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隨著生產責任制的實行,農民逐步富裕起來,出現了不少年收入數千元乃至萬元的“冒尖戶”。對這種情況,有些青年朋友在欣喜的同時,也不免產生了憂慮:生活是富起來了,思想如何呢?有的甚至直截了當地認為,物質生活是提高了,精神境界卻下降了。
下列事實,或可排解這些朋友的憂慮。
四川農民邱盛春,在特大洪水到來的時候,置自己萬元家產于不顧,只身救出三十五名鄉親。這個邱盛春,就是個方圓十里聞名的“冒尖戶”。
遼寧西豐縣房木公社普安四隊社員張守先承包一條山溝,原定自負盈虧,他看自己收入多了,主動提出要向隊里多交200元。
山西農村的一個“冒尖戶”,用自己的收入買了一臺電視機送給大隊幼兒園。
相反,人們見到的大量品格低下、靈魂齷齪、踐踏法紀的事例,卻并不是由于經濟收入增加、物質生活“冒尖”引起的。
這里不禁令人想起林彪、“四人幫”的一個謬論:窮則革命富則修。從理論上來說,它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從思想方法上來說,它是形而上學的。謬種流傳,搞亂了人的思想,扭曲了人的靈魂。文藝作品中的“窮光榮”、“怕冒富”,決不是作家的憑空虛構,而正是這一謬論影響下被扭曲了靈魂的畸形人物。
窮則革命富則修,還有古老的說法:“飽暖思淫欲,饑寒起盜心。”從思想方法上來說,都是機械地或形而上學地看待物質和精神的關系。隨著撥亂反正的進程,“窮則革命富則修”的說法,近來是沒有人公開嚷嚷了。可是,在某些人的內心深處,是不是還受著這種邪說的糾纏呢?有著“富則修”的擔心的人,無妨審視一下自己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