷曲、發黃,嚴重時甚至大量脫落,極大削弱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蟠蛄、躋螬等地下害蟲則啃食幼苗根莖,導致植株死亡,不僅破壞園林植物的觀賞價值,還對相關部門的經濟效益造成負面影響。
(二)破壞生態平衡
農業園林綠化中的病蟲害問題會擾亂生態系統的穩定。病蟲害的蔓延會導致植物資源銳減,破壞生物間的繁衍鏈條。部分具有強傳播性的病蟲害,更是打破了生物間的相互制約關系。例如,天牛蛀食樹木會造成植株死亡,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三)增加治理成本
為有效防治農業園林綠化病蟲害,相關部門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植物病蟲害進行全天候監測。這不僅對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持續的監測與防治工作也給農業園林綠化部門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四)影響居民生活
園林綠化與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病蟲害危機的出現會顯著降低居民的生活品質。以刺蛾為例,其幼蟲釋放的有毒物質會導致人體局部疼痛、腫脹,直接威脅居民的身體健康。
二、農業園林綠化種植與病蟲害養護的重要性
(一)維護生態平衡
為筑牢生態系統穩定根基,在農業園林綠化種植中,科學遴選適生植物品種、加強病蟲害全周期防治管理勢在必行。農業園林綠化不僅是維護植物多樣性、提升城市環境品質的關鍵抓手,還是為居民營造健康宜居環境的重要保障。通過優化種植規劃與落實病蟲害防治措施,既能提升園林景觀的美學價值,又能有效抵御生態風險。
因地制宜選擇多樣化植物品種,是構建穩定生態系統的核心策略。工作人員應依據區域氣候、土壤條件,合理搭配不同生態習性的植物,形成多元化植物群落。這種多樣性布局不僅有助于增強生態系統對外來物種入侵的抵抗力,還能維持生物多樣性。從生態學視角看,豐富的植物種類是生態系統穩定運行的基石,直接關系到居民的生活質量與健康福祉。
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農業園林綠化發揮著多重功能。一方面,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顯著改善空氣質量;另一方面,科學的植物配置在涵養水源、調節徑流方面成效顯著,可有效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此外,植物葉片還能吸附過濾空氣中的粉塵與污染物,成為城市生態環境的“綠色凈化器”。盡管多樣化植物群落存在病蟲害高發風險,但通過綜合運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為害,提升園林景觀的可持續性。
植物群落作為生態系統的物質與能量生產者,是生物多樣性的核心載體。科學的園林綠化設計注重構建喬、灌、草相結合的多層級植被結構,為不同生物類群提供多樣化的棲息空間與食物資源。例如,高大喬木為鳥類提供筑巢繁衍場所,低矮灌木與草本植物則成為昆蟲、小型哺乳動物的庇護所,進而形成復雜且穩定的食物網。研究數據表明,復合植被群落相較于單一草坪,昆蟲種類數可提升 30%~50% ,鳥類種類數增長 20%~40% 。同時,精細化的病蟲害防治強調精準識別有害生物與有益生物,避免化學農藥濫用對生態鏈的破壞。以生物防治為例,釋放赤眼蜂控制鱗翅目害蟲,既能有效壓低蟲口密度,又能保障蜜蜂等授粉昆蟲的生存環境,從而實現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動態平衡。
(二)保護居民健康
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旨在營造健康的生存空間,給廣大居民生產、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通過農業園林綠化建設,科學種植多種綠色植被,強化病蟲害防治重要性,能夠維護群眾生命健康;另一方面,通過農業園林綠化工程,能夠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調整微氣候,凈化環境,創建適宜的居民生活空間。植物根系可以大量吸收水分,通過土壤調節可以將其引入地下結構,從而避免城市洪澇災害,也能在干旱時及時調節水分供應。此外,能夠發揮蒸騰作用的植物,將所收集的水分釋放到大氣環境中,有助于緩解氣候變化,避免城市熱島效應。植物葉片可以吸收太陽輻射,防止強烈光照對地面造成的不良影響,調整局部氣候。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升,但與此同時,各城市私家車保有量與日俱增。汽車尾氣排放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等污染物,對城市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在這一背景下,農業園林綠化植物的生態價值愈發凸顯。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吸收有害氣體,釋放大量氧氣,有效減少了汽車尾氣對城市環境的破壞,成為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的重要生態屏障。
三、農業園林綠化種植與病蟲害養護的有效措施
(一)植物種類合理搭配
多樣化植物是農業園林生態系統的核心構成要素,植物個體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其科學配置對維護生態平衡至關重要。在進行植物搭配時,需遵循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以實現生態系統的穩定與修復。
