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亞
今天,年輕一代已從十年動亂剛結束時的迷茫和牢騷中解脫出來,帶著尚未徹底愈合的心靈創傷,開始在更為深廣的領域重新探討人生和社會,尋求對人生和社會新的理論解釋。我,也是這行列中的一分子。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啟蒙于十年動亂之中。十年動亂的社會歷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的思想發展過程。在小學階段,我和我的同時代人一樣,所受教育的內容是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人民、熱愛黨。今天,我的耳邊仿佛還回蕩著少年先鋒隊隊歌的旋律。正當我剛剛能機械地背誦“為共產主義準備著、時刻準備著”,而對復雜的社會幾乎一無所知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當時流行的極左思潮成了我觀察一切是非的標準。從此以后,我的思想言行基本上是和持續不斷的一個個運動合拍的。1976年10月,“四人幫”的覆滅使我不得不懷疑他們的思想理論。但是,長期形成的思想意識不是一下子可以改變的,特別是在必須否定自我的時候。形勢逼迫著我結合社會實際來重新估量自己以往的思想。最終,事實使我不得不承認自己錯了,但又不愿承認自己完全錯了。請不要怪我不徹底,要知道,這是一個二十剛出頭的青年人在否定自己呵!
我和我的同時代的青年人一樣,希望在哲學里找到社會和人生的真諦。1978年10月,帶著因為否定自己而產生的痛苦和不甘消沉的意念,我以第一志愿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開始了新的求索—對社會、對人生、對自己。也許,就是無數個和我同樣或不一樣的人組成了青年一代求索的潮流吧。在進行新的求索的過程中,強烈的思想饑餓感曾導致過饑不擇食的情況。出于對十年動亂時期流行的假馬克思主義的反感,加之對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缺乏了解,一部分青年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無法解釋當今中國的社會和人生問題,因而不能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正值此時,由于實行對外開放政策,西方現代哲學思潮及在其指導下創作的部分文藝作品被介紹進來。在這種特定的條件下,部分青年在思想饑餓感的驅使下,希望能從西方現代哲學中找到對當今中國社會和人生問題的解釋。在現代西方哲學中,相對說來,薩特存在主義對我國青年的思想影響要大一些。這種情況,是對假馬克思主義的反動,宣告了假馬克思主義的破產。通過81年的人生觀討論,許多青年又重新回到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上來。
當時我的思路是這樣的:有假馬克思主義,必有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假馬克思主義是錯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必然是正確的。雖然這時我理解中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只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已,但正是抱著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信念,我開始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這個過程是和我接觸西方現代哲學的過程交錯在一起的。當我剛接觸薩特存在主義時,精神為之一振,覺得它很深刻,以哲學的語言說出了人生的真諦。薩特存在主義認為人生是在擔憂中度過的。粉碎“四人幫”前的十多年中人們不就是以擔憂作為生活的伴侶嗎?社會分化、家庭瓦解、親人反目、朋友成仇、人人自危、朝不保夕,這哪一樁不令人擔憂呢?薩特存在主義認為人生的目的是絕對自由,這對我也很有吸引力。在十年社會動蕩中,社會主義法制被破壞殆盡,人民的民主權利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是多么渴望個人的自由呵!
但是當我進一步提出人生為什么擔憂,如何解除擔憂,怎樣才能實現自由等問題時,薩特存在主義就顯得蒼白無力,提供不了令人信服的答案。結合學習馬克思主義,我對問題的認識逐漸深化。現代西方哲學流派眾多,為什么存在主義對我和其他一些中國青年影響較大呢?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相同或相近的社會存在就會有相同或相近的社會意識。薩特存在主義產生于人成為機器和社會關系的附屬品,人的本質異化,失去自主性的資本主義條件下。它的直接導因則是二次大戰期間法西斯主義對人的尊嚴的摧殘,對人的價值的否定,對人的自由的壓抑。在這樣的情況下,薩特存在主義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要求恢復人的自主性和自由,無疑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十年動亂中的中國社會和薩特存在主義產生的背景具有某種相似之處。因此,與其說薩特存在主義吸引了一部分中國青年,不如說一部分經歷過十年憂患的中國青年與薩特存在主義產生了共鳴。
其實,早在薩特存在主義產生之前一百年,馬克思主義就已經在自己的體系中論述了薩特存在主義提出的問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成為資產階級謀取私利的工具,生活在非人的條件下,甚至喪失了人的外觀。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薩特存在主義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可行的方法,只得遁入個人的主觀意識中建立絕對自由的領地。但是,意識的絕對自由根本保證不了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的實現。阿Q在自我意識中不也是很自由的么?他可以在夢中打倒趙太爺;被人打了可以認為是兒子打老子。可是現實呢?
人的價值問題,是存在主義哲學涉及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我思考和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假馬克思主義以社會的名義否定人的價值。薩特存在主義雖然強調人的價值,卻忽視個人對社會的義務和責任。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則是以解放全人類,全面提高和實現人的價值作為自己全部理論的出發點的。提高和實現人的價值,就是全面提高人的各個層次的合理需要的滿足程度。而人的需要的滿足程度始終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狀況決定的。非常低下的生產力,必然造成物質上的匱乏,而剝削性質的生產關系,又必然伴隨著對人的奴役和人的異化。因此,只要還存在階級,只要勞動者還處在受剝削的地位,人的價值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壓抑、貶低和損害。對于勞動者來說,在剝削制度下爭取自身的解放,只能如馬克思號召的那樣,變革社會,“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要提高人們物質需要的滿足程度,就必須發展生產力,提供更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要提高人們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除了要發展生產外,還必須改善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從事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并得到社會的承認,是人的價值的最高形態。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性才能,使其事業心、成就感、自我實現欲得到合理的滿足,就必須改變使人片面發展的舊式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讓人們擁有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和其他相應的條件。總而言之,要提高和實現人的價值,必須對外部世界進行改造。除此之外,別無他途。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價值問題的解答。
正是在求索薩特存在主義解決不了的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我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并把所能找到的各種版本的馬克思恩格斯傳記都讀了一遍。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形成了這樣的認識:馬克思主義是唯一徹底科學的人道主義。這時,我已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開始準備畢業論文。因此,我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畢業論文題目確定為《馬克思主義是唯一徹底科學的人道主義》。在畢業論文中,我提出了我所理解的人道主義定義:人道主義是關于人的需要及其滿足條件的學說,也就是關于人的價值及其實現條件的學說。通過論述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我論證了馬克思主義是人道主義,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重點證明馬克思主義是唯一徹底科學的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論證了實現人道主義的途徑是首先通過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消滅剝削,進而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迅速發展生產力,消滅舊式分工,使人的需要得到最大可能的滿足。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提高和實現人的價值。
可以這樣說,我的畢業論文不僅是我四年大學專業理論學習的結晶,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篇論文,我比較徹底地清理了自己以往的思想,確立了一個經過自己理解的是非標準:大多數人需要滿足程度的提高,大多數人的價值的提高。從存在主義走向馬克思主義,這是我以往求索的結果,更是我今后求索的出發點。
(作者系復旦大學一九八二屆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