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映梅
關鍵詞:幼兒教育;小學教育;銜接;問題;解決對策
幼兒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具有連續性特征,幼兒教師要根據大班幼兒即將進入小學的特殊需求,圍繞社會交往、自我調控、規則意識、專注堅持等適應小學教育應具備的關鍵素質,對幼小銜接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改善,針對性的幫助幼兒做好小學入學準備。
一、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工作中的問題
(一)幼小銜接教育力度不夠
進入小學階段,意味著幼兒需要適應新環境,并承受更多的學習壓力。如果不能對幼小銜接問題進行妥善處理,幼兒初入小學階段難免感到焦慮與抗拒。就目前而言,幼小銜接教育力度還有待提升,很多幼兒在進入小學之前,并未在學習能力和心態上做好足夠準備。幼小銜接的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揮,一些教育問題未能得到及時解決和處理,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形成顯著影響。
(二)幼兒園教育小學化
調研發現,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較為普遍,相當一部分幼兒教師將小學入學準備理解為教學文化知識。讓幼兒園大班幼兒做數學題、背誦課文、寫作業,是當前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教育工作方式背離幼兒年齡發展特點,不利于幼兒體驗學習的樂趣,阻礙了幼兒思維品質的發展,容易使其對小學學習形成恐懼和排斥心理。
二、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對策
(一)多角度、多方位引導
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教師要重視對幼兒的興趣引導,幫助他們從思、聽、讀、說等多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習興趣,使其能夠順利適應小學學習環境。首先,思維是學習之源,幼兒園教師要引導幼兒逐漸形成獨立思考能力。為幼兒營造思考空間,幫助他們逐漸習慣獨立思考,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其次,幼兒對聽故事、聽歌有著極大的興趣,這是他們積累信息的重要途徑。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師要引導幼兒多聽錄音、聽廣播,并將自己所聽到的內容以講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培養其語言表達與組織能力。再次,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的提升對幼兒適應小學學習而言十分重要。教師要在幼兒教育階段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并通過閱讀幫助他們積累文學常識、養成閱讀習慣。為了促使幼兒實現知識遷移,教師要鼓勵幼兒將自己看過的故事進行復述,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最后,“說”是參與課堂互動、構建人際關系的重要能力,教師要多為幼兒創造表達自我的機會,在入學前培養其語言組織能力。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幼兒園教師要重視幼兒養成教育,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其順利適應小學學習環境。進入小學一年級,意味著幼兒開始接受系統化的知識教育,他們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將會直接影響他們對小學學習環境的適應程度。在幼小銜接工作中,要引導幼兒保持衛生清潔、端正書寫坐姿、正確握筆、愛護書本,從幼兒學習習慣的細處入手落實養成教育。
(三)建立與小學學校的密切聯系
幼小銜接是一項需要多方配合的工作,幼兒園要與小學學校建立密切聯系,從小學教育的相關需求出發,優化幼小銜接工作方式與內容。首先,要加強幼兒園與小學學校的信息交流,幼兒園教師要深入到小學日常教學,對低年級小學教學模式進行觀摩,與相關學科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其次,幼兒園教師要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對幼小銜接工作策略進行深入研究。結合低年級小學學科教師的相關建議,反思幼兒園教學的不足之處,幫助幼兒做好進入小學學習階段的準備。再次,幼兒園可邀請小學低年級學科教師對幼小銜接工作進行指導,利用其豐富的一線學科教學經驗完善幼兒園教育方式與內容。最后,幼兒園教師要建立對幼小銜接問題的正確認知,促進幼小銜接理念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科學滲透。幼兒園教師要注意,借鑒小學一年級學科教師教學經驗并非是將小學教育內容搬到幼兒園教育中,而是要通過雙方的相互交流與探討提升教學方式與幼兒能力培養方面的連續性,從而實現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有效銜接。
三、結語
總而言之,從幼兒園到小學,是幼兒智力與能力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幼小銜接既要體現教育內容的連續性又要體現教育內容變化性,從而能夠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個人發展的轉折期,促使基礎教育更為貼合幼兒發展規律。“幼小銜接”是需要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在幼小銜接方案的探究工作中,教師要保持愛心、恒心、責任心,促進幼小銜接工作開展方式的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曹喜燕.當前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當代家庭教育,2020(26):75.
[2]愛新覺羅梅.淺析幼小銜接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對策[J].教師,2020(1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