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僉虎
編者按:宋金虎同志來信中反映的問題很值得注意。他的那種想為四個現代化多作貢獻的進取精神十分可貴;他在信中提出的要求和建議是合理的、可取的。我們接到他的來信后,請共青團應山縣委作了調查。應山團縣委的態度是積極的,能夠聽取來自一個普通知識青年的呼聲,這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我們希望各級團的組織和有關部門,切實重視知識青年的工作,不要只把他們當作單純勞動力使用,而要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編輯同志:
我是一九七六年下鄉的知識青年。到農村以后,積極投入“農業學大寨”的群眾運動,決心在勞動實踐中把自己改造成為新型的知識分子。黨提出的新時期總任務,極大地鼓舞著戰斗在農業第一線的廣大知識青年。我們多么想多學點知識,好為四個現代化貢獻力量啊!可是,我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碰到許多實際問題不能解決。黨為青年創造的各種學習條件我們享受不到。我們只能在報紙上瀏覽一下電視臺的節目。廣播電臺舉辦的外語講座聽不到;函授教育的滋味嘗都沒嘗過……。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還是有不少知識青年堅持自學。然而,“獨木難行,雙橋好過”。如果,高漲的學習熱情,再加上“良師益友”的指導,不是能更好地提高我們的文化水平嗎?我們痛恨萬惡的“四人幫”破壞教育革命,使自己瀕于“文盲”“科盲”的邊緣。現在,我們深深體會到了知識的力量,決心將這一損失補回來。我們呼吁各方面都來關心我們的成長。
現在,在農村的知識青年還有成千上萬,隊伍龐大,力量無限。這支力量完全可以用在農業科研上面來。不要將他們當成“單純勞動力”。可是有的知青點的領導,不僅不予以支持和鼓勵,反而潑冷水,說什么“這不是學校”。有時,他們表面上也說搞科學實驗,真要搞起來,又變卦了。我們不歡迎這樣的領導。
我熱切地建議:各級知青辦要多印些關于文史哲、數理化方面的書籍,發給我們學習;新華書店是否組織“送書下鄉”,補充知識青年的精神食糧;知識青年所在的公社是否能舉辦一些豐富多樣的短訓班,對知識青年進行輪流或集中培訓。
湖北應山縣楊寨公社七一林場
宋金虎
附:共青團湖北應山縣委來信:
編輯同志:
接到你們的來信后,我們組織了調查組,到楊寨公社七一知青點進行了解。
宋金虎同志反映的問題,基本屬實,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們正在采取措施,以滿足廣大青年的要求,發揮他們的智慧和才能,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做出貢獻。
我們同意發表他的來信。這不僅對我們的工作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知青工作也牽涉到很多政策問題,需要各部門協助來作。
共青團應山縣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