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鵬先生的《中國名畫觀摩記》,最初于1936年5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這部最初向世界推介中國名畫的著作,初版60年后,1996年曾被列入民國叢書第五編,由上海書店影印再版。2024年7月,該著初版88年后,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再版,呈現出名畫的經典和名著的不朽。美術史家鄭午昌在初版序言中說該著“為我當世探究古代藝術者參考之秘籍也”①。
施鵬,號南池,中國當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教育家,1908 年出生于上海市崇明縣新河鎮,1928年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后拜山水畫大家蕭俊賢為師,專攻山水畫 20載,被認為是“蕭派山水”的傳承者和發展者。20 世紀 30 年代,施翀鵬先生在上海享有盛名,與劉海粟、周谷城、賀天健、李楚材等文人墨客相交甚深。施翀鵬先生擅長山水,兼作蘭竹,他的畫渾厚蒼勁,線條剛勁,構圖壯闊,咫尺有千里之勢,畫面呈氣韻生動。施翀鵬先生不拘泥于師法,推陳出新自成一格。施先生長于詩文,亦工書法,以詩、書、畫三絕而久負盛名。他一生勤于耕耘,好游名山大川,書畫作品甚多,曾任上海師范學院藝術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文藝系教授,1981年被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施鵬先生 2003年1月18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4歲。著有《中國名畫觀摩記》《中國山水畫》《詩詞淺學》《施南池詩集》《施南池名勝紀游畫集》《施南池畫蘭譜》《蕭厔泉畫課稿及畫語錄》(與鐘壽芝合編)。夏征農先生曾贈詩《題〈施南池詩集gt;》:“樂山樂水興無涯,亦畫亦詩并蒂花。言志言情皆有‘我’,非仙非圣自成家。”②
施鵬先生的《中國名畫觀摩記》1936年5月初版,10月再版,是其28歲時的著作。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在倫敦舉辦,由中國提供參展的一千二百余件文物中,有一百七十五件書畫作品,展品運往英國前,于1935年4月8日至5月5日在上海舉行了28天的預展。施翀鵬先生躬逢此盛事,朝夕觀摩研究,撰成《中國名畫觀摩記》。施先生在《凡例》中說明:“本編所記,皆為我國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之繪畫出品,計有唐畫三幀,五代畫二幀,宋畫五十六幀,元畫三十九幀,明畫四十幀,清畫二十八幀,共一百六十八幀。”③該著由王清穆、賀天健、鄭午昌分別作序。進士王清穆③在序言中評說:“鑒別真確,評鷺得益,可以補《清河書畫舫》《江村消夏錄》之不足,并記紙本絹本,廣狹短長,收藏家可資以辨識真偽,習畫者可因以參酌神情,裨益文化,良非淺鮮。”畫家賀天健③在序言中說:“于原件則識其幅式片質,而附其彩墨姿致,于制作則別其蹊徑派系,于人則系其小傳,蓋可謂備矣。”美術史家鄭午昌在序言中說:“其所鑒評,按風尚,循流派,據理法,雖見仁見智,不無差池,而名言雋語,繽紛筆下,實足以補櫟園江村等所見之遺。”
施鵬先生在《緒言》中勾勒了中國美術發展脈絡,陳述了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展品后,他說:“用將其中繪畫一百六十八件,綜唐五代宋元明清得一百余家,詳記尺幅,分敘梗概,雖真贗優劣,不無差等,而就管見所及,略加論述,并錄其題識,考其爵里,舉凡精逸神妙之品,更附原圖影片,以資觀感,聊供吾繪畫界之參考與研究云爾。”①
