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珊
視障兒童隨班就讀是融合教育的方式之一。資源教師為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提供專業教育服務,資源教師也稱輔導教師。在我國,視覺障礙亦稱視覺缺陷、視力損傷。根據程度輕重將它分為盲和低視力兩個級別。從教育角度講,盲童和低視力兒童的心理發展和認知程度上有很大的差異,屬于兩類不同的教育對象。盲童和低視力兒童的認知方式、學習載體、學習手段有明顯的區別。在學習載體上,盲童使用點子盲文,低視力兒童可選擇性地使用大字本印刷體。
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數學學習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開發兒童智力。然而盲童接觸社會的機會相對較少,在抽象數學知識和現實社會的聯系方面,盲童的理解能力較差。盲童缺乏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來理解,使得盲童數學知識的缺漏日積月累。與普通學齡兒童相比較,盲童的數學基礎薄弱。如果一年級盲生的隨班就讀,單純依靠教師講授,缺乏有效的輔導,容易造成數學學習障礙情況出現,嚴重的甚至會影響盲童的智力開發。因此,一年級盲童隨班就讀數學方面需要做些知識技能準備,讓盲童在隨班就讀中實現內容普及性和個體發展性。如:盲文點位六點子摸寫訓練、盲文缺少一點的符形摸寫訓練、數字0到9盲文點位背誦、結合物體說出圖形名稱等。這樣,盲童上課學習第一單元《準備課》時,可以在課堂上同步進行數字盲文的摸讀和書寫練習。由于盲童需要使用盲文課本,盲文課本對漢字課本彩圖印刷有一部分是直接用點子平面圖形替代的方式,熟知平面圖形的名稱和形狀,掃除閱讀障礙,盲生便于使用盲文課本學習和練習。讓隨班就讀的盲生在數學學習中能自我定位明確學習,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一、根據內容選擇或制作合適的直觀教具,幫助建立數學概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盲童隨班就讀沒法直接使用普通漢字課本,也沒法直觀閱讀書本上提供的彩圖提取信息。盲文課本對漢字課本彩圖印刷還有一部分是采取盲文文字描述替代的方式。課堂上,老師和同學的語言描述等間接經驗,未必能讓盲童形成正確的表象和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動手實踐是盲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在盲校數學課堂中,以觸摸直觀的實物教具和模具作為主要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培養視障兒童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輔導隨班就讀盲童時,輔導老師應當配合教學進度選擇或制作適當的直觀教具讓盲童親自、直觀、全面地觀察。讓盲童在動手的同時,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視覺表象。如“認識鐘表”中鐘面的認識部分,明眼兒童通過觀察在幼兒日常生活中有意或無意已經多次直觀觀察了鐘面,也積累了從鐘面閱讀時間的直接和間接經驗。而盲童由于視覺缺陷,對鐘面不易感知,導致對鐘面的了解片面,缺乏時間與鐘面之間聯系的直接經驗。特別是先天性視障兒童,在積累時間知識和經驗方面更遠不如明眼兒童。在隨班就讀學習本單元時,輔導老師應提前向盲童提供帶有盲文標識的鐘面教具,引導盲童有序地、充分地、全面地觸摸認識鐘面。讓盲童在獲得充足的鐘面信息,在腦海里積累了正確的鐘面表象后,盲童在本課學習將更易于融入課堂。在豐富的感性認識后,結合理論學習,盲童能更好地掌握時間與鐘面之間的直接關系,建立正確的時間概念,體驗“閱讀鐘面”,知道時間的快樂。
二、有序操作直觀教具提高數感,提高計算能力
在小學數學中計算學習內容很多,比重很大。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具有良好數感的學生,對數的計算有靈敏而強烈的感知與運用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準確的反應。數感的培養在數學教中舉足輕重。一年級的數學教材中,培養數感的內容至少涵蓋了全年級的5個單元。100以內數的意義是二年級學習《1000以內數的認識》和四年級學習《大數的認識》的基礎,所以一年級數感的培養是重中之重。
