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還未驅散婺源山間的薄霧,我已驅車幾十公里,從曉起到了曹門,此行目標極為明確一一尋拍靛冠噪鹛。這種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精靈,全球種群數量僅兩百余只;而婺源的幾個村落,包括曹門村,是它們已知的少數棲息地之一。村里有個吳妹子,她家有棵百年古樟樹,正是靛冠噪鹛偏愛的驛站。
靛冠噪鹛是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隸屬于畫眉科噪鹛屬,原為黃喉噪鹛的亞種,頭頂藍灰色羽冠,有黑色的眼罩,喉部為鮮艷的黃色,虹膜紅褐色,外形十分醒目。其分布范圍非常小,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鳥類之一,曾一度被認為已絕跡。2000年,靛冠噪鹛在婺源重現身影,每年四月都會如約而至,開始它們的育雛之旅。到了六七月,它們便帶著幼鳥陸續遷徙,自此便難覓蹤跡。關于它們的冬季棲息地,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吳妹子約莫四十開外,笑容淳樸溫暖,眼神里透著山里人特有的明亮與堅韌。得知我的來意,她笑道:“又來一個拍吉祥鳥的嘞,樓上已有幾人了,還有位子。”她口中的“吉祥鳥”,便是靛冠噪鹛,村民視這偶然降臨的小鳥為帶來福氣的象征。我上到二樓平臺,架好相機,正好能將古樹巨大的樹冠納入鏡頭。
等待,是鳥類攝影的常態。閑來無事,我便與身旁老者攀談起來。據他介紹,靛冠噪鹛對生活環境十分挑剔,喜歡大樟樹、楓樹等品種,樹下要有灌木,附近還得有水源。靛冠噪鹛偏愛婺源,就因這里的天然常綠闊葉林生態環境十分典型,才吸引它們在此繁衍生息。
說話間,一陣急促清脆的鳴叫劃破清晨的寧靜—“唧唧啾啾…\"來了!先是兩只,它們像兩片靈動的樹葉,悄無聲息地落在高處的枝丫上,眼神機警而好奇。緊接著,三五只、十來只它們完全無視并未偽裝的我們,在枝葉間敏捷地跳躍、啄食,相互之間用獨特的鳴叫交流著,仿佛在樹葉間開一場熱鬧的茶話會。
我不停地捕捉著它們的每一個瞬間:梳理羽毛時的慵懶、啄到果實時的得意、歪頭打量時的眼神約莫一刻鐘后,如同來時一樣,隨著一聲領唱般的鳴叫,整群小鳥“呼啦”一下騰空而起,只留下微微搖曳的樹枝和悵然若失的我們。
吳妹子告訴我,這些年,像我們這樣的攝影師和觀鳥人越來越多。“一開始大家不明白,幾只小鳥有啥好看。后來才知道,它們是人類稀罕的寶貝,是曹門村的福氣。\"村民們有了共識,要保護它們及其賴以生存的古樹和環境。
百年古樹靜靜屹立,見證著歲月流轉,守護著這群神秘小鳥。而靛冠噪鹛的每一次現身,都是對這份守護最美的回應。
2019年5月拍于婺源曹門
(圖文作者為本刊簽約攝影師)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