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法]巴斯德
在中國科學院團委辦公室里,歡送團委副書記陳東同志的茶話會正在祝賀和惜別的氣氛中進行著。要說她是怎樣在共青團崗位上由原來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與她朝夕相處的伙伴們最有發言權。他們既是觀察家,也是見證人。和陳東相互默契合作四年的團委書記范曉峰同志很有感觸地說:“全國科技大會后,我們都不甘心當個萬金油干部。陳東同志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關鍵在于她有驚人的毅力。她工作上敢創新,講效率;學習上能吃苦,講質量…”有的同志風趣地說道:“陳東平時總說要‘三十而立,這話她真兌現了!來團委的四年里,她建了小家,生了兒子,考上了研究生……”發言的伙伴們還以贊譽的口吻數說著陳東的愛好和特長:她愛唱歌,會跳舞,擅長攝影,喜好集郵。前不久,全院乒乓球賽,她還是女子雙打第三名和單打第五名。
“沒有理由,也沒有時間抱怨”
在共青團的同行里,不時聽到訴說這樣的苦衷:“年輕紅彤彤,老了兩手空”;“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言外之意:干共青團這一行,荒廢了青春,耽誤了前途。然而,陳東恰恰是在調到團委工作的四年里,經歷了普通女性的戀愛、結婚、生小孩三大關口,并考取研究生的。是她把團的本職工作當副業了嗎?不,她干得很有成效;是她家庭學習條件十分優越嗎?也不,家中無任何輔導力量,而且八口人住三間房,他們夫婦加小孩只有十平方米的小天地;是她置個人生活瑣事于不顧嗎?也不,小孩日托,晚上自己帶,星期天更是屬于小兒子甜甜的,她會縫紉、編織……在家是被人稱道的好妻子、好母親。如果說她有什么特別的話,那就是在她生活的辭海里翻開第一頁是進擊,第二頁是進擊…唯獨找不到“抱怨”二字。
1977年底,陳東從科學院器材供應站的醫務室調到團委。不久,人們一致公認陳東的思路總帶有創新意義。1980年,院召開第六次團代會,她大膽提出發揚民主,讓團員為改革團的工作廣泛發表意見。代表們以高度的責任感提出了二百多條意見和建議,歸納立案65件,鉛印成冊,發給代表監督檢查。81年,新團委決定為青年辦幾件實事:為專職團干部開辦了中文大專班;組織青年婚姻介紹網;興辦一個青年打字謄寫社;落實65件提案。當她在國家機關各部委團委書記會上介紹情況時,引起了同行們的濃厚興趣。
去年十月,為開好全院青年思想工作座談會,她在一個月里,帶著基層團干搞調查、抓材料,以驚人的效率先后寫出9份會議發言材料。在這期間,團委還舉辦了青年書法、美術、攝影展覽會。如此緊張的節奏,使一位常來這里的記者觸景生情地說:“你們團委簡直像個作戰參謀部!”因此,近幾年科學院團的工作在中直和國家機關的一百幾十個單位中一直名列前茅。身為團委副書記的陳東所付出的努力是上下公認的。兩次團代會她得的選票最多,就是有力證明。
與此同時,她參加了15場考試。結果分別是:本院中文大專班3門成績優秀;北京市自學高考4門全部一次通過;新聞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初試6門、復試2門,是本專業被錄取的十名研究生中唯一自學成才的。除了為考研究生,黨委同意給一個多月時間準備外,平時每當工作與學習發生矛盾時,她都服從工作。她參加的本院中文大專班有三分之一時間被會議沖掉。怎么辦?她千方百計補上。從來沒聽到她有一句抱怨的話。她認為:“抱怨只會中止、扼殺進取的腳步,急躁和脆弱更不會使人撐開奮擊的風帆。面對時代的呼喚,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時間抱怨。”她對自已有一個要求: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勇氣對自己說:“現在,這里,就是學習的最好條件。”去年的北京之夏是少有的酷暑,她也不曾對自己有過一天的放松。晚上為了有效地學習,她使孩子養成了八點準時睡,一夜不吃不拉的習慣。日語、英語的單詞幾乎都是在上下班車上的兩小時顛簸中熟記的。她連續兩年考研究生,每次考前兩個月,她天天住在辦公室,學至深夜。幾年來,電影基本不看,但為了與青年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專訂了《大眾電影》,邊哄孩子邊翻看。舞會也是要去的,她說:“不能讓青年只是在大會上和自己見見面,與每個青年邊跳舞邊聊就是工作。”幾年來,她還閱讀了幾十部中外文學名著。陳東的生活旋律是高昂熱烈、充滿樂趣的。工作、學習、生活,在她的科學安排下,豐滿而又和諧地統一為一體。
