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24/ 第13版面/史海回眸 /作者:豐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翌日,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朝日新聞》日前援引最新公布的美軍報告稱,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20年前的1921年,美軍曾對后來成為對日激戰地點的帕勞群島周邊港灣狀況進行過詳細調查,這種精心準備為美軍提供了強有力的后方補給,并為在太平洋戰爭中打敗日本起到重要作用。
據日本《朝日新聞》22日報道,美軍的這份調查報告是由被日本政府派至美國海軍學院擔任客座教授的下平拓哉,從該學院資料館保存的美國對日作戰的“橙色計劃”相關文件中發現的。這份報告書稱,美軍對當時還在日本統治之下的帕勞群島進行了周密調查。1921年12月31日,美軍海軍情報局向美國海軍學院和太平洋艦隊司令提交了題為“帕勞島和馬拉卡爾港”的調查文件,包括對可供美軍“麻鴉”號掃雷艇使用的停靠港灣、周圍天氣狀況及船舶修理設施等的調查內容,并據此得出帕勞群島“最適合作為(對日)作戰的前沿基地”的結論。
另外,與美軍調查文件一起保存于海軍學院資料館的還有同年由美國海軍陸戰隊少校漢考克·艾里斯撰寫的對日作戰構想——《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前沿基地作戰》。該作戰構想表明美軍當時非常重視后方補給,提出了如何確保馬歇爾群島和帕勞群島等太平洋島嶼置于美軍控制之下的“飛石作戰(越島作戰)”計劃。當時,美軍內部就對日作戰的意見不一,始終沒有拿出一個穩妥的作戰計劃。調查報告及“飛石作戰”構想后來成為美軍最終制定對日“橙色作戰”計劃的理論基礎。
報道稱,美軍之所以很早就開始精心準備對日作戰,原因是美軍自1897年就開始意識到來自日本的威脅。1904年在美國海軍學院進行的兵推中,美國將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國家按顏色劃分高低等級,最高是英國,為紅色,其他依次是法國、德國、西班牙、日本、意大利和俄國,顏色分別為白色、黑色、黃色、橙色、灰色和綠色。當時,重視大西洋的美軍開始逐漸產生對日作戰意識。
下平拓哉稱,在對帕勞群島進行調查時,美軍除了“飛石計劃”外,還研究了在短期內決勝的“艦隊作戰”以及將關島和菲律賓變為要塞的“前線展開作戰”。1919年,美國海軍陸戰隊聯合會議制定了囊括這3種計劃的“橙色計劃”初步方案。1924年,該計劃被正式采納。當時,美軍認為“艦隊作戰”最為可行,但經兵推和反復研究后,艦隊作戰計劃被認為是“沒有考慮后方補給的計劃”。于是,美軍不斷推演,最終于上世紀30年代決定采用“飛石計劃”這一比較現實的作戰計劃。1944年9月,美軍登陸帕勞群島中的貝里琉島,與日軍展開激戰。下平拓哉分析說,如果美軍未提前精心準備,“太平洋戰爭可能會按照日軍的計劃展開。”而日軍因未就戰事進行反復討論和現場調查,原本以為美軍很可能會進行“艦隊決戰”的日軍,在美軍實施的“飛石計劃”中落敗。
美軍之所以成功實施“飛石計劃”,除了事先的反復研究和周密調查外,還對日本人的想法和觀念進行了深入研究。下平拓哉從美國海軍學院保存的“關于日本人的心理和道德備忘錄”得知,美軍從多角度仔細分析了日本人的心理狀況。該資料是美國海軍情報局于1927年2月26日報告給美國海軍學院的。內容涉及日本人“重視傳統”“忠于天皇”“素質高”“擅長集體行動”等特點,還指出日本人“服從權威的思想頑固,缺乏主動性”等弱點。該資料同時還特別提到6名曾經駐日本的美軍武官對日本人的看法。有人提到,“日軍官兵忠誠、愛國且勇氣可嘉,但因缺乏智慧和主動性,在面臨困難時不知如何是好”;也有人稱:“日本人的‘職業操守’使得他們只認死理。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報道還稱,在太平洋戰爭中表現出色的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和第五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均參加過美國海軍學院1930年前后進行的圖上演練。也正是由于美軍將領有過圖上演練的經歷,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對日戰略和戰術幾乎全都事先進行了周密預測。▲
環球時報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