施鵬先生的《中國名畫觀摩記》是一部經典繪畫品鑒之著。該著源于遴選入“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的繪畫精品,施先生精細深入品鑒這些經典畫作。他評鑒唐李昭道《春山行旅圖》,在精到地描述畫幅內容后,評議道:“通幅意境古樸,筆墨遒勁,較之《洛陽樓閣圖》為大佳矣。”③他評鑒五代人《雪漁圖》:“畫作一漁翁,披蓑戴笠肩漁具,跟跪從雪葦中歸。筆姿工細秀麗,神韻栩然有生氣。”③他評鑒宋郭熙《設色山水》圖:“通幅用筆蒼勁,氣魄雄厚,雖山腰亂石鱗峋,皴折繁雜,但亦有條不紊,層次清晰焉。”①他評鑒宋徽宗《紅蓼白鵝圖》:“圖中白鵝一只,箕棲于紅蓼花下之水坡,似浴后理毛然。用筆極纖細秀潤,紅蓼作雙鉤,栩栩如生,可愛之至。”①他品鑒宋李迪《風雨歸牧圖》:“用筆纖細而生動,氣韻亦俊秀渾厚。舉凡耕牛也,牧童也,楊柳也,池塘也,筆筆生動,筆筆在風雨飄搖中,將風雨二字,盡情表現,毫發不遺,能品而神品也。”他品鑒元曹知白《雙松圖》:“圖中雙松并峙,其旁小樹參差,足以點綴。其下澗水潺潺,意境清絕,高逸之氣,不讓云林獨步也。”③他評鑒明沈周《廬山高圖》:“全幅墨色濃淡參勻,用筆蒼茫渾厚,體態瑰偉,大氣磅礴,足以壓倒有明一代。”①他評鑒明唐寅《山路松聲》圖:“高士臨橋觀瀑,書童抱琴尾后,相與顧盼,隔溪高谷下,茂林修竹,村落在樹梢間,雞犬相聞,境至靜穆,通幅用筆秀美迫人。”施鵬先生在評鑒經典畫作時,不僅陳述畫作所繪內容,而且評點畫家繪畫技巧,簡約撰寫畫家小傳,在引用畫作題款詩文中,評點畫作精妙之處與獨特風格。
施翀鵬先生的《中國名畫觀摩記》是一部詩文畫鑒賞一體的佳著。中國畫歷來有詩文畫融于一體的傳統,繪畫題詩、因詩作畫、賞畫題款成為中國畫的特性。施先生在評鑒名畫時,不僅記錄畫幅的尺寸、材質、內容、特點,而且錄下并品鑒畫作上的詩文,使其對于名畫的賞鑒更為豐富。他在評鑒唐李昭道《洛陽樓閣圖》時,錄乾隆“丹青盈尺較縱橫,妙寫高樓擅洛京”的七律,并錄董其昌的題識。他在評鑒宋巨然《寒林晚岫圖》時,錄陶宗儀的“晚岫寒林潑眼明,妍鮮墨暈曙煙澄”的絕句,并錄楊維楨的題跋。他在評鑒宋范寬《臨流獨坐圖》時,錄何權“茅堂結構背江干,日日愛看江上山”的絕句,又錄楊“亦有名賢遠市朝,蕭然環堵住山椒”的絕句,并錄王閑題詞。他在評鑒元錢選《桃枝松鼠》圖時,錄乾隆“綏山果熟踔枝賞,五指何妨用所長”的絕句,并錄歐大任跋文。他在評鑒明朱芾《瀘州聚雅圖》時,錄畫家所題長款及“夜窗聽雨話巴山,又入瀟湘水竹間”的絕句,又錄乾隆“雨宿風鳴致各超,叢蘆苦竹恐逍遙”的絕句。他在評鑒明仇英《秋江侍渡圖》時,錄乾隆“瑟瑟吳江楓落時,長天秋水動漣漪”的絕句,并告知“此外復有珍藏御覽之章十余枚”。他在評鑒清王暈《仿趙孟顓江村消夏圖》時,錄“疎雨江鄉過,高齋譯典墳”的五律,并錄畫家的跋文。施鵬先生在評鑒名畫時,將畫幅上的詩文、題款一并錄入,不僅呈現出名畫的原貌,而且豐富了名畫鑒賞的意境和情趣。
施鵬先生的《中國名畫觀摩記》是一部獨具特色的中國繪畫簡史。施鵬先生以不同朝代構成該著的結構,評鑒唐畫三幀、五代畫二幀、宋畫五十六幀、元畫三十九幀、明畫四十幀、清畫二十八幀,對每幅畫作進行鑒評后,又對每個朝代的繪畫做總結。他總結唐代繪畫:“唐人繪畫,就大體而言,初期繼承六朝余緒,崇古之風特盛,以道釋人物畫居多。中期則畫風胚變,人物畫進而為山水畫,大小李將軍即為山水畫成功者。”?他總結宋代繪畫:“宋代繪畫,以帝王之重視,遠較唐五代為盛。其優遇畫家,亦遠勝于前代。設立翰林圖畫院,廣羅天下畫士…故兩宋之畫家,多至九百八十余人但其畫品,院內每與院外不同,院內則限于君主之好惡為取舍,拘束甚多院外諸家所作皆能變化而富天趣矣。”①他總結元代繪畫:“元人山水,多宗水墨一派。花卉則以梅蘭竹菊四君子為多,蓋以外族侵華,士大夫相率隱退,一以筆墨遣興,于是文人畫遂風靡一時。”@他總結明代繪畫:“明代山水,本有浙派、院派、吳派之分,浙派自李在、周清、倪端、王履、張觀、張翠、沈遇、戴進、吳偉、陳景初以及藍田叔等數十家,而以戴為巨擘,皆宗宋之劉李馬夏。”他總結清代繪畫:“遜清山水,一如明季之盛行南宗,而系派又較明季為多。宗董其昌者曰華亭派,歸趙文度者曰松江派,崇釋漸江者曰新安派,祖羅牧者曰江西派,學蕭云者曰姑蘇派,師王煙客者曰婁東派、虞山派。”施翀鵬先生在對中國名畫的觀摩評鑒中,將畫作置于不同朝代的不同背景中進行闡釋與總結,呈現出有別于潘天壽1926年出版的《中國繪畫史》俞劍華1937年出版的《中國繪畫史》的獨具特色的中國繪畫簡史。
施翀鵬先生的《中國名畫觀摩記》是一部經典繪畫品鑒之著,是一部融詩文畫鑒賞于一體的佳著,是一部獨具特色的中國繪畫簡史。在該著出版了88 年后,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再版此著,在重新編校整理中,將原著二十八幅黑白插圖換為彩圖,并附上另外一百四十件彩圖,使再版的《中國名畫觀摩記》更為精美,充分發揚了“為我當世探究古代藝術者參考之秘籍也”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