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軍
“我們的社會應該怎樣評價一所中學辦得如何?它好與不好的標準是什么?”《中國青年》“編者的話”中,這個問題提得好。近年來,“升學率”這把尺子,越來越成為人們衡量各類中學時唯一的標準了。這把尺子把學校分成了三六九等;在這把尺子面前,學校只能讓學生追分數、考大學。這樣做既不符合黨的教育方針,不利于發揮各類學校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重點學校在這把尺子面前是不輕松的。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到現在已經五年了。五年來,我們學校的名聲隨著“升學率”的高低,有起有落。前三年考上大學的不少,再加上“文革”前的聲譽,八中越來越成為學生和家長向往的目標。去年,我校的升學率也不低,但和其他重點學校相比,有較大的差距。這下子壞了,什么話都來了:“八中質量下降了”,“八中傷了元氣”,甚至個別領導也說我們是“外強中干”,輿論導致報考我們學校的人少了,招生質量下降了。學校領導和教師心里都很緊張,決心翻過身來,來年高考見高低。今年高考揭曉后,我們在全區名列前茅,這下子輿論又來了個180度大轉彎,招生的時候又是門庭若市了。
我們心里很清楚,“升學率”和學生入學時的基礎大有關系。招的學生基礎越好,“升學率”就越高;“升學率”越高,基礎好的學生就越往這里流,這是“良性循環”。反之,招的學生基礎差,“升學率”就很難提高;而“升學率”越低,基礎好的學生就越是不上門,這就是“惡性循環”。有時一屆抓不好,要影響三年。這幾年起落的感受告訴我們,要想保住高的“升學率”,一年也不能放松,一屆也不能放松。
一般學校在這把尺子面前日子更不好過。辛辛苦苦培養三年,初中畢業后,經過重點中學的篩選,高分的學生所剩無幾。抽了血的人當然賽不過硬漢子。普通中學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工作的。它們能有三五個考上大學,比起重點中學能考上三五十個來,花的氣力并不小。他們能為國家輸送幾十個,十幾個,哪怕是幾個大學生都是很不容易的。他們的勞動應該得到社會的承認,得到人們的贊揚。但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這把尺子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
當然,重點學校的“升學率”高,這和重點學校老師的辛勤勞動分不開,但是把一個學生培養成才,也不都是重點學校的功勞。不少學生能考上大學,這是和他們在初中、甚至在小學打下的良好基礎分不開的。基于這種認識,這幾年我們學校收到學生高考錄取通知書后,首先要向這個學生原來所在的初中和小學發出賀信,表達我們對這些學校的敬意,讓他們分享共同勞動的成果。
以“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衡量一個學校的唯一尺度,這是造成目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重要原因之一。無形的壓力迫使學校圍著這根“指揮棒”轉,偏離了黨的教育方針,不利于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這個問題的確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