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繩
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和中國的最初接觸的歷史也并不比葡萄牙更美麗一些。
西班牙人在一五二一年到菲律濱,這是他們初次來到遠東。在一五六○年后他們終于漸漸達到全部占領菲律濱群島的目的。中國人與西班牙人的接觸即由此時開始。雖然西班牙人也有到福建漳州去貿易的,但中國人到菲律濱去經商的人更多一些。原來在菲律濱未被西班牙占據時,去那里經商的中國人已很不少了。酉班牙人對華僑很不客氣,“慮華人為變,多逐之歸,留者悉被侵辱。”而且中國人有被迫作奴隸工作的。“蠻人日酣臥,而令華人操丹,稍怠輒鞭撻,有至死者。”(注十)到了一六○三年(明萬歷三十一年)西班牙人竟對華僑施行了一次大屠殺,死者有二萬五千人之多!幾乎把華僑殺完了。但漸漸地又有中國人住去了,一六三九年(崇禎十二年)再發生一次大屠殺。死者約二萬二千人。以后,一六六二年(康熙六年),一六八六年(康熙二十五年)及一七六二年(乾隆二十七年)均曾有同樣的大屠殺事件發生。
荷蘭人在一六O二年初次到中國。一六二二年曾以武力謀奪澳門。有一本外國人寫的書中說:“他們(荷蘭人)用十七只船進攻澳門,但被擊退了,他們就到澎湖群島,占據了下來,在那里筑了個城堡,強迫中國人為他們做工。在中國與荷蘭間本沒有什么糾紛,兩國相互完全是陌生的,……而荷蘭人卻完全使自己以國際海盜的姿態介紹給了中國人。”(注十一)另一記載中說,荷蘭人在澎湖時,“掠奪海舟,俘虜華人,勒令修筑堡壘,送往爪哇為奴,因虐待迫害而慘死者甚多,進而侵擾沿海港嶼,勾結海寇為助,一如百年前葡萄牙人。”(注十二)當時爪哇已是荷蘭的殖民地,荷蘭從其他各地輸送奴隸到爪哇去做工,“每年在印度收買到奴隸達三千人,為著獲得奴隸,荷蘭人在中國海岸行獵。”(注十三)
澎湖群島終于被中國用武力收回了,荷蘭人又去占領了臺灣,在臺灣統治二十八年之久。明末的愛國英雄鄭成功才把他們趕跑。
法國人在長時間中沒有能在對華貿易中取得重要地位,但他們開始來中國是很早的。“在一五○六年(?)來到中國的法國人,也是以武裝的船只,用劫掠與殺戮的行為來介紹了他們自己。”(注十四)
一六三七年,(明崇禎十年),在英國兵船與中國炮臺之間發生的炮戰成為中英之間的見面禮,這還是在中英鴉片戰爭前二百年。“華兵開炮數次,彈丸未及于舟,英兵亦燃炮相同。縱擊二時許,華兵疲,乃登陸而戰,炮臺之卒盡遁,遂據之,立幟運炮,焚衙署,截商船。”(注十五)——當時的中國人還不知道這開炮的是從那一國里來的人。
××××
十六、十七世紀從資本主義的“文明世界”中最早來到中國的客人們的作為,大致就是如上所述。
中國是一個有著優越的文化傳統的民族,在當時(明朝晚年與清朝初年)雖然在自己內部巳表現著封建社會的深刻危機。但仍能保持強盛的外貌。如果不是這樣,那就等不到鴉片戰爭。先來的胃險家們早已會把中國蹂躪成和菲洲、澳洲、印度尼西亞、拉丁美洲一樣了。例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如此記述:“荷蘭是十七世紀資
本制度的標本國,它的殖民地經營歷史,“展開了一幅極度無信義、賄賂虐殺、卑劣的圖畫。”(這是爪哇的一個副總督說的話)……他們(荷蘭人)足跡所至,隨即發生荒廢與人口消減的現象。爪哇的本鳩汪吉地方,在一七五O年,居民達八萬以上,至一八一一年,不過留下八千人。”(注十六)
從西方各國來的海盜商人既不能在中國為所欲為,也就不得不稍稍守規矩一些。當時的中國政府對于沿海貿易設置嚴格的限制,在這兩三個世紀中,中外貿易在沿海一帶在一定限度內繼續進行。如果責備當時中國人民不明世界大勢,那是不公平的。可以責備的倒是有許多封建官僚并不能對于海盜行為認真實行制裁,常常由于他們的貪婪與糊涂而給了狡猾的外國商人以可乘之隙,英國人在十八世紀后期之能源源不斷地把鴉片輸入中國,就是利用這種弱點。而僅僅用消極的防御方法,在西方工業資本主義已發達時,實在是無效的,這又由鴉片戰爭以后的歷史所證明了。
封建統治者企圖關著大門,永遠保持封建統治的秩序,這固然終于證明是辮不到的;但是這批撞擊人家的大門的歐洲文明人卻實在是道地的海盜!關于這點,就是有些歐美資產階級作家也不得不根據事實如此說道:“搶掠、殺戳和武力的經常使用,這些就是歐洲對中國的商業接觸的開始時的特色。歐洲人是在配得上洋鬼子這個稱號時才被加上這個不愉快的稱號的。在中國人的眼睛中,一切西方的野蠻人所企望的目的就是戰爭和搶掠。”(HaroldGhost)“外國商人所干的強暴行為必須視為他們之所以被小心地隔絕開來的主要原因。中國人根據他們對于外國人(資本家社會的人)的最初印象,認定了外國人的性格上的特點就是貪婪,不法與暴力。”。(Will-iams)(注十七)。
如果中國人對于從外國來的資本主義勢力一開始就有了這種素樸的認識,那么這種認識并沒有錯。
(注十)明史,外國傳曰。(據郭廷以近代中國史卷一頁一七一)。(注十一)Brinkley,JapanandChi-naVol.X,P.180(據Smith,ChinaandAmericato-dayP.84轉引)。(注十二)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第一卷頁一八三。
(注十三)殖民地,附屬國新歷史卷一頁二三。
(注十四)同注五,頁三七。
(注十五)中西通商原始記(轉引自郭廷以頁二一七)。
(注十六)資本論第一卷頁六四二。
(注十六)均轉引自ChinaandFarEa-st頁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