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分布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少數民族流動的趨勢逐年增強,穆斯林人口流入城市的人口數量也在增加。從融合期望的角度,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實地調查等方法,并應用民族學與社會學等理論知識對我們所研究的武漢市穆斯林流動人口城市融入問題進行調查研究,以找到可行的社會工作切入辦法,促進民族團結與融合。
關鍵詞:穆斯林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065-02
當前社會發展迅速,并處于不斷轉型時期。政府鼓勵統籌資源,特別是如今城市化快速發展,市場機制不斷完善,于是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口進入城市,其中就包括我們本次調查的穆斯林人口。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城市現代化與文化世俗化的不斷融合,加之民族傳統與民族意識的變量,使人們把目光全部聚焦城市化。并且,研究穆斯林流動人口城市融入問題,是城市化進程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創新的時代新需求。因此,本文將以武漢市為案例,對穆斯林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中南民族大學在校穆斯林大學生,馬家莊清真寺禮拜人員,漢鐵高中內地新疆班中學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苑和北苑從事清真餐飲的個體戶。
(二)研究方法
具體方法:采用問卷法收集數據資料,并利用計算機SPASS技術進行統計分析,最后挑選出23位從事不同職業的人進行訪談。
問卷設計:本小組研究問卷主要包括就業情況、社會保障、生活狀況、宗教風俗狀況等幾個方面。
訪談設計:訪談有四個方面:對武漢針對穆斯林流動人口制定的政策的看法以及改進措施;對自己從事職業的滿意度;是否想長期在武漢定居;來到這個城市后,風俗情況的保持程度等。
二、調查過程
小組的調查研究采取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實際發放問卷100份,回收85份,回收率為85%;85份問卷中,78份有效問卷,7份無效問卷,有效率為91.7%。
三、調查結果
(一)個人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的年齡大多在25歲—50歲之間,以男性為主。有34%的人是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水平,44%的人受過初中,高中或中專教育,剩余22%受過或正在接受大專,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有99%的人戶口未曾遷移,只有1%的人戶口轉入他省,當然未遷移的那些人主要來自青海、新疆、寧夏和甘肅等地區。除在校學生外幾乎都有穩定的工作。
(二)就業情況
經調查我們發現已經工作的那些人有98%的人從事餐飲業,剩余2%從事其他行業。相對應的有80%以上的人是個體戶,并且在武漢工作有三年以上時間。月收入大于或等于4 500元,剩余的20%,就是那些餐廳的服務員或廚師,平均月收入在2 000元—4 000元之間。他們對于自己這可觀的收入都比較滿意。
從就業環境來看,相比往年約54%的穆斯林流動人口感覺目前就業環境正在變好,約38%的穆斯林流動人口感覺與過去無異,還有約8%的穆斯林流動人口感覺變差了。
從外出障礙來看,約26%的穆斯林流動人口認為,去大城市工作最大的障礙和困難就是城市生活巨大的開銷,約25%的穆斯林流動人口認為,他們的是缺乏專業技術性的工作,約10%的人認為缺乏外出經驗,另外有約10%的穆斯林流動人口擔心自己出來后,家庭無人照料。
(三)社會保障與生活狀況
調查顯示,保險方面,醫療保險幾乎每個穆斯林流動人口都有,但其他保險除在校學生外其他人幾乎沒有辦理。有近80%的穆斯林流動人口希望政府在住房和醫療保障方面提供幫助,約60%的穆斯林流動人口目前最希望政府在維護流動人口正當權益的方面提供幫助,約70%的穆斯林流動人口目前最希望政府能降低必要費用,約36%的穆斯林流動人口期盼能和所在城市本地人享有同樣的戶口,最后38%的穆斯林流動人口希望政府能加大對流動人口外出務工的組織力度,并且在加強教育,解決其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并且在就業方面提供更多信息等。其他如生病無人照料、就業工資問題、安全無法保障等也是他們所擔心的問題。
城市發展與定居方面,近10%的穆斯林流動人口計劃在武漢定居并長期發展,約90%的穆斯林流動人口還是希望賺錢后回到自己家鄉。主要原因有:住宿和飲食不方便;看病貴,難;子女上學收費高,生活費用高;對象不好找;受民族歧視等。我們還了解到,當他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穆斯林流動人口首先會選擇自行協商解決,之后才是尋求法律援助,或是選擇找親友幫忙。
在族際交往與社會治安方面,調查表明,武漢市穆斯林流動人口中80%以上的人經常與其他民族往來;近65%的穆斯林流動人口愿意與其他民族通婚,這里所指的民族主要是有共同伊斯蘭教信仰的民族;近90%的穆斯林流動人口認為武漢市社會治安比較穩定,他們生活比較安定。
(四)宗教風俗狀況
調查顯示,幾乎所有的武漢市穆斯林流動人口風俗情況未曾改變或稍有改變。他們每周都會參加禮拜活動。周圍人都是通過他們介紹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他們覺得他們的宗教信仰還需多一些固定的宗教儀式場所,專門的飲食場所,多開展一些民族娛樂活動等。
四、調查結果的分析
(一)穆斯林流動人口對社會穩定的影響
1.穆斯林人口流動有利于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
