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恩格斯譽為“德國文學的偉大時代”開創者之一的歌德,他的名字在我國廣大讀者的心中是光輝的。
歌德認為“中國人是一個和德國人非常相象的民族”;“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快就感覺到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比我們這里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是容易理解的,平易近人的……因此和我寫的《赫爾曼與竇綠臺》以及英國理查生寫的小說有很多類似之處”。歌德還把法國著名詩人貝朗瑞同中國詩人作了對比,指出“中國詩人那樣徹底遵守道德,而現代法國第一流詩人卻正好相反,這不是極可注意的嗎?”他認為,“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制,使得中國維持數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期存在下去”,無怪乎魯迅稱他為“識見既博思力復豐”、很“有見地”的“大詩人”。歌德逝世前不久,還采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一些主題,寫了一組托物寄情的詩歌,題為《中國四季晨盾雜詠》,共十四首,表達了他對中國的向往。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