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在我國自古被當作“菜中珍品”,是我國傳統的佳肴。竹筍味香質脆,食用和栽培歷史極為悠久。奉化地區憑借其優越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優質竹筍種植,形成了以毛竹、雷竹為核心的產業體系,并通過科技賦能,將傳統種植業轉化為鄉村休閑游的活力引擎,讓游客沉浸式感受竹林的鄉土樂趣,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
一、選地建園,適時栽植
(一)選地建園
在奉化地區種植竹筍,選址和栽植環節需貼合當地自然條件進行精細化操作。奉化地區多低山丘陵,土層較深厚,其中排水良好的酸性紅黃攘山坡地最適宜建園。立春后氣溫穩定回升(奉化年均溫 16.3°C ),土壤濕度適宜,此時栽植母竹根系活力強,成活率顯著提升。在品種選擇方面,當地長期栽培的毛竹(楠竹)因適應奉化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1350~1600mm, ,且兼具材用、筍用雙重價值,成為主流選擇。近年,奉化地區也引種了部分高產筍用竹種,但均需通過本地試種驗證其適應性。
(二)適時栽植
栽植前60天需提前整地,清除雜灌石塊后開挖定植穴,穴底施入腐熟廐肥或菜餅等有機肥,施肥量為3750kg?hm-2 ,與表土混勻后回填至穴深2/3處備用。母竹優選 2~3 年生、胸徑 3~6cm 的健壯竹株,挖掘時沿竹鞭走向保留來鞭 30cm 、去鞭 70cm ,多帶宿土保護鞭芽與“螺絲釘”(稈基連接處),竹梢截留 5~7 盤枝,以減少蒸騰。栽植時輕提母竹使鞭根舒展,分層回填心土壓實。注意淺栽,覆土較原竹痕高 3~5cm ,形成饅頭狀土堆以防積水爛鞭。密度控制在 300~525 株·hm-2 (株行距為 4m×5m ,避免過密,影響后期發鞭空間。栽后立即澆透定根水,若遇春旱需連續3天補水穩,并用稻草覆蓋苑部保摘。
二、松土除草,合理施肥
(一)松土除草
竹林管理中的松土除草作業對維持土壤活力至關重要,通常每年需系統開展2次。第一次安排在春季竹葉初展時(4一5月),此時結合淺削松土(深度為10~15cm ,將萌發的幼嫩雜草直接翻壓入土層中。此措施既能清除雜草,又能通過綠肥分解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同時提高表層透氣性,促進竹鞭根系呼吸與筍芽分化。第二次在夏季施催芽肥期間(6一8月)進行,松土后將割除的雜草鋪蓋于林地表面,形成厚度為 5~10cm 的覆蓋層。這種覆蓋方式不僅能抑制新草滋生、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還能在高溫季節降低地表溫度波動,為竹鞭提供穩定的生長環境。
(二)合理施肥
竹林施肥遵循“基肥足、追肥巧”的原則,全年分3次精準實施。秋冬基肥(當年10月至翌年2月)是養分儲備的關鍵,選用腐熟豬牛糞或菜籽餅等農家肥,在竹苑外圍開挖深 30cm 環形溝,每株施入 15~ 20kg 有機肥后覆土壓實。這種深埋方式既避免凍害流失,又能在春季解凍后持續釋放養分,為竹鞭孕筍筑牢基礎。春季長竹肥(3一4月)側重速效氮素補充,當新竹展葉時撒施尿素 600kg?hm-2+ 過磷酸鈣300kg?hm-2 ,隨即淺耕 10cm 將肥料翻入土層。此時施肥如同“竹筍助推劑”,能加速竹稈纖維木質化,使新竹胸徑增長提速約 30% 。夏秋追肥則分兩步進行:6月“催芽肥”選用氮磷鉀復合肥 375kg?hm-2 ,混合人糞尿稀釋澆灌,刺激竹鞭分蘗新芽;8月“孕筍肥”用雜草或豆秸覆蓋地表,施用量為3萬 kg?hm-2 ,通過生物腐解緩慢釋放鉀鈣元素,提升竹筍的抗寒能力。每次施肥前需深翻 25cm 土層,此舉有三重功效:一是打破土壤板結層,改善透氣性;二是切斷表層老弱竹鞭,促進新鞭下扎;三是促使肥料與土壤充分融合,防止揮發流失。值得注意的是,化肥施用需避開中午高溫時段,雨后土壤濕潤時操作最佳,避免肥害傷根。通過這種分層、分季的立體供肥模式,竹園土壤有機質含量可提升1.2倍,竹筍產量年均增長15% 。
