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武
今年9月25日,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學家魯迅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大型彩色文獻傳記片《魯迅傳》通過大量材料,生動介紹了魯迅光輝的一生。為了幫助青年朋友了解魯迅、學習魯迅,本刊這里選發了《魯迅傳》的解說詞和部分劇照,并對個別字句作了改動。—編者
1881年9月25日,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誕生在美麗富庶的江南水鄉—紹興。
魯迅出身在一個逐漸沒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祖父周福清,做過清朝翰林院的編修。父親周伯宜,秀才。母親魯瑞。
13歲那年,祖父因科場舞弊案下獄。不久,父親又患重病,家道中落只好靠借債度日。18歲時,他的母親辦了8塊錢的路費送他去南京求學,從此他“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這一天是1898年5月1日。
魯迅考取的學校是江南水師學堂。1898年10月,魯迅又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后,去日本東京留學,人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學習。后來,為了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他決定去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
有一次在課堂上看日俄戰爭的幻燈片,看到一個體格強壯的中國人被日軍指為俄國偵探而被殺頭示眾的情景,魯迅深受刺激,又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改變他們的精神”才是“第一要著”,于是決定棄醫從文,離開仙臺來到東京。
他先后發表了《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文言論文。魯迅在這些文章中介紹了拜倫、雪萊、萊蒙托夫、普希金、裴多菲等具有戰斗精神的詩人的生平和著作。
這期間他參加了光復會,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斗爭。他和章太炎、徐錫麟、陶成章、秋瑾等革命黨人有聯系。魯迅和這些愛國志士一樣,決心為振興中華而奮斗!
1909年8月他決定回國。
他先在杭州的兩級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理教員,1910年7月回到紹興,做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武昌新軍起義,杭州、紹興先后光復……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終于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
魯迅覺得中國將來很有希望,他組織武裝演說隊上街宣傳革命,紹興群眾組織越社在開元寺舉行集會,魯迅被推舉為大會主席并發表演說。
辛亥革命的妥協和不徹底性,不久就使魯迅十分不滿。
這時,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蔡元培就任教育總長,他邀請魯迅到教育部當部員。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魯迅于5月上旬隨教育部遷往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的科長。
“狐貍方去穴,桃偶已登場”,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尊孔讀經,莫談國事……魯迅面對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十分憤懣,心情憂郁。作為一種無言的反抗,他埋頭校閱古籍……他要吶喊!他在徬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北京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反帝反封建,提倡科學與民主的革命浪潮很快遍及全國。
由李大釗、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胡適等人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魯迅經常參加編輯工作會議并為其撰稿。
1918年4月他發表了第一篇用白話文寫的小說《狂人日記》,并第一次用“魯迅”作筆名。他借狂人之口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從此魯迅“一發而不可收”,接著又發表了《孔乙己》和《藥》《故鄉》《在酒樓上》《祝福》《傷逝》等小說,繼續表現了清末到“五四”的社會“仍在吃人”這一深刻的主題思想。
1921年他創作了《阿Q正傳》。魯迅解剖和描寫的阿Q這樣一個典型人物,批判了帶有相當普遍性的“精神勝利法”,“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正傳》成為世界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杰作之一。
這時期魯迅還寫了大量的雜文。筆鋒直接指向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舊社會的各種弊病。
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是我國第一部科學的小說發展專著。
深夜有明燈;進步的文學青年把魯迅看成自己的良師益友。深夜長談,深夜改稿……
為了幫助青年從事創作和翻譯,魯迅編輯出版了《烏合叢書》《未名叢刊》,并為青年作者校改或作序。
