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炳炎
一九六四年秋季,我們全大隊一千多畝秋季作物生長良好。社員群眾說這是“壓塌地的好莊稼”。但是,將要收割的時候,連續降雨兩個多月。谷子、豆子在地里生芽;紅薯腐爛在地里無法收刨,一個增產的大好形勢變成了減產的趨勢。在這緊要關頭,多數人不甘示弱,摩拳擦掌,要同自然災害作斗爭。但是,也有部分人悲觀失望,不想法抗災,只想依靠國家救濟。面對著這種情況,我想:增產與減產,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不是靜止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矛盾的雙方會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那么,使減產變為增產的一定條件又是什么呢?想來想去,主要還是人的革命精神。這樣一來,在我頭腦里,就裝了兩個轉化:一是部分干部和群眾的思想轉化;二是由減產變為增產的轉化。對這兩個轉化工作,是先作哪一個呢?當然是先作前一個轉化,沒有前一個轉化,便沒有后一個轉化。于是,我首先召開了支委會,在會上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對面臨的形勢進行了具體分析,指出擺在我們面前有兩條路:一是聽黨的話,依靠群眾,向自然災害作斗爭。一是向困難低頭,躺在床上不動,伸手向國家要糧。同時,我又和大家一起學習毛主席的話:“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通過討論,在支委會的成員中,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樹立了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和決心。接著,從黨內到黨外,從干部到群眾,進行了充分發動,在全大隊掀起了一個轟轟烈烈的抗災搶收熱潮。對生芽的谷子、豆子實行剪穗、炒干;對水泡的紅薯實行切片晾干和磨粉。經過一個月的搶收搶打,減產的趨勢變成了增產的現實,全大隊比一九六三年秋季增產糧食八萬多斤。
通過這場抗災斗爭,我進一步嘗到了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的甜頭。所以,在同年的麥播工作中,我們又運用了同樣的辦法,領導廣大社員,和陰雨地濕進行斗爭,超額完成了麥播任務。在此基礎上,又經過了八個月的精心管理,使一九六五年夏季獲得了小麥豐收。每畝單產,比一九六四年增產百分之七十五。
通過這些斗爭,我認識到,生產中的增產與減產,是對立統一的。在一定條件下,增產的形勢可以轉化為減產,減產的趨勢也可以轉化為增產的現實。我們領導群眾搞生產斗爭,就是要從各方面去創造增產的條件,消滅或減少減產的條件。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用毛澤東思想把廣大干部和社員的頭腦武裝起來,使他們具有改天換地的革命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能戰勝各種自然滅害,創造增產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