由于缺乏視覺形象,小學一年級適齡盲童在點數10以內實物和觸摸凸點圖形時容易出現重復、錯漏等現象。一年級課程標準要求“數的認識”知識技能首先是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盲生的數學活動經驗的獲得,既要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又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提升。在盲生會順序數1-10的基礎上,訓練盲生有序地點數操作,是需要教師分層次、分步驟地引導。實物點數從使用容器開始,讓盲童可以把點數過的實物放入容器以示區分。從明顯界限區分到隱形界限區域性區分,如可以讓盲生先把需要點數的實物放置左(上)或右(下)邊,點數過后放置反方向一邊。如此同時有目的訓練點數,增強數感的同時也可以訓練盲童的方向感和動手能力。觸摸凸點圖形從按老師要求的順序點數,如從左往右數或從上往下數。逐漸過渡到讓盲童自主探索說出自己點數順序,逐步提升盲童有序地觸摸圖的能力。在不斷訓練點數的過程中,可以逐步滲透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等學習。既讓學生經歷自主、多樣化的體驗過程,積累探究性經驗,又引導學生經歷操作與思考的過程,積累有效操作的活動經驗。盲童在親歷中體驗,在體驗中累積。
三、語言直觀與直觀教具的配合,從直觀到抽象
盲生由于視覺缺陷,無法有效地觀察周圍的事物,但他們對學習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事物都是充滿了好奇的。教師在他們使用直觀教具的同時細心地講解或解疑,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的同時也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有的直觀教具對盲生的指導作用不顯著。這樣就需要指導教師根據授課內容,學生的特點,配合語言指導盲生了解直觀教具,讓他們在課堂上能夠理解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學習。
如“常見的量”中人民幣的學習,盲童由于視力缺陷,不會有太多的購物付錢的經驗,也不能直接觀察人民幣紙幣上圖案和文字。即使部分人民幣紙幣上有盲文,但是由于人民幣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導致盲生觸摸上面盲文的成功率和準確率很低。輔導教師提前讓盲生先從人民幣紙幣的形狀、大小上進行比較,引導盲生體驗紙幣的紙張大小可以協助區分人民幣幣值,同時使用較新的紙幣讓盲生嘗試觸摸上面的盲文。一年級盲生喜歡氣氛活躍又有操作的課堂,而對枯燥的理論課不太感興趣。直觀教具的使用可以激發盲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好奇心。在輔導教師已經簡介人民幣紙幣的區別輔導下,盲生在隨班就讀的課堂上,可以按老師的要求參與明眼生的學習活動,邊動手邊學習。有了輔導鋪墊和經驗累積,盲生可以從圍觀者轉換為參與者。讓盲生的數學學習不再被動。
四、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轉換數學抽象概念成具體語言
現代信息技術在普通小學數學教育中廣泛使用,顛覆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使得現在小學數學學習富有動態性、形象性、趣味性和綜合性。同時現代信息技術也巨大地改變了盲生的生活,互聯網讓盲生不再封閉、不再與世隔絕,即使在家也可以通過各種現代信息手段關注大量的、及時的信息?,F代信息技術的使用可以從盲童幼兒期開始使用,如大型兇猛類動物叫聲的音頻播放,豐富盲幼兒對不能觸摸的、兇猛類動物有初步認知。盲生隨班就讀小學時更應該大量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盲童因視力缺陷,根據生理缺陷的補償功能,盲童的聽覺相對是比較靈敏的,反而觸覺需要后天訓練。信息技術手段當中,盲童使用起來最方便的就是音頻的播放,只需要音頻播放工具即可,不需要任何電腦技術的支持。盲生隨班就讀低年級的時候,輔導老師可以尋找具有童趣的、數學學習內容相關的音頻和視頻播放。播放音頻輔助盲生學習,既發揮聽覺優勢又可以借助背景音樂及不同的音效去感染和刺激學盲生的想象。
在四年級下《位置與方向》的畫圖教學中,盲生較難完成“畫出路線”的學習任務。盲校教學往往是用尺子“擺出路線”,再“測量定點”標示物體的位置。路線的描述往往包括起點、方向(八個方向與度數結合表示)、距離、長度比例等諸多因素,盲生不易記得清晰,操作過程中常需要觸摸盲文以確定位置的信息。雙手既要關注方向標,又要使用直尺和量角器去擺放正確的方向,同時又要關注長度比例并計算距離。盲生根本難以邊摸題邊擺尺子地獨立完成這類型的練習題。最有效又節省資源的方式,就是把“畫出路線”這類型的練習題錄成音頻,在盲生獨立完成練習時按需循環播放,讓盲生邊聽邊擺,既可以不用借助別人讀題,又可以訓練盲生獨立提取音頻信息去操作。隨班就讀的盲生在課堂上學習畫圖的效率和掌握度不高,需要課后進行大量的操作練習才能掌握“擺”及“定點”的技能。盲生使用錄音工具自主選擇錄制練習題,可以讓隨班就讀的盲生在獨立的情況下,也能訓練語音錄制和動手操作的能力。讓隨班就讀的盲生不再依賴輔導老師或家長,開始獨立自主學習。
責任編輯 黃日暖
實習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