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D602 【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要論述,強調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指出“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社會動員之廣泛,民族覺醒之深刻,戰斗意志之頑強,必勝信念之堅定,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①,強調“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②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偉大抗戰精神,理解抗日戰爭勝利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性貢獻,從歷史中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意義重大而深遠。
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從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中國近代史,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一直到1915年因日本提出嚴重損害中國權益的“二十一條”,未經戰爭,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中日民四條約》。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國家獨立主權受到嚴重破壞,領土主權受到嚴重侵害,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面臨內憂外患,陷入民族危亡。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經歷六年“局部抗戰”(1931年—1937年)和八年“全國抗戰”(1937年—1945年)兩個階段,一共十四年。這十四年,日本占領中國東部大片領土,包括中國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大城市。1937年12月,日軍占領當時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首都第三次被外國軍隊占領。第一次是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并火燒圓明園。第二次是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逼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第三次就是1937年12月,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日本侵華比近代以來歷次外國侵略帶給中國的損失和痛苦都大。但是,這一次,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挺住了,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于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最終,中國人民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抗日戰爭,中國廢除《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宣布取消治外法權。在抗日戰爭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熠熠生輝,全體中國人民挺直脊梁、奮起抗爭,勠力同心、以弱勝強,顯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堅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抗日戰爭中,提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極為困難的事。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當權的國民黨政府堅持的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內”,對日本侵略者一味妥協退讓。隨著日本侵略深入,國民黨政府先后簽訂《淞滬停戰協定》《塘沽協定》,又簽訂《何梅協定》《秦土協定》。1932年的《淞滬停戰協定》,使上海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重要基地;1933年的《塘沽協定》,承認日軍占領熱河;1935年的《何梅協定》,日本要求中國軍隊退出河北省,允許日軍進入長城一線以及山海關。隨后的《秦土協定》,是察哈爾省長秦德純與日軍土肥原賢二簽訂的,中國軍隊撤出察北地區,承認日本在蒙古地區的活動。所謂協定,就是一次又一次承認日本軍隊占領中國領土。國民黨政府的一再退讓,使日軍越過長城進入豐臺一線。
日本侵略中國就是要滅亡中國。中華民族與日本侵略者之間的民族矛盾,早已超過階級矛盾。因此,中國共產黨首先轉變戰略方向,改變土地革命期間的國共對立政策。那時候,國民黨政府還在對共產黨建立的革命根據地進行一次又一次“圍剿”,紅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反“圍剿”。如何動員社會各政黨、各社團、各軍隊、各民族、各社會賢達掀起抗日熱潮,支持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主張,是十分繁難艱苦的工作。
1933年,在中央蘇區,毛澤東、朱德同志分別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身份提出:在停止進攻紅軍、給民眾以自由和武裝民眾三個條件之下,準備同任何國民黨部隊訂立抗日協定的宣言。這就體現了槍口對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1934年,中國共產黨以中國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籌委會的名義,通過爭取國民黨左派宋慶齡、何香凝等人簽名同意,發表了《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提出“全體陸海空軍總動員對日作戰;全體人民總動員;全體人民總武裝;沒收日本帝國主義在華財產及賣國賊財產以解決抗日經費;成立工農兵學商代表選舉出來的全中國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聯合日本帝國主義的一切敵人作為友軍,與一切善意保持中立的國家建立友誼關系。”③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的主張,第一次出現在這樣一份公開文件中。
1935年8月,在紅軍長征即將結束的時候,中共中央發出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呼吁。同年12月,紅軍長征到達陜北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會議上作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決定,指出中國共產黨應努力爭取一切力量參加到統一戰線中,最廣泛的反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僅應當是下層的,而且應當是包括上層的,反對關門主義。會后,毛澤東同志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分析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動搖性。毛澤東同志指出,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是動搖。他們一方面不喜歡帝國主義,一方面又害怕革命的徹底性。在中國面臨變成殖民地的危險的時局下,這個階級有起變化的可能性,其一部分( 左翼)有參加斗爭的可能,其另一部分則有由動搖而采取中立態度的可能。這一分析,是對階級關系的重大調整。這一調整,建立了“逼蔣抗日”和“聯蔣抗日”的理論基礎。這次會議后,黨的理論政策基本完成從國內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的轉變,對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正確戰略判斷。
