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兩條路擺在面前:“鐵飯碗”和自謀職業,你要選擇哪條路?
魏平—一個20歲的待業姑娘,父親是中央某部的處長,母親是某廠的會計師,她三年前高中畢業。按照某些人的習慣想法,有這樣好的家庭條件,就是上不了大學,謀個“鐵飯碗”也不難,起碼也要進“大集體”。姑娘的心中卻另有打算:領了個體營業執照,在北京繁華的市區辦起服裝加工部,走上了自謀職業的道路。
探路需要勇氣
當今社會,雖說對“鐵飯碗”是否定的,但是對它孜孜以求的還大有人在;自謀職業雖然被提倡,可是瞧不起它的也不乏其人。待業青年要想邁開雙腳走自己的路,確實需要勇氣。
去年六月中旬,魏平的“天華服裝加工部”亮牌之后,親者不快,疏者搖頭。好同學為她惋惜:女孩子搞點藝術工作多好,老是蹲下來給人家量褲腳多沒意思!父親說她不爭氣,母親怪她太任性。魏平急了:“我既然是這個家庭的一員,屋里的東西也該有我一份。我只要那臺縫紉機,走我的路……”父母對女兒又氣又愛又心疼。盡管他們不高興,還是讓她把那臺縫紉機,連同電扇、熨斗和冬天取暖的爐子一起帶走了。
“自己認定的路自己走,別人愛咋說就咋說”。魏平有一股闖路子的勁頭,并且不企望自己的生活一帆風順,倒愿意多經受一些坎坷。
高中畢業那年,她就借款買了烤箱,和一家飯館簽訂了合同,請了師傅,聯系了貨源,還邀了幾個待業同伴,準備開“漢堡包”自營飯館。后因無房壘灶,結果前功盡棄。一氣之下,把備齊的家什全撤了。這是她走上生活的第一次挫折。她總結了經驗教訓:承認自己幼稚,但不承認無能。失敗沒有動搖她探路的決心。這位雄心勃勃的姑娘,又設想開辦一個“聯合服務公司”,想把更多的待業青年引上自強的道路。然而,這個龐大的計劃又沒有實現。為此,她流過眼淚,但沒有泄氣。
不久,母親所在的工廠要招工。通過考試當工人,小平不會拒絕了吧?全家人這樣合計。想不到魏平硬是不去。她說:“社會上可干的事情多得很,為什么非要等國家安排?我自己的路自己走,那怕喝涼水咽咸菜我也認了。”
魏平是個熱愛生活、留心觀察社會的姑娘。她常常闖入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看一看,聽一聽,想一想。她并非為了吃飯,可是愛到飯館轉一轉,看看熱鬧;也不為做衣服,卻常去服裝加工部看人家排隊;她還喜歡同別人攀談,特別愿意同待業青年談心。注意觀察社會,琢磨各種人的思想,這對她了解社會、認識人生,以至選擇生活道路,都是大有益處的。她看到人們吃飯難,做衣難,群眾生活中有許多不便;也看到大量待業青年閑著東游西逛。她把人民生活中的不便與大量的待業青年聯系起來考慮:一邊是有事沒人做;一邊是有人沒事做,這是多么不合理的現象!她把個體開業與整個社會聯系在一起了。她認為:個體戶也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促進社會前進的光榮事業。因此,她有勇氣要探出一條新的生活道路。
開路要有本領
魏平說:“為自己,我不愁分文。我想的是干一番事業。”要開拓生活道路,要創業,沒有腳踏實地的學習和寬闊的知識面,不可能有堅實的基礎。魏平的興趣很廣。她不僅愛畫畫,而且會攝影、洗相;同時還初步掌握了修理照相機、縫紉機的技術;甚至為將來當一名企業家而攻讀外語、鉆研企業管理知識;對醫學也滿有興趣;不過目前重點是鉆研服裝這門技藝。她曾經對勸她搞藝術的好同學說:“服裝行業也是一門藝術,想學好還真不容易呢!”