1.優先選用抗病蟲害植物。選擇抗病蟲害植物是抑制病蟲害發生的首要策略。這類植物生命力頑強,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的氣候條件,有效降低病蟲害的暴發風險。工作人員應提前對種植區域的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進行詳細調研,結合調查結果篩選適宜的綠化植物,并通過試種驗證其適應性后再進行大規模栽培。
2.巧用植物間的相生相克關系。科學配置農業園林綠化植物,需充分考慮植物間的相生相克特性。依據植物生長習性進行合理搭配,可有效減少病蟲害發生,提升綠化生態效益。例如,利用某些植物分泌的物質吸引害蟲,再搭配能捕食這些害蟲的植物,形成生物防治鏈條。這種基于生態系統自然屬性的植物配置方式,不僅能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還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實現環境保護與病蟲害防治的雙重目標。
3.構建科學的植物群落架構。深入了解各類植物的生長特性,構建包含喬木、灌木、草本等多層級的植物群落,是優化農業園林綠化植物配置的關鍵。不同類型植物相互配合,既能提升園林景觀的觀賞價值,又能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在群落構建過程中,應遵循多樣化與互補性原則,確保生態系統穩定運行,并具備較強的自我修復能力。研究表明,合理的植物群落架構可顯著提升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吸引更多有益生物棲息繁衍,進一步豐富園林生態系統功能,為居民營造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此外,植物間的化感作用對病蟲害防治和群落組成具有重要影響。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過向環境釋放化學物質,對周圍植物的生長、發育以及病蟲害發生產生促進或抑制作用。在農業園林綠化中,可充分利用這一特性進行植物配置:選擇具有化感抑菌作用的植物(如艾草、菖蒲)與易感病植物搭配種植,其釋放的萜類、酚類等揮發性化合物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生長。相關研究數據顯示,艾草揮發物對黃瓜枯萎病菌的抑菌率為65%~78% 。在蔬菜種植中,大蒜與番茄間作,大蒜素可使番茄根結線蟲密度降低 50%~~60% ,同時還能提升番茄維生素C含量為 12%~18% 。但同時也需避免化感抑制作用明顯的植物組合。例如,核桃與蘋果混栽時,核桃葉片釋放的胡桃醌會抑制蘋果根系生長,導致蘋果樹勢衰弱、抗病能力下降。因此,二者種植需間隔 50m 以上或采取物理隔離措施。通過合理構建“化感促進型”的植物群落,可形成天然生物防護屏障,使化學農藥使用頻率降低 30%~50% ,推動農業園林綠化向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二)防止外來生物入侵
1.科學選種,筑牢生態防線。優先選用適應性強的本地植物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基礎。本地植物歷經長期自然選擇,對本土氣候、土壤條件高度適應,能夠與本地生物和諧共生,有效保障生態系統的平衡。若因特殊需求需引入外來植物品種,必須進行嚴格篩選與評估,重點考量對本地氣候、土壤的適應性,通過多輪試種觀察其生長狀況,同時借助專業生態風險評估模型,預判其對本地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避免盲目引種導致生態失衡。
2.多維度隔離防護策略。構建隔離防護體系是阻斷外來生物病蟲害擴散的重要手段。在引入外來植物時,應根據實際情況科學規劃并建設農業園林綠化隔離帶。可通過種植具有物理阻隔作用的植物屏障,如密植帶刺灌木,將外來植物限定在特定區域內,防止其與本地植物直接接觸,降低病蟲害交叉感染風險。同時,針對外來植物可能因不適應本地環境而引發病蟲害高發的問題,相關部門需強化全過程監管,從引種審批、種苗檢疫到種植后的長期監測,形成閉環管理,從源頭上遏制外來植物病蟲害的傳播與蔓延。
3.培育抗性植物,增強抵御能力。當外來植物害蟲難以有效控制時,培育抗病蟲害的植物品種是減少其對本地植物危害的有效途徑。科研機構與園林綠化部門應加強合作,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具有特定抗性的植物品種。同時,建立外來植物病蟲害動態監測網絡,運用物聯網傳感器、無人機巡查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測外來植物生長狀況與病蟲害發生動態。一旦發現潛在隱患,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將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圍。
4.完善植物檢疫制度,構建長效屏障。防止外來生物入侵,完善植物檢疫流程是核心環節。在種苗調運、花卉貿易等關鍵環節,嚴格推行“雙檢疫 + 雙證制”。輸出地與輸入地檢疫機構分別對植物材料進行全面病蟲害監測,確保只有同時持有植物檢疫證書與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報告的植物材料方可流通。
(三)重視植物養護管理
1.科學規劃種植是抵御病蟲害的基礎。種植前,工作人員需深入調研植物生長習性,結合區域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篩選適配性強的植物品種,為其健康生長筑牢根基。同時,巧妙利用植物間相生相克的特性,合理配置植物群落。此外,在植物布局時預留充足的光照與通風空間,創造不利于病蟲害滋生的環境,選擇生命力頑強、抗逆性好的植物種類,進一步提升園林植物的整體抗病能力。
