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夏初等
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抓緊落實了對原工商業者的政策,發還了原資本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的存款。有些青年同志感到不好理解,認為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在政治上“右”了,在經濟上“寬”了,損害了廣大人民的利益。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上海紡織系統和長寧區部分原工商業者作了一些調查。
我們首先了解了黨制定和執行和平贖買政策的歷史情況。我們黨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創造性地運用于我國的實際,根據我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的特點,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針。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分兩步走的,先是把資本主義經濟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然后再轉變為社會主義經濟。1956年以后,國家用定息的形式,對資本家核定的私人股金,按年利5厘發給定息,把私營工商企業贖買過來,同時保留了他們原有的高薪。這種形式的贖買政策,大大減少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沒有影響當時生產的發展。合營前的1955年,上海紡織系統工業總產值為36億1千萬元,全行業合營后的第一年即1957年,總產值增加到42億8千萬元。而國家支付給原資本家的定息在生產利潤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如1957年上海印染工業公司總產值8億8千多萬元,實現利潤2千5百多萬元,支付的定息是2百萬元,只占利潤的7.82%。可見,贖買政策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是非常合算的。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實行贖買的方法剝奪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那對于我們是最便宜不過的事情了”。
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有利于把剝削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使他們各盡所能,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在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之后,民族資產階級分子中有勞動能力的絕大多數人都參加了工作或者生產勞動。多年來,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人們堅持了又團結又斗爭的原則,用說服教育的方法,結合企業的改造進行人的思想改造,使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在工作和勞動中逐步轉變成為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從合營后算,他們都經過了10年到20年以上的勞動,應該說是個不短的過程。低估這個改造成就,實際上也就低估了黨的政策的作用。另外,原來的資本家從1966年9月以后不拿定息,至今已有14年之久。綜上所述,只要我們用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待原工商業者的現實狀況,就應該說,他們已經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了。
在接受思想改造的過程中,原工商業者把他們的知識技能和業務專長貢獻給了國家和人民。上海紡織系統的工商業者,早在合營時就有198人擔任了正副廠長;7人擔任總工程師;35人擔任工程師,還有相當一批擔任技術員。長期以來,他們在生產和科研中以其聰明才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當然,原工商業者還存在著繼續改造世界觀的任務。但是他們本來就屬于人民的一部分,則是毋庸置疑的。他們的私人財產,理所當然要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現在我們糾正
“文化大革命”中的錯誤,落實對原工商業者的政策,發還查抄他們的私人財產是完全應該的。這不僅進一步調動了各方面人士的社會主義積極性,而且提高了黨的威望和政府的信譽,維護了法律的尊嚴,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團結。這些,正是無產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三中全會以來,黨全面落實了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影響所及,超出人們的預想。原工商業者紛紛行動起來,有的獻計獻策,有的想方設法籌集資金,支援國家四化建設。僅紡織系統就提出了70多個問題,40多項建議,9個專題反映,11個改革研究項目。原達豐紗廠一位73歲的工商業者,聽到愛國建設公司成立的消息,立即集資10多萬元,還到26戶原工商業者家里報告消息,一下子就為國家籌集了204萬元。長寧區集資總額達到530多萬元。政策對路,天下歸心。不僅港澳同胞、海外華僑衷心稱贊,表示要為祖國現代化出力,就連國際實業界的許多外國朋友,反應也很強烈。原統益紗廠一名工商業者,通過工作使其在美國當工程師的堂兄投資2億5千萬美元,在北京和上海同我國合建兩幢具有國際第一流水平的旅游大樓。隨著時間的推移,黨的政策將發揮日益巨大的威力。事實證明,不是黨的這項政策“右”了,而是一些同志不明情況,或者受“左”的錯誤思想影響。只有撥亂反正,繼續肅清“左”的流毒,才能正確理解黨的方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