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定瀧州小學 吳金娥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應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啟發式與誘導式,利用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發展數學思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從而能在數學課堂的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但是傳統的“師問生答”課堂教學模式一直是牽著學生鼻子走,學生在課堂上很難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課堂獲取問題意識從而發展數學思維。
(一)傳統教學觀念模式的束縛。“師問生答”教學模式由來已久深入師心,盡管當今新課標和課改一直強調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很多老師想盡法寶打破這種局面,但因為自主提問意識的培養與引導并非一日之功或者一年之功,很多時候卻變得有心無力,最終還是回歸“少數服從多數”的教學模式上。現代數學課堂很多老師都是抱著一種信念:課堂上落實重點,突破難點,學生只要掌握知識點就可以了。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引導學生自主提問既費時又費力,關鍵是學生不能一下提出核心的問題。與課時無關的問題不值得提出,跟著老師設計的問題走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數學學習獲取知識得到解題方法和結論并不是數學課堂探究的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質疑問題,并能發現數學課堂知識隱藏的“奧秘”從而用數學思維思考其“源”和“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本質。數學課堂其實是學生在做“思維的體操”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數學指導學生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和數學思維才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
(二)學生“不敢問”的尷尬。傳統“師問生答”模式難以打破學生自主提問意識缺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不敢問”。雖然從小就被灌輸“不懂就問”的思想,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學生一直沒養成自主提問的習慣,自主提問意識薄弱。加上學生本身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有限,學生的表達能力不高,造成了學生不會問和不愿問,形成了不敢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出丑”的心理障礙。
(一)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問”。首先教師從自身出發用親切的語言和微笑面對學生,是拉近與學生距離營造輕松愉悅氛圍的有效手段。教師的一個微笑都會讓學生感到親切舒服,會讓學生放下心理防線,這時師生關系是平等或者親密,教師可用談話或者聊天的形式引導學生提問。其次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鼓勵、認可和賞識,創設詼諧民主的氛圍。教師應該給點時間與耐心,重塑學生自信心,讓學生邁出敢于提問的第一步。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與課時有關,只要符合數學思考角度的,我們都應該給予認可和賞識,當學生確實不敢提的時候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讓學生能自信的提出問題。最后教師可創設有趣的教學環節,消除學生心理障礙。游戲教學法、生活情境表演法、演示教學法、視頻教學法等教學方法的設計都會讓學生心情方松。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更容易輕松大膽表達自己的疑惑及想法,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進行觀察思考,從而自主提出數學問題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二)示范引導,適時點撥指導,讓學生“會問”。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讓位學生,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自身的引導作用。學生由于自主能力以及認知水平有限,所提問題或淺顯易懂沒探究意義,或冗雜無序與課時無關,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做出引導取舍,幫學生理清問題的核心與關系,引導學生掌握提問技巧與策略,慢慢地,學生的自主提問意識與能力逐步形成,學生就可以在數學課堂上進行“創造性”提問,從而能自主完成課堂核心問題的提煉。
(三)創設問題情境,引發認知沖突,讓學生“想問”。在教授《認識長方體》時,我展示一個長方體模型,讓學生說說想解決有關長方體的那些知識。學生雖然初次接觸立體圖形的學習,但是已經有了平面圖形學習的經驗,因此很多學生都能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長方體的周長怎么求?”(課時引導是棱長總和)、“怎么求長方體的面積?”(課時引導是表面積)“長方體有什么特點,跟長方形有什么關系”……學生根據長方體模型一下子提出很多探究問題。老師板書,圈出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思考的能力進入新課的學習。
(四)利用好奇心激發興趣,讓學生“樂問”。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就有好奇的能力。而且數學學科本來就是充滿神秘感的學科,所以學生對數學還是挺感興趣的。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時,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點創設合適的教學情節。如:小組競賽性教學情節、闖關性教學環節、探險性教學環節等,設法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抓住他們的好奇心好勝心,激發他們自主提問的興趣,讓他們養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不管是老師的提問還是學生的提問,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世界,探究數學世界的奧秘,但是學生的自主提問會讓其數學思維有更深層次的發展,更讓其體會到成就感。因此,教師可根據兒童發展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樂問”,在數學課堂上做個用心思考,認真探究的“有心人”。提問是兒童的一種天性,也是一種能力。但是學生自主提問的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自主提問能力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更應該找準時機,及時做出指導,給點時間和機會多給學生鼓勵與賞識,培養他們的自信,多給學生創設自主提問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數學學習的探究之路上敢問、會問、想問、樂問。
教師在平常的數學課堂上,應引導學生積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經驗,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落實數學核心素養,使學生在提出問題中,不斷生成新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