“認識一個被忽略的優勢”
“學習,尤其是創造性的學習,精神上常常感到非常愉快。艱苦,只是在十分狹窄的意義上才是事實。”楊振寧教授的這段話,在陳東的心靈里不僅引起了同感、共鳴,她自己的實踐也是印證。她在為團的工作忙得開心,累得痛快之際,逐漸發現和認識了一個往往被忽略而又確實存在的優勢。即在六種情形下,學習和工作可以有機地結合,互為補益、相互促進。一是工作和學習完全一致,互為一體。去年二月,院團委辦團干理論學習班,她承擔政治經濟學和哲學概要的講課任務。備課、講課,既是工作,也是學習,要講得好,必須自己學得好理解得透。二是工作為學習提供了廣泛的信息和課堂。前年她到計算機所了解情況,利用這個機會旁聽了一個月速成日語,學會了基本語法,每天利用上下班坐車兩小時背會12個單詞,半年多背記2000個單詞,掌握了日語。三是通過看文件、看材料、聽報告,加深對理論觀點的理解,便于融會貫通。這一點團干部是得天獨厚的。四是可供支配的空間較大。團的工作有相對獨立性,時間較為機動。五是接觸社會面廣,有助于尋師結友,博采眾長。如:利用到各所調查的機會,拜導師受教益,利用開學部大會之機拜訪名家,求教于新聞記者。六是具有社會承認的通道。81年以來,她除了經常為《科學報》寫稿外,先后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中國青年報》《北京晚報》上發表了十來篇文章。這既增加了新聞專業的鍛煉,也推動了團的工作。談到這里,她快慰地說:“認識了這個優勢,就會使自己處于隨時準備吸收的狀態。運用這個優勢,就掌握了主動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因為我愛這一切!”
在陳東刻苦學習,特別是在她準備研究生考試的日子里,她曾聽到這樣的議論:“已經相當于副處級的干部了,上下關系都挺好,還學什么、考什么呢?考上又能怎么樣!棄官求學值得嗎?”謎底是什么?她告訴我,她醉心于一段話劇的臺詞。五十年代在北京的舞臺上,演過一個話劇《莫斯科人》,有一幕場景是:一名高中畢業的新工人來到黨委書記家,親切地交談后,這個青年對書記的淵博學識感到欣喜若狂,不禁問道:“你對什么都感興趣,什么都懂,為什么要當黨委書記?”黨委書記鄭重地回答:“因為我愛這一切!”全場掀起熱烈的掌聲。“因為我愛這一切”,也道出了一個八十年代團委副書記陳東同志的心聲。她,聽到了黨帶領人民扎扎實實前進的腳步聲,時時為祖國的興旺、發展所鼓舞。然而,她也常常被這樣一個事實強烈地刺激著:一些老同志雖然勤勤懇懇地工作,辛辛苦苦地操勞,但由于理論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工作效率不高。他們是因為過去出身窮苦上不起學,戰爭年代緊張顧不上學,情有可原。而自己,生活在新時代,而且正年輕!作為黨的干部(包括團干部在內)應該成為用人類最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起來的新人,而絕不應是舊時庸庸碌碌的官僚。因此,在她心中燃燒著一個強烈的意識:學習。“只有用人類所創造的全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真正的共產主義者。”(列寧語)是這個原動力使她科學地駕馭著自己生命之舵,沿著確定的目標,在知識的浩翰海洋中遠航。
一本十六開的精裝《漢英詞典》送到她面前,扉頁上寫道:贈與陳東同志共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這是歡送會上,同伴們給她的禮物。會上,院直屬黨委副書記王道等領導同志對陳東一一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此刻,陳東那白皙的臉上泛著紅潤,一雙平時看去秀媚動人的笑眼變得十分莊重。她撩了撩柔美的卷發,發自內心地說:“團的工作,是一個特別好的環境。假如四年前,不是黨組織把我調到團委來,我會走一條完全不同于現在的路子……現在只能說剛剛起步,前面的路還長。這次分手,只是短暫的告別,因為我的研究方向是科技新聞,必定后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