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實的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泉。培養學生的生活素養,可以從正確引導、拓寬生活的范圍;開展活動,創造生活素材;認真觀察,儲存高質量的生活素材三方面入手。真實生活的需要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可采用讓學生親身體驗活動;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在生活中尋找熱門話題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關鍵詞:語文課程標準;寫作;生活;源泉;拓寬生活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作文材料取之不盡的源泉。作文就是生活的反映,“有材”就“有生活”。寫作文不是從題目開始,而是從生活開始。
一、培養學生生活素養
1.正確引導,拓寬生活的范圍
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生活的范圍并不廣,常常會局限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如吃東西、玩游戲、看電視,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方面往往視而不見。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引導孩子擴大視野,關注豐富多彩的生活,比如全球問題、國家大事、社會現象、學校變化等。
2.開展活動,創造生活素材
對于生活我們不應該被動地享受,而應該積極地去創造。教師應該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幫助孩子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比如組織學生活動,發動學生為媽媽洗腳,開展“當一天家庭小主人”活動,舉辦樹葉貼畫比賽,讓學生自己制作相冊、配美文插圖、自制賀片等活動,多姿多彩的活動能夠使學生積累到豐富的作文材料。
3.認真觀察,儲存高質量的生活素材
創造生活素材不等于會觀察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這樣才能儲存高質量的材料。①教師及時點拔,要引導學生學會用各種器官觀察的方法,比如聲音是用耳朵聽到的,顏色和形狀是用眼睛看到的,冷熱是用觸覺感覺到的,氣味是用鼻子聞到的,酸甜苦辣是用口嘗到的。②觀察生活要細致、到位、全面。比如,學生對某一位老師很熟悉,讓他們說說這位老師,他們或許會談到老師高矮胖瘦、有無戴眼鏡、愛穿什么衣服、習慣留什么發型、說話的口頭禪等明顯特征,至于這位老師的牙齒是不是很整齊,有無虎牙等卻很少注意。
真實生活的需要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教師要讓學生為需要而寫作,從而愛寫會用。教師不能一上課就拿出作文題目讓學生寫,要讓學生充分了解作文題目后涉及的內容,學生對比有共鳴,才能寫出好文章。“需要”要有目的、有情感、有用處。不是讓你寫什么就寫什么,而是需要寫什么才寫什么。比如,五年級的作文題目:寫給遠方小朋友的一封信。由于題中沒有具體交流的對象,遠方的小朋友是誰?為什么要給他們寫信?都不明確,沒有交往的需要,因而學生的積極性不高。
真實的生活需要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格外感興趣。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新鮮、活潑、帶有有趣味性的作文練習。這樣才會使學生保持最佳精神狀態,愛寫作文。
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1.親身體驗活動、激發寫作興趣
小學生是活潑好動的,因而在活動中融入寫作練習,他們更樂意參與、更容易接受。在作文教學中要充分意識到直接實踐出真知、親身體驗出情感,有了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有了情感,才有表達的欲望。“愛寫”才能成為一種可能。
2.教師指導學生寫好觀察日記
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中的人與物,例如,周末去花鳥市場買回花種,然后親手栽種,親自呵護,定期澆水,上網查詢養護注意的問題,學生對這個過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堅持把這種經歷寫出來。
3.尋找生活中的熱門話題,激發寫作興趣
比如,信息時代有些人沉迷玩手機,這已成為大家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有位老師在網上轉發了一篇三年級小學生小希的作文《爸爸看手機》。不少家長老師點贊的同時,表示這篇作文給他們敲響了警鐘。作文第二段第一句就點明了中心:“我的爸爸很愛看手機。”并用清晰的事例力證這一點。
作文是把自己躍然心頭的感受真真切切地抒寫出來。讓自己的筆尖流出“真心”“真情”之韻,撥動“個性”“創新”之弦,彈奏“感受獨特”“體驗真切”之曲。
參考文獻:
[1]孫立杰.素質教育下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J].課外閱讀,2013(6):61.
[2]馬玉仙.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興趣[J].未來英才,2015(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