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這張建筑圖上,有一幢二層樓房,曲廊小院,幽雅別致,周圍綠樹濃陰,鳥鳴蟬唱。這是為貴賓準備的別墅嗎?不,是未來的農民住宅。它的設計師是上海手工業局建筑設計室的吳石萍。這項設計獲得了上海農村住宅設計競賽佳作獎。
開始,當小吳得知上海要舉行農村住宅設計競賽時,喜形于色,躍躍欲試。但一想到有許多建筑專家參加,自己是個無名小輩,又有些畏難。晚上,他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思索著,回顧著幾年來走過的路子。
他是個初中生,對建筑一竅不通,是跟師傅學著搞設計的。他好學肯鉆,善于提出問題。進出每一家工廠,他都細心觀察廠房的造型、裝飾,“這些房子怎么都象從一個模子里倒出來的?”這是他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他看到附近一家刻字廠,生產的是祖國傳統的工藝品,可是翻建的新廠房卻仍是個“火柴盒”。心想:廠房造型和產品的內容太不協調了。等我主持設計時,一定要破這單一、呆板的模式,從造型上給人以美的享受。
幾年后,小吳接受了設計口琴廠的任務。如何創新呢?他瞧著隨手涂畫的口琴思忖:口琴能吹出優美的曲子,若把這藝術融進廠房造型中去,廠房外型是長方的,校音室放在同一樓里,把窗戶設計成方形,猶如口琴上的小方格。校音時,各種音符從窗口飛出,象是巨大的口琴在吹奏美妙的樂曲,該多美啊!設想實現了,這是他在創新路上的第一次嘗試。實踐,使他認識到:建筑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藝術最忌老套套,他悟出了“要想跨出步子,就要勇于創新”的道理。
創新,需得根底厚。他從基礎知識起步,復習初中課程,自學高等數學、物理,及建筑學等。節假日,他泡在圖書館翻閱國內外建筑期刊;聽說某處造了一座有特色的建筑,路途再遠,他也趕去觀摩;乘車走路,出差外地,他留意周圍的建筑,哪怕是一片屋檐或幾條外墻嵌,只要別致優美,都要臨摹下來。目前他已收集了近百幅全國各地的建筑臨摹圖,這是他設計創新的良師益友。
自我掂量的結果:可以試一試;即使落選,也能在競賽中開闊視野,博采眾長。
他在不到一米五高的閣樓上搭起一塊繪圖板,坐在地上開始了構思設計。起初,他借到一本五十年代的農房設計書,以此為依據,前后設計了以庭院為主,敞開式客堂等多種農房,但都沒有獨特之處,自我否定了。正巧,碰到了一個農村施工隊,他從他們那兒了解到農民對住房的要求:婚后希望和父母分門立戶;喜愛平頂、小面積多室戶。小吳決定另辟蹊徑,搞體型復雜多變的設計,因為別具一格才有競爭力。
方向明,路子順,小吳根據單間房屋的面積,用紙板剪成縮小幾百倍的小塊,象小孩玩拼圖案那樣,拼一次、拆一次,最后在體型設計上利用平面重疊和變化開閉房門位置,組成三種大單元組合體型。這一方案既照顧了農村生活需要,有豬圈、柴草間、農具間和院子,又借鑒了古典園林的“曲”,具有城市花園住宅的風味。
小吳獲得佳作獎后是怎么想的呢?他說:“走進森林,方知林海茫茫,通過競賽,更感知識少。”他決心在創新的路上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