三、護筍養竹,適時鉤梢
(一)護筍養竹
護筍養殖是竹園管理的核心技術環節,需根據竹林生長階段進行差異化操作。新造竹林栽植后的第一年應盡量保留所有萌發的竹筍,此舉旨在快速擴充地下鞭系網絡,為竹林后續生長奠定基礎。進入第二年、第三年,需嚴格篩選,僅保留發育健壯的竹筍培育成竹。通常選擇直徑超過 3cm 、筍殼色澤鮮亮、清晨筍尖帶露珠的個體,這類竹筍成竹率在 85% 以上。對于生長瘦弱、遭受蟲蛀或分布過密的劣質筍,需及時挖除,疏挖時需沿筍體基部垂直下鋤,避免損傷周邊竹鞭,每次疏筍后立即用細土回填穴坑,減少水分蒸發。
(二)適時鉤稍
鉤梢作業通常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進行,此時新竹已完成木質化,而竹梢尚未完全硬化。操作時使用專用鉤稍刀沿竹稈向上斜削,以保留主干上 15~17 片枝葉為宜,相當于去除竹冠總長度的1/3。這項技術通過降低竹林重心,提升抗風雪能力。同時,去除頂端優勢后能促使其養分向地下鞭系轉移。經實測,鉤梢竹園的竹鞭分蘗點數量會比未處理的竹林多,翌年春筍產量能顯著增長。
(三)精細管理
竹筍生長期間還需配合精細管理。清明前后當竹筍出土達 10~15cm 時進行第一次疏筍,此后每 2~3 天巡查1次,及時挖除退筍。疏筍的標準為筍殼棕黑無光澤、葉萎蔫卷曲、清晨無露水滲出。針對留養的母竹,在新竹抽枝后剪除頂端 50cm 嫩稍,如此既能預防風折,又能促進側枝發育。這種系統性養護模式能使竹鞭分布深度增加至 35cm ,有效提升抗旱能力,成竹胸徑3年內即可提升 1~2cm 。
四、地面覆蓋,增溫保濕
(一)地面覆蓋
豐產期竹林的地面覆蓋是一項精細化的溫度調控技術,關鍵在于通過物理屏障改變地表小氣候環境。浙東奉化等地的筍農通常在12月下旬進行覆蓋,此時竹林即將進入孕筍關鍵階段。覆蓋材料首選當地豐富的稻草或竹葉,這兩種材料不僅具備良好的孔隙結構,還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緩慢分解發熱。實際操作中采用分層鋪設法:先在松土后的林地表面均勻鋪撒5cm 厚的新鮮豬糞或鴨糞作為發酵層,再覆蓋 20cm 厚的濕潤稻草,最后用襲糠或谷殼堆成 10cm 厚的保溫層,形成總厚度約 35cm 的復合覆蓋體。
(二)精準把控覆蓋時效
覆蓋時效需精準把控,通常覆蓋后 25~30 天,當土壤積溫為 35°C 時,竹鞭頂端分生組織開始膨大發育。此時在覆蓋層表面會形成星點狀突起,這是竹筍即將破土的信號。此時需在突起處輕撥覆蓋物,形成觀察孔,待筍尖露出 2~3cm 時及時采收。覆蓋周期一般為 60~70 天,時間過長,容易導致竹鞭過度消耗養分。值得注意的是,多年連續覆蓋的地塊需警惕土攘養分失衡。
(三)拆除覆蓋物的技巧
應在3月中旬氣溫回升后,選擇陰雨天分段揭除覆蓋物。先移除上層 50% 襲糠,保留發酵層分解形成的有機質,7天后再清理剩余部分。采用這種漸進式的拆除方式,可避免竹筍因環境驟變產生應激反應。
五、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需融入竹林日常管理的各個環節,關鍵在于構建以生態調控為核心的綜合防控體系。
(一)生態調控
奉化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高溫高濕環境易誘發各類病蟲害,需將預防措施前置到水肥管理和土壤管理中。
1.科學施肥??茖W施肥是增強竹林抗性的基礎,適當增施草木灰補充鉀元素,可顯著增強竹稈細胞壁強度,增加竹螟等蛀干害蟲的入侵難度。
2.水分管理。水分管理同樣關鍵,梅雨季節需開挖深度 40cm 的環山排水溝,保持土壤透氣性,避免爛鞭引發基腐病。伏旱期采用滴灌技術維持 30% 土攘濕度,阻斷竹蚜蟲的繁殖環境。
(二)物理防控
1.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竹林連片面積超過3.33hm2 的區域,每間隔 80m 懸掛1盞頻振式殺蟲燈,安裝高度以超過竹冠 1.5m 為宜,每年5-6月成蟲羽化期夜間開啟,可提高竹筍夜蛾的誘殺率。也可利用害蟲趨化性,在竹林上風口設置糖醋液誘捕器,混合少量敵百蟲溶液,放置 75~120 個: hm-2 塑料盆,每7天更換1次餌料,能有效控制筍泉蠅的種群密度。