魏平高中畢業后,在一個服裝裁剪班學習了四個月,基本上掌握了一般服裝裁剪和制作技術。為了辦好這個服裝加工部,又常到服裝廠向師傅請教。但是,僅憑這點技術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滿足顧客對各種服裝式樣的需要,她收集了不少國內外各類服裝裁剪書籍、雜志和時裝畫報,研究了大量服裝式樣。正是憑著這股子鉆勁,魏平敢于接其他店棘手的難活,說了三天交活就決不會拖延。由于做工精細,又講信用,加工部的信譽越來越高,生意越做越活,整天顧客盈門。
當魏平還在裁剪班學習的時候,看到服裝廠積壓了很多產品賣不出去,可是還在盲目生產。為了改變服裝呆板單調的狀況,她曾經設計了一種帶飄帶的連衣裙,興致勃勃地送到服裝廠征求意見,誰知竟吃了閉門羹。她不服氣,心想:將來我要是當個服裝設計師,一定要讓人們穿得滿意。
為了在服裝行業上有所作為,魏平把全部心血都投入了事業。白天做活,夜晚學習,成了她的生活規律。她把白天遇到的各種問題記下來,晚上對照書本逐個鉆研,邊干邊學。這樣既學得快,又記得牢,技藝上很有長進。今年春節,竟忙得顧不上回家吃年飯,為此,她還哭過鼻子!
魏平享受過成功的喜說,也嘗過失敗的苦惱。但她抱定宗旨,無論如何也要為顧客服務好,衣服做壞了,別說不掙錢,賠錢也認了。有一次,一位中年母親帶著女兒來做衣服。她女兒身材比較瘦,可是骨架子并不小,而魏平沒有掌握好這個特點,把衣服做瘦了。這位女顧客一向是在“藍天”定做服裝的,眼看女兒的衣服不稱身合體,要求賠償。魏平邊道歉邊勸說,希望讓她把衣服改好。可是改了五次,還是不稱心。魏平一邊準備賠錢,一邊還向顧客爭取再改一次。最后,她到服裝廠請教了老師傅,并重新量了女孩子的身材,終于把這件上衣改好了。顧客滿意地取走了衣服,臨走時道了一聲:“謝謝!”魏平也高興地送別顧客,深情地說:“歡迎您再來1”
上路決不回頭
魏平開業的消息一傳開,好同學和她疏遠了,使她感到難過,但是更多的人鼓勵和支持她,又給了她莫大的安慰。
一位從保定旅京的待業青年,被魏平勇于開拓就業門路的精神所感動,特地登門拜訪。他對魏平說:“我三次沒考上大學,已感到沒有希望了。這回,我決心沿著你的腳印踏上四化的征途。”東北一位出差來京的大學教師,特地買了一塊褲料,找到了魏平:“我知道你很忙,這條褲子哪怕做不成,我也情愿帶回半成品做個紀念。”外貿部有一位準備出國的干部找上門來,要穿上魏平做的服裝出國。半年多來,魏平接到全國各地來信二百多封,贊嘆、鼓勵、關心、支持,一股股暖流匯集到她的心頭。湖北新洲縣待業女青年王霞在信中說:“各種挫折使我喪失了信心,感到生活沒有意義。是你—魏姐姐的行動,給了我力量。”廣西柳州待業青年盧題寫道:“我在玩耍中消磨了兩年時間,現在,我有勇氣自謀職業了。”魏平開業以來,歷盡了種種困難,幸好得到社會各方面的扶植和支持,才逐步打開局面。銀行答應給她貸款;西城區工商行政管理局、服裝公司幫她解決不少問題;一位參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四處奔走,幫他們解決房子問題。不少熱心人也都前來相助。北京汽車制造廠電工王豫成,利用業余時間主動替她接線安燈;附近的交通民警看到魏平在悶熱的小屋里干活,把自己的清涼飲料給她送去。還有魏平的兩個伙伴—王然和趙榮,也積極為自己的“老板娘”(他們這樣呢稱她)排憂解難。疼愛自己女兒的父親,語重心長地對她說:“你現在還不是勝者,只有堅持下去才是勝利。”這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使魏平受到了極大的教育和鼓舞。盡管前頭可能還會有風浪,但是小魏堅定地說:“這條路是我自找的,再營也認了。不過我堅信自己的信念,決不半途而廢。”
(劉京生是因公失去雙臂的青年工人,借助綁在肩上的工具銜筆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