在“北京女師大事件”中,魯迅奮起支持學生,代擬呈教育部文,說明女師大學潮真相。1926年3月18日,軍閥政府血腥鎮壓北京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造成死傷二百余人的大慘案。段琪瑞政府先后下令通輯李大釗、魯迅等人,魯迅避難山本醫院和法國醫院。在那里寫了《紀念劉和珍君》:“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不久他便奔向革命正在發展的南方。
魯迅任廈門大學國文系教授兼國學研究院教授。
1927年1月16日魯迅乘船奔向革命策源地廣州。黨的廣東區委建議中山大學邀請魯迅,來此擔任教務主任兼文學系主任。中共廣東區委書記陳延年同志親切會見了魯迅,二人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
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血雨腥風的反革命政變。“四·一二”的上海尸橫街頭,“四·一五”的廣州血染珠江,中山大學大批革命學生慘遭屠殺和迫害。4月15日魯迅冒雨去中山大學,親自主持會議營救被捕青年,結果無效。16日捐款慰問被捕學生。19日夜“失眠”,21日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
魯迅于1927年10初到上海。
1928年,魯迅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中國革命互濟會”,營救被捕同志,救濟烈士家屬。
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在上海成立,魯迅是發起人之一。
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魯迅是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這個組織是當時左翼文藝運動的核心組織,魯迅在成立大會上發表《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
1931年1月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在“東方旅社”開會,青年作家李偉森、柔石、胡也頻、馮鏗、殷夫等人被捕,并被秘密殘殺了。
魯迅一家在花園莊避難,并和馮雪峰一起秘密出版了《前哨》月刊,紀念犧牲的五烈士,魯迅親自發表文章。兩年后,魯迅又發表了《為了忘卻的紀念》,深切懷念這五位遇難的作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了武裝侵略,蔣介石命令不抵抗。1932年1月,28日,日軍又進攻上海。魯迅連續發表幾十篇文章,控訴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假抗日、真投降的本質。同時,魯迅批判了“民族主義文學”派,拆穿了“自由人”、“第三種人”的假面具。1933年1月,宋慶齡、魯迅、蔡元培、楊杏佛等發起成立了“中
國民權保障同盟”。1933年5月,魯迅、宋慶齡、楊杏佛前往德國領事館抗議希特
勒政權的法西斯暴行。1933年6月,蔣介石特務暗殺了楊杏佛,并揚言魯迅也是他
們的暗殺對象。魯迅出門不帶鑰匙,前往吊唁,置生死于度外,“只要我還活著,就要拿起筆,去回敬他們的手槍”。魯迅還培養了大批木刻青年,為中國美術運動作出了重大貢獻,被稱為中國木刻之父。為了建設一支戰斗的文藝隊伍,魯迅嘔心瀝血培養青年作者,為他們的許多作品作序言,幫助他們出版。魯迅和瞿秋白同志的關系最為密切,二人合作寫了《王道詩話》和幾十篇雜文。瞿秋白夫婦每次來魯迅家里避難,都受到魯迅夫婦的熱情接待。在瞿秋白同志犧牲后,魯迅抱病編輯瞿秋白的譯文集《海上述林》。瞿秋白編選的《魯迅雜感選集》,寫下了共產黨人第一篇對魯迅的全面評價。
1932年夏秋之間,紅軍干部陳賡同志負傷,從紅色根據地秘密來上海治療。魯迅高興地把他請到家里,長時間的親切交談,了解紅軍戰士和蘇區人民的斗爭生活。
紅軍領導人方志敏同志在就義前,把自己在監獄中的著作和給黨中央的密信托人交魯迅轉黨中央。
魯迅得知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立刻發出了熱情洋溢的祝賀電報:在你們身上寄托著中國和人類的希望……
魯迅先生的700多篇雜文如無數的投槍和匕首,摧枯拉朽,刺進了敵人的心臟,為中華民族,為人民大眾的利益而呼喊戰斗。魯迅先生曾說過:“我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血”。
除了大量的創作外,魯迅還翻譯介紹了14個國家90多個作家200多種作品。
魯迅和一切人一樣,有他自己的家庭和愛。為了回擊敵人的誣蔑和譏笑,曾寫下這樣的詩句:“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和許廣平作為師生、戰友和夫妻—“十年攜手共艱危,此中甘苦兩心知”。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時25分,中國現代文壇上的第一顆巨星殞落了!
魯迅病逝的訃告發出后,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震動。治喪委員會包括毛澤東、宋慶齡,還有國際友人。中共中央和蘇維埃中央政府發來唁電。
在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為了獨立自由,振興中華,進行了一個多世紀艱苦卓絕、前赴后繼的革命斗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作為偉大的啟蒙者和先驅者之一,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這永遠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魯迅作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化的偉大旗手,“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