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是否安定,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調查發現,武漢市穆斯林流動人口不但促進了武漢市的經濟發展,而且,也給穆斯林流動人口所在地區帶去了多方面的好處。主要表現,為其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壯大其農村經濟實力;二是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縮小了差距。
2.穆斯林人口流動有利于維護民族地區社會穩定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流動可以消除社會頹廢,局部的說,鄉村的情況正是如此。那里橫向流動的機會有助于使處于現代化之中的國家得以維持鄉村地區相對的穩定?!蹦滤沽秩丝诘牧鲃?,增加了其家庭收入,提高了生活質量,有利于民族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
3.穆斯林人口流動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1)外來穆斯林流動人口增加了武漢市城市壓力,如,住房困難,就業機會減少等。
(2)有的穆斯林流動人口的民族風俗習慣受外部環境影響不能得到很好保持;穆斯林流動人口所在地區因這批年輕人,特別是男性青壯年外出加重了這些地區老人和婦女的負擔,并且也影響到該地區的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二)解決措施
1.提高穆斯林民族地區城市流動人口生存與發展能力
在保證計劃生育的前提之下,鼓勵穆斯林散居群眾在所在城市定居,并且通過結婚、生育等方式在城市地區組建家庭,讓他們在社會文化心理層面得到融合與滿足。少了配偶、孩子的牽絆,對故鄉就少了掛念,讓他們能夠更加專心在城市打拼,培養和諧的人文氣氛,使孩子在父母身邊成長,受到城市高等教育,同樣有利于下一輩人的城市融入感的提高。
2.加強穆斯林流動人口所在地的教育水平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教育程度高的穆斯林流動人口自卑感弱,更加有信心融入社區,去認識新的朋友;在工作上,他們更加主動與新同事交流互動,性格也更為開朗,更加受人歡迎。因此,教育因素是影響其在城市定居情況的一個重要因素,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僅可以增強其知識體系,也有利于他們在城市地區的發展。
3.武漢市應多建幾所固定的清真寺以供武漢市穆斯林流動人口使用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社區中心,是履行儀式、傳承文化、繼承傳統、開展教育、解決糾紛、扶危濟困的地方,兼具著世俗和宗教兩方面的功能,可以看出清真寺在穆斯林社區中處于無可替代的位置。清真寺不僅是穆斯林社區中的物質性地標,也是精神性地標,有了清真寺,穆斯林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歸屬感。穆斯林基本的宗教功課即念、禮、齋、課、朝。能夠在清真寺完成的功課有前四項。念功,即念“詞”。念“清真言”是最基本的念功,除此之外,還要誦念贊主贊圣的經文。因此,固定的清真寺不僅能夠鞏固信仰,而且能夠給穆斯林帶來歸屬感。
4.創新性地開展民族聯誼活動
將少數民族社團作為少數民族群眾性組織的載體,在滿足國家政策落實的基礎上,進一步處理少數民族之間、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和糾紛,排查群眾不安定因素,并且反映群眾意愿,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并且重視教育,培養少數民族優秀人才,加強活躍少數民族群眾精神生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例如某些地方成立的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促進會、少數民族教育研究會等少數民族群眾性社會團體等組織活動,通過這些聯誼性活動的開展,增強基層與上層的相互聯系,利于更好地培養少數民族人才。不僅營造了民族團結進步的良好氛圍,同時也加強了少數民族同外界的交流,增強了他們的城市融入感。
參考文獻:
[1]牟鐘鑒.宗教與民族(1-6輯)[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009.
[2]李培林,李強,馬戎.社會學與中國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3]阿布都艾尼.在京維吾爾族流動人口調查[J].中央民族大學,2010(1).
[4]蘇娟.鄭州市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0.
[5]吳永輝.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權益保障[J].中央民族大學,2011(2).
[6]葉長青.武漢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新探索[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3).
[7]湯奪先.城市少數民族人口問題論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4).
[8]鄧正來.國家與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9]馬勝春.中國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生活適應性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