2.耕作措施是切斷病蟲害傳播的關鍵環節。每年3月竹筍萌動前,用鋤頭淺耕土層 15cm ,重點破壞在淺土層越冬的竹象甲蛹室。6月深翻 30cm ,將地表病殘體翻埋至深層分解。發現退筍需立即處理,即當筍尖出現褐斑、葉萎蔫無露珠時,用窄口鋤沿筍體垂直下挖 20cm ,將帶蟲筍體裝入密閉塑料袋運出竹林。
(三)化學防治
竹筍采收前45天禁止用藥,必要時選擇植物源藥劑,如用苦參堿500倍液防治竹蚜蟲,或印楝素懸浮劑控制竹螟。農藥噴灑選擇無風的上午進行,采用針對性點噴而非全林噴霧,能最大限度地保護竹林生態平衡。
六、助力鄉村休閑游
奉化依托豐富的竹林資源,將竹筍種植產業深度融入鄉村休閑旅游體系,形成“以竹興旅、以旅促竹”的良性循環,并且通過四個維度實現產業的增值與鄉村的振興。
(一)科技賦能奠定旅游品質基石
奉化竹林主要分布在溪口鎮、尚田鎮等鄉鎮,通過雷竹覆蓋栽培、毛竹春筍冬出等技術創新,突破季節限制,實現四季產筍,從而大幅提升產業競爭力。例如,熱泵烘干技術將鮮筍加工成即食產品,延長產業鏈的同時保留自然風味,為游客提供可攜帶的鄉土記憶。竹園推行精準滴灌與有機肥替代,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超 20% ,既保障竹筍鮮嫩品質,又塑造了蔥郁綿延的竹林生態景觀。這種生態化種植模式使竹海成為天然氧吧,為森林康養旅游創造較好的環境基礎。
(二)沉浸式體驗激活鄉村旅游動能
傳統挖筍勞作被轉化為特色旅游項目,游客在農人指導下學習辨別“黃泥拱筍”技巧,即觀察地表裂紋走向、輕掘淺挖保持筍體完整,從尋筍到采挖的過程充滿自然探秘樂趣。竹園設置標準化體驗區,配套提供特制鋤頭、竹簍等工具,確保體驗安全性與趣味性。部分園區延伸出筍干制作、竹編手作等工坊,游客可參與切筍、蒸煮、壓榨、晾曬全流程,將勞動成果轉化為定制伴手禮。這類深度農事體驗不僅顯著延長了游客的停留時間,還直接帶動了周邊餐飲、民宿的消費。
(三)主題民宿與餐飲承載當地文化
“竹居”類精品民宿依托竹林景觀而建,采用竹材裝飾內飾,搭配觀竹露臺、竹林茶席等場景,讓游客在竹濤聲中感受禪意棲居。當地研發的“全筍宴”則能凸顯地方風味,如甜筍刺身搭配山葵醬、竹蓀土雞煲、筍丁燒賣等創意菜式,從家常小炒到高端料理覆蓋多元消費層級。更關鍵的是建立了食材溯源體系,游客掃碼即可查看竹筍的種植地塊、采收時間及農事記錄,強化“從竹林到餐桌”的信任紐帶。
(四)節慶營銷與產業鏈延伸放大價值
借助竹筍采收季節,精心策劃主題節慶活動。例如,春季“破土節”設置挖筍競技、筍王評選等活動;冬季“暖竹季”推出竹林溫泉、竹筒飯DIY等項目,形成全年無休的旅游熱點。同時開發竹文創產品體系,如竹纖維毛巾、竹雕擺件等工藝品,突出環保理念;竹葉茶、竹汁飲料等健康食品,滿足養生需求;竹屑也被巧妙利用,作為低碳燃料伴手禮。
總之,奉化當地依托綿延起伏的竹林資源,將傳統的竹筍種植業巧妙融入鄉村休閑游的發展脈絡。通過科技植入、場景再造、文化挖掘的三維聯動,使竹筍產業從單一農產品生產躍升至“三產”融合的生態經濟系統,形成產業生態與旅游體驗深度交融的良性循環,釋放竹林的多維價值,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游客則在竹海中感受自然的療愈,在勞動中理解鄉土智慧,在消費中支撐鄉村振興,從而形成一條兼具生態可持續性與經濟競爭力的綠色發展路徑。
作者簡介:鄭舒毓(1988—),女,甘肅慶陽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鄉村旅游、旅游資源的調查與評價、旅游目的地營銷等工作。
基金項目:浙江省旅游類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會項目(2024CXZ08);浙江省高職教育“十四五”第二批教學改革項目(jg2024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