1935年12月,在中國共產黨指導下,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公開喊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掀起全國抗日救亡的新高潮。1936年,黨中央把“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作為中心口號,不僅統一了全黨思想,而且在全國大力推行。1936年1月到12月,黨中央,特別是毛澤東、周恩來同志等,都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了大量工作。
毛澤東、周恩來同志等特別致函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宋哲元、陳果夫、陳立夫、邵力子、王鈞、朱紹良、宋慶齡、蔡元培、胡宗南、陳誠、馮玉祥、湯恩伯、王以哲等各黨各界各軍領袖人物,鞠誠勸說“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表達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性,表達紅軍愿意開赴抗日前線抵抗日本侵略的決心。這些工作取得顯著效果,得到全國人民的認同和支持,形成從“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的實際轉變。
1936年,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西安事變后,國共之間直接談判才有了可能,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有了實現的可能。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隨即發表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公開談話。這就形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及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政治基礎和國家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華兒女前赴后繼、勠力同心,付出巨大犧牲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譜寫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篇章。”④中國共產黨推動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推動了中華民族大團結,強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堅實基礎。
1937年11月,日軍攻占太原后,黨中央指示八路軍各部撤出正面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1938年后,華北、山東抗日根據地陸續開辟,江蘇、安徽、浙江以至廣東、海南各地也陸續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后游擊戰。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共同抗敵,起到了戰略配合的作用。
根據1937年8月黨中央通過并頒布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各根據地進行民主政權建設,陸續頒布施政綱領。1941年5月,經中共邊區中央局提出,由毛澤東同志改寫、修訂,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發表。這個施政綱領,是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新民主主義理論,以及中央有關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指示制定的,其更全面也更加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抗戰、團結、進步”的基本方針和邊區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方針,舉凡軍事政策、與邊區內社會各階級各黨派政策、與邊區外友黨友軍團結政策、優待抗日軍人家屬政策、三三制政策、人權保障政策、司法政策、廉政政策、農業政策、土地政策、工商政策、勞資政策、稅收政策、文化政策、衛生政策、男女平等政策、民族平等政策、華僑政策、游民政策、俘虜政策、對待外國人政策等,都一一作了明確規定。所有這些規定,明確無誤地體現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要求。例如,在農村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地主少收租、農民少交租;工人實行10小時工作制,讓工商業者有錢賺。這些政策都是重要的社會政策調整,與土地革命時期有所不同。通過這些調整,實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調動各階層的積極性,開展共同抗日。
中國共產黨為了動員全國各階層民意,集中力量抗戰,還專門就蒙古族、回族發表文件,專門就長江流域哥老會群眾發表文件,要求采取適當政策,動員國內各民族、各社會階層民眾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起來抗戰,照顧他們的合理需求,等等。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所提倡、推動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真正的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我們黨在各個敵后抗日根據地廣泛動員了人民群眾,大大地提高了人民群眾的覺悟,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抗日積極性。在根據地的農村地區,組織農民救國會、婦女救國會、青年救國會、兒童團。18歲—35歲的青壯年男子組成青年抗日先鋒隊,簡稱“青抗先”,積極配合八路軍對日軍作戰。根據地各個階級階層的人民都組織了起來,真正形成了軍民齊心,陷日寇于人民戰爭汪洋大海。
1945年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肩負民族希望,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摧毀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軍事力量,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得益于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工作、在全國大后方的工作,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放戰爭期間的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解放軍的渡江作戰,離開老百姓的支持,是不能成功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歷史證明了這句話的真理性。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抗日戰爭的勝利證明,中國共產黨指引的方向,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規律的,是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是始終抓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方向的。中國共產黨始終緊緊依靠人民,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這個勝利,為新中國建立,為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前提。在這一過程中,人民群眾動員起來了,愿意跟著中國共產黨走,由此形成歷史前進的巨大推動力。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歷史正確方向一邊、站在公平正義一邊、站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一邊。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基礎和根本保證。
①②《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年9月3日。
③《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
④習近平:《以史為鑒 共創未來》,《人民日報》,2025年5月8日。
責編/ 谷漩 美編/ 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