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提明·熱介甫
摘要:運用和田地區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及相關資料,對和田地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發展歷程,人口數量、人口年齡構成、民族構成、受教育程度等進行分析并找出和田地區人口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為解決目前和田地區面臨的人口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和田地區;人口增長;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125-03
和田地區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新中國成立后和田地區進入人口迅速發展階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口出生率高,但死亡率有了明顯的降低,由此人口出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和田地區人口發展體現著全疆和全國人口發展的一般趨勢,又有著自己的特征。
一、和田地區人口的發展歷程
和田地區的人口增長,在總體趨勢上與全疆和全國一致,但在不同階段存在一定差異,大致可以分為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53年,歷時5年,平均自然增長率達17.255‰ 。
第二階段:1954—1965年,歷時12年,平均自然增長率為11.16‰。
第三階段:1966—1977年,歷時12年,平均自然增長率達19.74‰。
第四階段:1978—1983年,歷時6年,平均自然增長率為 12.54‰ 。
第五階段:1984—1991年,歷時8年,平均自然增長率達17.86‰。
第六階段:1992—2000年,歷時9年,平均自然增長率為10.87‰。
第七階段:2001—2010年,歷時10年,平均自然增長率達18.2‰。
從1949—2010年,人口規模從661 938增加到2014 362,增長了3倍多。從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88.22萬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16.41萬,十八年中凈增36.19萬,年平均增長率21‰,第四次人口普查140.055萬與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八年中凈增23.65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23.4‰,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 681 310萬,與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相比,十年增加28.097萬。第六次人口普查2 014 362,與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相比,十年增加33.3萬人[1~3]。
二、和田地區人口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人口現狀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決定,中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在和田地委,行署和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全體普查對象的支配合下,通過廣大普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圓滿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務。
全地區常住人口: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地區常住人口為2 014 362,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 681 31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33 052人,增長19.81%。年平均曾長率為18.2‰[1]。
家庭戶人口:全地區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540 974戶,家庭戶人口為1 996 349,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69,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08人減少0.39[1]。
性別構成:全地區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 028 276,占51.05%;女性人口為986 086,占48.9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41下降為104.28 [1]。
年齡構成:全地區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528 320,占26.23%;15~64歲人口為1 398 333,占69.42%;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7 709,占4.35%;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8.16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8.48個百分點,65歲以上人口比重下降0.32個百分點[1]。
民族構成:和田地區有維吾爾、漢、回、塔吉克、柯爾克孜、滿、蒙、藏、土家、烏孜別克等二十二個民族成分,和田地區人口中漢族人口為72 279,占總人口的3.59%,各少數民族人口1 942 083,占總人口的96.41% 。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6 333,增長了29.19%;各少數民族增加了316 719,增長了19.49% [1]。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地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86 638;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71 962;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762 881;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814 363(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81人上升為430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490人下降為35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1 702人上升為3 787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5 216人下降為4 043人。
全地區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50 44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84 913,文盲率由8.05%下降為3.39%,下降4.66個百分點 [1]。
(二)存在問題
1.人口增長速度較快
20世紀50年代平均每年凈增人口1.15萬,60年代平均每年凈增1.34萬,70年代平均每年凈增1.93萬人,80年代平均每年凈增2.84萬人,90年代也保持在平均母年凈增2.81萬人左右,21世紀初期平均每年凈增3.33萬人。如果按這種比例增長,三十年后將超過260萬人,五十年后將超過350萬人,一百年后將超過1 000萬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地區常住人口為2 014 362,年平均曾長率為18.2‰,相當于一年新增一個民豐縣的人口數。人口增長率超過全國(5.7‰)甚至新疆(16.8‰)的人口增長率。
