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書法教學要“以語文課程中識字和寫字教學為基本內容,以提高漢字書寫能力為基本目標,以書寫實踐為基本途徑”,以及“適度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而在現今的小學生書法課堂上,教師重技能而輕文化、重形式而輕內涵的現象一直嚴重存在著。因此,研究書法課堂的文化融入對當今的小學書法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書法;書法文化;書法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9-0042-02
【作者簡介】孫方霞,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小學(江蘇宿遷,223800)教師,一級教師,江蘇省書法優課比賽特等獎獲得者,宿遷市宿城區優秀教育工作者。
在筆者自主創設的五年級“中國字 中國人”一課的教學中,筆者根據《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嘗試將書法技能指導與書法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將當代音樂、傳統文化、時代精神和美育鑒賞等課程資源融入本課的教學環節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讓書法教學與音樂相伴
教學伊始,筆者創設歌曲情境,通過童聲演唱的歌曲微視頻把一首膾炙人口的《中國字 中國人》展示給學生。這首歌曲可謂是為書法課堂“量身定制”,既有針對性又新穎,學生的注意力、興趣點瞬間集中起來,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極佳的精神狀態中主動積極投入到新課學習中,從而為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奠定了良好基礎。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是無言的音符,是紙上的舞蹈。書法藝術的點畫用筆,體現生命的飛動之美,是視覺功能與心理運動的融合。一首《中國字中國人》完美地詮釋了“以字啟智、以字健體、以字立人”書法功能所在。將音樂融入書法課堂,不僅豐富了課堂的文化內涵,更與本課的課題相呼應,突出了主題。
二、讓書法教學與書法文化統一
江蘇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有林老師在《書法教學隨談》一文中提道:“書法教學要重視書法文化的熏陶。”而書法文化在小學書法教材中主要包括書法史、書法家故事、字體演變、書法名勝和經典碑帖等。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將書法家歐陽詢的生平故事、碑帖欣賞等相關的文化知識融入課堂。筆者以“歐陽詢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進一步探究,從而走近書法家歐陽詢。筆者將學生分組并準備好相關資料放在其桌子上,讓他們分組探究歐陽詢的身世背景、師承關系、書風特點以及其作品類別和名稱。之后各個小組進行匯報,教師總結并補充說明。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還能增強其團結合作的意識,讓他們體會“團結一心”的凝聚力,教師更是可以相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與熏陶。
三、讓書法教學與美育相融
用魯迅先生的話說,漢字“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漢字的書寫過程不是孤立的“工具使用”,而是不同學科、多種文化的融合。在習書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書法的韻律。“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這句話可謂碑帖欣賞環節的最好釋義:好的字要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好的字不僅要好看還要耐看。好看,就是讓人看起來賞心悅目、如沐春風,能引起觀者心靈的共鳴。耐看,即字的一點一畫、間架結構經得起推敲。書寫如此,書法教育教學亦如此。
在讀帖時,筆者引導學生觀察歐體字“玉”的書寫特點:橫畫布排嚴整,長度相同,粗細均衡,最后一筆橫畫上挑,起收各不相同,點呈三角形。“玉”中的“王”字整體向右上傾斜,第三橫右側空出位置,之后落下點畫,一如在天平傾斜的一端加上一個砝碼使之平衡。如此,原本傾斜的橫畫便由于點畫的調節使整個字的左右兩側瞬間得到平衡。可見,漢字的韻律美與動態美相得益彰,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
四、讓書法教學與德育共生
蘇少版《書法練習指導》中提道:“習書對于完善人格的養成具有重要價值。”即習書以育德。正如歌詞所說,“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文字本身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得以傳承不絕、生生不息的顯性文化元素,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文化魅力。“字如其人”,寫字如同做人,一個中國人,寫得一手好漢字,既是身具良好文化素養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人融入社會的重要技能。對于小學生而言,就是要在習字的過程中培養其細心、專注的良好習慣,錘煉勤奮、堅毅的精神品質,催生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并促進學生的觀察力、意志力、審美力的提升。
蘇軾在《論書》中說:“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可見,人與字,字與人,二者是合二為一的,見字如見人。在本課中,欣賞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教學環節時,學生通過讀帖還發現“玉”字最下一橫變短,為點畫讓出位置,教師趁機滲透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人如寫字,要懂得謙和禮讓。在之后的情感升華部分,筆者引用了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對歐陽詢之書的評論:“清和秀健,古今一人”,以及明朝文學家、畫家陳繼儒評論歐書《九成宮》的句子:“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方可駕也。”在引導學生弄懂上述語句的基礎上,感知歐陽詢的淡泊名利、超凡脫俗的魏晉風度,而這正是中國人所推崇的精神,這種精神也深深地滲透在中國書法中。
中國的書法文化博大精深,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在書法教學中,如何將不同的學科知識、文化內涵融入小學書法教學的課堂中去,是值得書法教師深思和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