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仁
俺大隊西洼里有二百二十多畝鹽堿地,好年景,一畝不過收五十多斤糧食。后來,聽說鹽堿地里種水稻能多打糧食,我們就在一九五九年,劃出三十畝地,種上了水稻作為試驗。結果,顆粒沒見。這件事引起了群眾的議論:“水稻是南方莊稼,咱這地出不了大米。”
一九六五年春天,縣委號召學習王家莊子的經驗,把鹽堿地改種水稻。當時有的社員說:“還種水稻!一九五九年不是連種子也賠上了。”黨支部引導社員拿王家莊子的土質和我們的土壤對比,使大家認識到,我們的土壤比王家莊子的強,人家能辦到的事情,我們也一定能辦到。因此,大部分人都同意再試試看。黨支部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團支部。當時我嘴里沒說啥,可心里不踏實。怎么辦?我想起了毛主席在《實踐論》里的一段話:“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后,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于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我想,“塹”是吃了,“智”長了沒有?一九五九年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失敗者成功之母”,這就是說失敗和成功是可以轉化的。轉化要有條件,這條件就是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弄清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就不能吸取教訓,結果,失敗還是失敗,不能轉化為成功。于是,我找到上次參加種水稻的人尋根究底,又到縣上請了個技術員幫助我們分析。原來,上次種水稻時,我們是按照南方的辦法,撒種以后放淺水,這樣出芽快。可是芽子出
齊的時候,忽然來了一次寒流,下了場霜,把秧苗凍壞了。這是失敗的原因。但是,光知道為什么失敗了還不行,還要使自已的思想符合于外界的規律性,采取措施,才能避免失敗。于是,我們又請了幾個老農,開了一個“諸葛亮”會。老農楊立富說:“同樣的溫度,一盆水結了冰,一大缸水,就不結冰。”根據這個道理,大家研究出了一個辦法:來了寒流,秧田放大水,防止凍壞秧苗。長了“智”,我們就有了信心。
去年,我們種了一百三十畝水稻。秧苗剛出來,又遇上了寒流。因為我們有了上次的教訓,想出了辦法,在寒流到來之前,就放了大水,秧苗沒有受凍。今年秋季獲得了畝產四百二十斤的產量,鹽堿地長出了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