2.人口城鎮化水平較低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實施,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和田地區的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導致大量鄉村人口向城鎮轉變、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變;但和田地區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只為16.6%,低于新疆的37.94%更低于全國49.68%的平均水平。和田地區的農業人口170.15萬,增長4.5%,非農業人口33.81萬,增長3.2%。總的來說,和田地區的人口以農業人口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和田地區的城鎮化水平逐漸提高,但城鎮的基本建設、服務設施等還遠遠不夠,因此,城鎮人口的快速增長就給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并且和田地區城鎮化發展并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全地區的城鎮化只是形式上的城鎮化,這是因為新疆行政區劃的改變使原來的農村劃到城市的范圍,在城市居住的城市人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從事農業生產 [4]。
3.人口文化素質有所提高,但總體水平仍然較低
盡管和田地區人口文化素質又提高,與全國甚至全疆相比,仍是比較落后的地區。和田通過這些年來的教育系統“兩基”教育,和田地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99.7%,中小學在校學生數與往年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文盲、半文盲比例仍高于其他地區,屬全疆文盲、半文盲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和田地區的人口素質正在逐漸提升。但和田地區地處偏遠,經濟不發達,辦教育事業力量有限,拿不出更多的資金為地方辦教育。中學教育只在城鎮比較普及,農村中學很少,大多數學齡兒童受教育不足。比較突出的是在15歲以上全部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依然達3.39%。
4.人口年齡進入成年型,就業壓力增加
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528 320,占26.23%;15~64歲人口為1 398 333,占69.42%;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7 709,占4.35%;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8.16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8.48個百分點,65歲以上人口比重下降0.32個百分點。按照目前國際通用的關于人口年齡結構的劃分標準,和田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仍屬成年型(根據國際通用劃分方法,老年人口占4%以下為年輕人口型;占4%~7%為成年型;占7%以上為老年型),這就說明和田地區人口中勞動力年齡人口最多。2010年與2000年比較,2010年少年兒童人口繼續減少,勞動力年齡人口迅速增加。
六十年來,和田地區勞動年齡人口呈持續增長態勢,雖然少數民族也實行計劃生育,但一方面實行時間晚,另一方面較寬松的生育政策也使生育率一直高于全國和全疆平均水平,遠遠高于人口更替水平,新生勞動力源源不斷增加。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為1 398 333,占總人口的69.42%,比2000年比較,增加118 578,年均新增11 858。隨著可耕土地的面積不斷縮少,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將涌向城鎮,會進一步加劇城鎮本來就嚴峻的就業形勢 [3]。
5.貧困人口多,流動人口增多
和田地區不僅是中國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地區,而且總人口中貧困人口的比例較高。和田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大、分布集中、貧困發生率高、貧困強度大等特征。目前為止和田地區尚有的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占全疆低收入貧困人口的30%左右。貧困必將導致農業人口的盲目流動和加劇,這種區域內的盲目流動,使城鎮邊緣大量聚居無業人員隨之帶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另外,近年來,隨著城市的增容,流動人口逐年增多。這對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構成了巨大壓力,而且也直接影響著和田地區勞動力資源質量和人口素質的提高。流動人口的流動性、隱蔽性、復雜性帶來了一系列管理問題。相當一部分流動人口從業和居所變動頻繁、無有效證件、無固定住所、無固定職業,管理難度非常大。加之缺乏及時、準確的信息交流,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計劃外生育日益嚴重,和田地區流動人口違法生育出生人口不斷增多 [5]。
三、建議
和田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落后、人口增長迅速、計劃生育工作薄弱、生態環境脆弱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是人口與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處于嚴重超載狀態的地區,是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矛盾尖銳的地區。深入分析和田地區人口形勢,研究人口問題,制定科學的人口發展戰略,對促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和田地區所面臨的人口與發展態勢,客觀分析所面臨的嚴峻問題,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嚴格執行《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以及相關配套法規、規章,依法開展計劃生育工作,堅決貫徹有效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鞏固現有成果,嚴格控制計劃外生育 [6]。第二,解放思想,有效利用疆內外各種社會資金和民間力量參與城市建設,擴大城市規模,調整人口城鄉布局結構。第三,積極推動技術進步,調整就業結構偏差,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優勢農業。和田地區人口的主體在農村,生產力水平低和觀念落后是農村人口數量增長的重要因素,技術進步可以有效改善農村人口需求轉型 [7] 。第四,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田地區的人口增長較快的是農村人口。建立、鞏固和擴大以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貧困地區“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為代表的長效機制,建立計生家庭獎勵專項基金,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農牧民家庭大幅度提高一次性獎勵額度,并提供60歲后的養老生活補貼,引導各族群眾少生優生、脫貧致富。第五,綜合治理人口問題。在注重解決和田地區人口數量問題的同時,對人口素質、分布和結構方面的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采取經濟、法律、行政等綜合措施,通過普及義務教育、擴大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科技文化衛生事業等多種手段,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問題。
參考文獻: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口普查辦公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Z],2011.
[2]楊冰冰,等.新疆人口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4).
[3]尤努斯·買買提.新疆資源、人口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1996,(4).
[4]和田地區規劃委員會.新疆和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1989—2005)[Z],1989:10.
[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口普查辦公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6]和田地區國土整治農業區劃處.新疆和田地區綠洲經濟及人口承載力研究(1990—2020)[Z],1995:5.
[7]和田地區統計處.和田地區國民經濟統計資料(1949—1985)[Z],1998:10.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