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澤利 張文鳴 程德源
1981年12月5日,山東高密縣東三里莊社員呼天德家“飛”來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一進門就親親熱熱地喊:“爹,娘,姥姥!”喊聲驚動了屋里的三位老人。呼大娘迎出房門打量,先是發愣,隨即上前攥住這個青年的手:“孩子,你真的來了。”話剛出口,兩行老淚已從她那布滿皺紋的臉上滾落下來,再也說不下去了。
親人相逢,本是一件樂事。呼大娘怎么反倒哭開了?事情得從兩年前說起——
呼大娘今年61歲,老伴呼天德比她小兩歲,他們雖年過半百,但身子骨硬朗,一天到晚仍在地里勞動,人稱“老黃牛”。老兩口還贍養著一位83歲的老母親,一家三口,日子過得倒還不錯。不料1980年10月,呼天德患了腦血栓偏癱了,吃喝拉尿睡都要支使人。頂梁柱倒了,這個家象塌了架一樣。呼大娘跑前跑后,忙里忙外,可苦煞啦!雖說有集體、鄰里關心照顧,但畢竟不是個長法。莫說呼大娘,凡是知道內情的人,也無不替她“愁”啊!
呼家的事,傳出四里八鄉,一個青年人的心被牽動了:呼大娘的日子可怎么過呀?這個素日倒頭入夢的小伙子,夜里竟輾轉反側,難以入睡。
第二天(1981年11月30日)天剛放亮,這小伙子就徑直朝50里開外的呼大娘家奔去。這是個什么樣的家呀?炕上,兩個抱病不起的老人無力呻吟;炕下,剛換下的屎尿布撒落一地,腥臭難聞;桌子上,油燈,碗筷,藥罐子,雜亂無緒;門后,小口袋里盛著三四十斤面粉,是三口之家唯一的細糧……年輕人目不忍睹,面對滿臉愁云的呼大娘,他深情地說:“大娘,如果你不嫌棄,我來這里當你的兒子,照顧這個家吧!”一生不育的呼大娘巴不得有這么個兒子,可人家跟咱非親非故,素不相識呀!呼大娘心里直犯嘀咕,她象是問自己,又象是回答:當真?!
這個青年叫譚為義,是高密縣雙羊公社高戈莊人,共青團員,1980年復員回鄉后,安置在公社磚瓦廠當工人,他為人厚道,老實巴交,人都說他心眼好。
夜晚,小譚回到家里,即把呼大娘的家境一五一十地述說給一家人聽,并表露出自己的心跡。哥嫂聽了,深為弟弟這種行為所感動,當場表示贊同。可母親聽罷,啥也沒說,只是流淚。是啊,讓母親講什么呢?讓兒子去吧?兒是娘的心頭肉,孩兒服役在外五六年,回來連個窩還沒熱過來,現在要走,她舍不得;留在身邊?為義爹早年去世,母親一把屎一把尿拉扯他們兄弟三人,既當娘又當爹,嘗夠了那種度日如年的苦味。眼下呼家到了這般地步正需要幫手……
兒最懂娘的心。為義慢慢地跟娘拉:你老人家常說,為人在世,要幫人急救人難,多做些德事。如今我照你的囑咐,離開你去成全那個家,雖不能在你老膝下盡孝心了,可也算是報答一點養育之恩吧。一番肺腑話說得娘心頭一熱:“好孩子,你去吧!這頭有你大哥大嫂照應,不要惦記,那邊有什么難處回家說,娘支持你。”
多好的母子,多熱的心腸啊!
譚為義辭去磚瓦廠工人,帶上戶口,帶著親人的囑托踏上他所選定的路——認親來了。
打這天起,小譚擔起了全家的重擔。早晨,他悄悄起來生火,挑水,清掃院落;晚上,他給老人煎藥,倒水,敘家常;吃飯,他總是把好吃的菜往老人家碗里挾。前些時候,姥姥,爹爹都拉肚子,為義趕忙請醫抓藥。小譚還把家里前年為他蓋房備下的物料賣掉,給三位老人買煤面、菜和一些營養滋補品……
難中見真情,家貧顯孝心。呼大娘望著終日操勞的譚為義,怎能不想到為義那個富足的家呢:不打他在外地工作弟弟的譜,只說他們四口之家。他和哥哥、嫂子,三個人奉養著一個62歲的母親。生活過得簡直能流出油來。一想到這個,呼大娘便懷著感激而又惴惴不安的心情說:“孩子,你這明明是來找罪受哇!”譚為義憨厚地笑了笑說:“要是享福,俺就不來了。”譚為義就象那無私的蜜蜂,采得百花釀成蜜,不知辛苦為人甜,把一顆滾燙的心捧給了三位孤苦伶仃的老人。真是:
相逢何必曾相識,
是親哪須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