2.精細化養護管理是培育健康植株的關鍵。在植物生長周期內,需科學落實施肥、灌溉、修剪等養護措施。施肥時,依據植物生長階段與土壤肥力狀況,精準控制肥料種類與用量,避免過度施肥造成植株徒長、抗性下降。在灌溉過程中,遵循“見干見濕”原則,確保水分供給均衡。定期修剪枯枝病葉,不僅能優化植物形態,還可減少病蟲害滋生場所。通過維持植物營養均衡,增強其抗病蟲害能力。
3.提升植物免疫力是病蟲害防治的核心策略。一方面,注重保護植物葉片,確保其光合作用正常進行,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從而降低蟲害發生率;另一方面,大力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合理引入害蟲天敵,科學施用微生物制劑,實現綠色防控,減少化學農藥依賴。
4.構建智能化病蟲害防控體系是高效治理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農業園林綠化病蟲害防治機制,通過定期巡查與實時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借助無人機巡查、遙感監測、物聯網傳感器等技術手段,突破傳統人工監測的時空限制,實現病蟲害的遠程動態監測與精準預警。一旦發現病蟲害跡象,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將為害遏制在初始階段,為農業園林綠化植物營造安全健康的生長環境,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四)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1.精準選藥。在農業園林綠化病蟲害防治中,化學農藥的科學使用需以精準識別病蟲害為前提。工作人員應通過形態觀察、癥狀分析等手段,明確病蟲害類型、發生規律及為害程度。例如,針對刺吸式口器害蟲,可選用吡蟲啉、阿維菌素等內吸性殺蟲劑;針對真菌性病害,需采用三唑酮、腐霉利等殺菌劑。選藥時嚴格遵循低毒、高效、環保的原則,優先選擇生物源農藥或低毒化學農藥,嚴禁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殘留品種,從源頭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威脅。
2.科學施藥。常見化學農藥施用方式包括點施、條施、噴霧等,需根據病蟲害發生特點靈活選擇。同時,依據病蟲害嚴重程度、植物生長階段及農藥特性,科學確定使用劑量和施藥次數。例如,防治蚜蟲時,可采用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若蟲口密度較高,可適當提高濃度,但需避免連續多次使用同一藥劑。研究表明,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藥,可使病蟲害抗藥性發展延緩 3~5 年。
3.構建全流程風險防控體系。一是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每種農藥均設有安全間隔期 (PHI),即最后一次施藥至植物收獲的最短時間。例如,防治葉斑病的代森錳鋅,安全間隔期為15天,期間通過自然降解、植物代謝等方式,使農藥殘留量降至安全標準以下。相關檢測數據顯示,嚴格遵守安全間隔期,可使農產品農藥殘留合格率提升至 98% 及以上。二是操作規范與防護要求。操作人員需佩戴防護服、口罩、手套等防護裝備,避免皮膚接觸和呼吸道吸入。施藥后及時清洗暴露部位,剩余藥液和包裝物需集中處理,嚴禁隨意丟棄。同時,建立農藥使用臺賬,詳細記錄施藥時間、劑量、區域等信息,實現全程可追溯管理。
4.動態監測與優化機制。建立病蟲害防治效果動態評估體系,通過定期巡查、抽樣檢測等方式,分析防治成效。若出現防治效果不佳(如害蟲減退率lt;70% ),需及時調整用藥方案,或引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此外,定期組織從業人員參加專業培訓,內容涵蓋最新農藥使用技術、抗性治理策略等,提升科學用藥水平,推動農業園林綠化病蟲害防治向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四、結語
為推動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需深刻認識農業園林綠化種植與病蟲害養護工作的重要意義。針對當前農業園林綠化中病蟲害帶來的生態威脅與景觀損害,可通過實施科學配置植物群落、防范外來生物入侵、精準施用化學農藥等綜合防治措施,系統整合生物、物理、化學等多元防控手段,從而有效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為城市的長遠發展筑牢綠色根基。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行業從業者與科研人員應持續探索綠色環保、高效低毒的病蟲害防治新技術。一方面,需不斷深化專業知識學習,跟蹤國內外前沿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強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與智能裝備在病蟲害防控中的應用,如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病蟲害動態,提升其應對病蟲害的能力,推動農業園林綠化事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郭棟(1993—),男,山東東營人,碩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研究、農業種植和農業經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