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癥天敵:免疫治療的突破與希望》
李治中(菠蘿)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
不到兩歲的美國幼兒安德魯(以下簡稱“小安”)被確診為白血病之后,醫生給出了極不樂觀的預判:幾乎不可能存活。隨后,醫生為他進行了骨髓干細胞移植,不成想兩個月后復發了。
“再使用大劑量的化療,可能的話,用臍帶血做第二次骨髓移植”,這是臨床上通常的治療方案。小安的父母卻不同意,他們作出了驚人的決定——放棄治療,回家“等死”!
于是,在沒有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小安的病情急轉直下,他疼痛大叫、情緒暴躁、無法進食……甚至出現了呼吸時斷時續,他的臉色也越來越紫。
意想不到的是,小安熬過了“這一關”,并且狀態越來越好。幾個月后,經過檢查,他體內的癌細胞全都不見了!
醫生驚掉了下巴,大呼:“到底發生了什么?癌細胞怎么會自行消失?”
最后,一批頂尖醫生和科學家湊在一起,分析了所有數據和關鍵事件,給出的結論是:進行完化療和骨髓移植后,小安的免疫系統在恢復過程中,恰巧被某種東西感染導致體內剛剛恢復的免疫系統被強烈激活,不僅清除掉了感染,還把殘余的癌細胞一網打盡。
這不是神話,這是真實的故事,記錄在最近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美國杜克大學癌癥生物學博士李治中(筆名菠蘿)撰寫的《癌癥天敵:免疫治療的突破與希望》一書中。
“該書用通俗的語言客觀介紹了最新的免疫治療技術,并為讀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免疫力提升建議。此外,書中對免疫與癌癥博弈機制的解析,生動呈現了基礎研究轉化為普惠醫療手段的復雜歷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名譽理事長周忠和這樣評價道。
在這本書出版之前,李治中已經接連出版了5本有關癌癥的書籍,包括《癌癥·真相:醫生也在讀》《癌癥·新知:科學終結恐慌》《深呼吸:菠蘿解密肺癌》《她說:菠蘿解密乳腺癌》《癌癥·防御》。他為何還要繼續在這一領域進行科普?
“其實,對于癌癥這種疾病,真的有很多的不平等。除了經濟條件的差別,獲得信息的差異也存在極大的不平等。”李治中表示,持續寫作有關癌癥的書籍就是希望消除信息差,讓大家都了解準確的腫瘤免疫治療信息,知道自己有哪些選擇、后續的希望在哪里。
嚴峻的現實是,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2022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指出,惡性腫瘤是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國死因監測數據顯示,惡性腫瘤死亡占全部居民死因的近1/4。
在中國,每年被診斷為癌癥的患者超過400萬,隨著人均壽命增長,癌癥患者的數量也會不斷增加。從人群患癌風險來看,全球范圍內,一生患癌風險的平均水平約為25%。也就是說,約每4個人中就會有1個人成為癌癥患者。
“即便自己不是癌癥患者,我們也很可能是癌癥患者的家屬。”李治中說。
現實中,很多患者一旦被確診為癌癥,都“幻想”提高免疫力,攻擊癌細胞,防止復發。“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提高免疫力’產品對抗癌都是無效的。”李治中表示,寫這本書的第二個目的就是,幫大家區分什么是靠譜的腫瘤免疫療法。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評委會的頒獎理由是,“他們創立了癌癥療法的一個全新理念,即通過激發我們免疫系統內在的能力攻擊腫瘤細胞,是我們在與癌癥戰斗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艾利森發現了CTLA-4,而本庶佑發現了PD-1。這兩個‘剎車’是很多癌細胞能逃避免疫系統的重要原因。”李治中說。
不過,退回到十幾年前,很多人都認為,癌癥晚期的癌細胞已經取得了對免疫細胞的壓倒性優勢和決定性勝利,免疫細胞已經被徹底打敗,不可能再逆轉。
直到PD-1抑制劑臨床試驗數據公布后,人們才對腫瘤治療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腫瘤免疫治療的概念從無人問津變成了“香餑餑”。
李治中表示,聊腫瘤免疫,首先要回答兩個關鍵底層問題:第一,為什么晚期癌癥難以治愈?第二,為什么免疫細胞能對付癌細胞?答案是,癌細胞的快速復制、廣泛轉移、不斷變化這三大特征使晚期癌癥難以治愈,而人體免疫系統恰恰也具備這三大特征。
兩者的相似之處能夠讓免疫系統長期、全面壓制癌細胞,比任何抗癌藥都厲害,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既然免疫系統這么厲害,為何癌癥還是出現了?
因為發生了免疫逃逸。這正是癌癥發生的關鍵因素之一,另外一個關鍵因素是基因突變。
“癌細胞只有逃脫了免疫系統的監管,甚至策反反抑細胞幫助自己生長,才能真正引起癌癥。”李治中說,只要免疫占據優勢,癌細胞就不可怕。“晚期癌癥患者體內依然有很多免疫細胞,它們在和癌細胞的斗爭中只是暫時失利,如果想辦法激活它們,或者帶著外援一起作戰,那么還可能讓患者重獲健康。”
目前,免疫療法主要有八大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AR-T細胞療法、TIL細胞療法、單克隆抗體、雙特異性抗體藥物、腫瘤疫苗、溶瘤病毒和免疫調節劑。“它們大多數已經獲批上市,有的在臨床研究中取得了成功,應該很快就會上市。”李治中說。
約有40%的癌癥患者都適用PD-1抑制劑或PD-L1抑制劑,而最終20%的患者能從中真正獲益。肺癌、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黑色素瘤、膀胱癌、腎癌等是響應率較高也是免疫藥物應用最多的。
但書中也強調,雖然PD-1/PD-L1抑制劑的不良反應整體上比傳統化療藥輕得多,多數都是可控可逆的,但也有極少數嚴重不良反應可能致命,包括免疫過度激活導致的重癥肺炎、心肌炎、肝損傷等。
展望免疫治療的未來,李治中認為,癌癥疫苗、溶瘤病毒、菌群與免疫都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那么,既然免疫功能對抗癌如此重要,如何才能讓免疫力強一點?李治中表示,影響免疫力的因素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的基因無法改變,目前研究證實的四大后天因素是飲食、心情、運動和睡眠。
“和癌共存不是夢,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里面都有癌細胞最大的天敵——免疫系統。”李治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