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呼之欲出,創新驅動可謂大勢所趨。特別是國產大模型的突破性進展,為我國經濟發展和行業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面對新一代信息科技釋放的無限潛能,人工智能正在成為科技強檢、智慧筑檢的全新利器。
推進檢察智能化建設,可以使新時代檢察機關智慧辦案更加高效、智慧管理更加科學、智慧服務更加深入、智慧支撐更加鞏固?!皺z察+”人工智能建設應當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構建檢務智能應用生態體系、科研培育體系、規范管理體系,加快“檢察+”人工智能的融合進度。
“檢察+”人工智能的發展目標不局限于某個檢察業務條線的智能化,而是致力于提升檢察機關整體的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檢察官好用、愛用的智能化應用,推動檢察工作由信息化向數智化轉型,進而實現檢察工作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首先,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案件辦理中的應用。研究“從‘要素’到‘證據’再到‘量刑’”的知識圖譜與數據畫像,優化司法辦案智能閱卷、證據審查、事實認定、法律適用與文書撰寫各環節,試點探索人機結合的智能輔助辦案新模式。截至2025年3月,在最高人民檢察院的組織領導下,已有部分檢察機關試點開展了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廣東省、山東省、貴州省、吉林省等多地檢察機關已著手進行DeepSeek-R1的本地化部署,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山東省檢察機關近期基于DeepSeek-R1(671B參數)大模型進行本地化部署,其輔助閱卷功能可自動提取案件關鍵證據鏈、生成爭議焦點圖譜,幫助檢察官快速鎖定審查重點、縮短閱卷時間、提升閱卷效率;案卡回填功能能夠從案件卷宗中自動抓取關鍵信息并將之自動填充或補全到辦案業務系統中,解決了傳統案卡填寫效率低、易出錯的問題。在法律監督方面,人工智能技術還有利于落實中央政法委《關于充分運用智能化手段推進政法系統頑瘴痼疾常治長效的指導意見》,實現檢察大數據法律監督平臺“對海量數據的智能篩查、對比分析,發現異常線索,實現精準監督”,從而推動大數據法律監督從理論構想、試點探索,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其次,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案件管理中的應用。諸如:探索信息交換智能化,在法治信息化工程中推進檢察機關業務系統和其他業務系統的智能無縫對接,實現數據實時共享和靈活返還;探索流程管理智能化,構建貫穿司法辦案各環節的精準化智能流程監控和風險評估體系,研究重大復雜案件的跨平臺智能預警技術、智能隨機分案技術、涉案財物全流程智能比對監管技術;探索案件統計智能化,研究構建動態、全面、實用的智能統計指標體系和查詢機制,研發需求導向、敏捷響應的智能報表系統,通過深度學習技術持續提升報表質量;探索案件質量評查智能化,研發案件質量智能評查系統,提高評查效能,逐步形成人機結合的案件質量評查模式。

最后,推進人工智能在綜合管理中的應用。諸如:探索檢察辦公智能化,圍繞辦文、辦事、信息發布、檔案管理等領域,研發智能輔助辦公工具,輔助常用公文的智能擬文、智能校對、智能參考、智能傳閱;探索檢察隊伍管理智能化,研發檢察官績效管理數據模型,按照“一人一案一檔”建立數字化業績檔案,繪制檢察人員數據畫像,為檢察機關干部考核、任免、調配、獎勵提供智能建議;探索升級檢察網絡教育培訓平臺,建立法律知識智能問答系統,為檢察官提供實時的法律咨詢和案例參考;探索建立智能化廉政風險防控系統,針對廉政風險易發多發的核心崗位和“三重一大”制度(指重大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大額資金使用)開展智能化風險防控;探索檢務保障智能化,升級完善全國檢察機關檢務保障系統,提升檢察財務資產、綜合計劃、器材裝備、政府采購、財務審計等領域的智能化水平。
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屬于前沿科技領域,包含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多個核心技術領域。推進人工智能技術有機融入檢察工作,應當堅持科技引領應用孵化,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為縮短基礎技術到行業應用的孵化培育周期,應當以檢察機關為主體,集產、學、研、用多方力量,分三階段推動“檢察+”人工智能孵化。
第一階段應當以科研課題為載體,培育“檢察+”人工智能應用原型研發。理論研究是檢察科技產品孵化的基礎階段,需要積極參與國家科技立項。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司法專項中,圍繞檢察業務工作的痛點、難點設置課題指南,引導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突破。在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設置專門課題分析“檢察+”人工智能應用需求,開展人工智能技術在檢察工作各領域應用的理論研究和原型預研,加強研究課題的統籌規劃、統一管理,促進基礎研究轉化為應用技術。
第二階段應當以實驗孵化為基礎,培育“檢察+”人工智能初期產品研發。實驗室孵化是檢察科技產品由應用原型向初期產品的轉型階段。應當支持和鼓勵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部門、省級檢察院、有條件的地市級檢察院與科研院所、高科技公司合作,在“檢察+”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不同技術方向建設聯合實驗室,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模型的研發。
第三階段應當以試點應用為關鍵,培育“檢察+”人工智能成熟產品研發。試點應用是檢察科技產品由初期產品走向成熟產品的關鍵階段。試點檢察院應當在上級檢察機關的指導下,在互聯網、工作局域網上配合進行小范圍的部署測試,重點收集試點中暴露的各類問題,推動檢察需求和產品研發的雙向交互,不斷打磨升級產品,在條件成熟時向全國推廣應用。
“檢察+”人工智能建設需要將戰略設想逐步轉化為政策規劃、工程項目,并最終在檢察信息應用的實際運行中落地,這就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規范管理體系。
一方面,需要完善“檢察+”人工智能的規劃管理。應當全面貫徹中央精神,落實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和全國檢察長工作會議要求,加強“檢察+”人工智能戰略謀劃。建議最高人民檢察院及時制定“‘檢察+’人工智能行動指南(2026—2030)”,力爭在“十五五”規劃時期內,全面推進全國“檢察+”人工智能的科研、應用、管理“三大體系”建設,加強對檢察智能化建設的前期理念指導、中期政策支持和后期應用推廣。在檢察智能化建設中,應當落實最高人民檢察院、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與高等學校合作的意見》,堅持開放式發展,集眾智、聚群力,構建形成標準統一、多元共享的“檢察+”人工智能應用生態。
另一方面,應當加強“檢察+”人工智能化的應用管理。探索建立“‘檢察+’人工智能應用管理辦法”,明確檢察智能化的輔助定位,通過規范檢察智能化應用的操作管理、權限設置,規避應用過程中出現的潛在風險。在技術標準中,重點強化檢察場景下智能應用的準確性指標。在審核機制上,建議最高檢、省級檢察院網信領導小組組建專家委員會,對“檢察+”人工智能項目進行安全性審核。同時,對于“檢察+”人工智能的生成結果,應當在應用的顯著位置進行風險提示,并建立多元化的智能檢驗機制和人工糾錯機制,防止因“AI幻覺”導致檢察業務中援引錯誤或虛構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典型案例,影響辦案質量。只有通過“制度+技術”的雙輪驅動,才能在檢察辦案中規避人工智能的技術風險,充分發揮技術賦能優勢,推動檢察智能化建設蹄疾而步穩。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法學分會執行委員;本文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課題【GJ2023C16】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PY2524】的階段性成果)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