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宣
一位老校友,曾對我們講過這樣的話:知識有可能遺忘,但能力卻不會被丟棄,它將伴隨你的終生。幾年來,我一直把這位老校友的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在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能力,這是最重要的。在這方面,我走過彎路。一開始我認為題目做得越多越好,書看得越快越好,知識背得越熟越好;可是,這樣做的效果,并不象我想象的那樣好。比如,數學課學習因式分解,我做了上千道因式分解題,題雖做了不少,但水平仍然不高。后來老師告訴我,不要每題必做,只要將每種類型的題目選做幾道就行了,關鍵在于總結和掌握規律。在老師的啟發下,我把題目分類總結,歸納出十幾種解題方法,很快掌握了因式分解的規律。過去我認為“熟”能自然“生巧”,現在我認識到,不從題海中解脫出來,不會分析和思考,“巧”不會自然到來的。
有一段時間,我總想在學習上快跑。我曾用一個星期的時間讀完了一本化學書。但回過頭來一看,全是夾生飯。我不得不塌下心來,從基本概念入手重新學。在學習熱化學反應時,書上對“燃燒熱”下了這樣的定義:一摩爾的物質完全燃燒,生成穩定氧化物時所放出的熱量叫做該物質的燃燒熱。為了掌握這個定義,我一個字一個字地琢磨,終于找到了其中的關鍵詞語,即“摩爾”“完全燃燒”“穩定氧化物”。我把這幾個詞一摳懂,“燃燒熱”的概念就清楚了。從這里我體會到,讀書有讀書的本領,抓不住要點,再快也是白費。
記憶和背誦,在學習中很必要,但沒有真正理解,就去死背,只能使腦子越來越僵。以前我認為政治課就是靠背,誰背得多,誰就能得到好成績,其實不然。后來我逐漸認識到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我改變了學習方法。比如學習哲學時,講到人的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這個概念,如靠死記硬背,就覺得很抽象。我結合歷史課上講的人的進化過程去理解,這個概念就變得具體而又豐富,再沒有枯燥的感覺了。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這也是一種能力。
除了學好教科書上的基礎知識外,我還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我認為這是培養能力的極好機會。我參加了上海市中學生數學愛好者協會。一位大學教師講的《計算機的語言》使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買來有關計算機的書,課下鉆研。我校一位數學老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為同學們總結了一套“學習自我質量管理”的方法。這套方法用“數理統計”去計算很費勁,要統計和排列出同學的“標準分數”,要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計算。我想,能不能借助于計算機呢?我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鉆研計算機理論,終于編出了計算程序。我又利用星期六下午到復旦大學,花了八九個小時,把程序輸入到計算機里,經過幾次修改,終于找到了理想的方案,并得出了精確的結果。全班四十多人的成績,計算機只要502秒就算好了,比數理統計的方法快多了。這個課題搞完后,我寫了一篇小論文,題目是《用計算機進行學生學習質量的管理》,華南師大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老師們看了之后,鼓勵我繼續努力。有人問我,搞這些課外活動,會不會影響課內正常的學習?我告訴他們,這全是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的,不僅沒有妨礙我的課內正常學習(上學期七門功課,我的總成績是676分,年級里排第一),而且正由于參加了這些活動,還大大提高了我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我想,我們如果能從中學時代就開始做一些小小的“研究”,那一定能迅速提高我們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力”是個范疇很廣的概念,它需要在學習中培養,也需要在工作中鍛煉。我在學校做學生會主席的工作。我想在自己的任期內,努力使“學生會”這部機器開動起來,為同學服務。為了促進“教”和“學”,學生會組織了幾次評教評學座談會;為了豐富同學的課余生活,學生會請人作學術報告,組織了文娛活動;為了改進學校的工作,學生會發動同學們提出了二百多條提案……雖然我總是忙忙碌碌地學習、工作、生活,但我覺得生活是那樣充實和美好,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漸漸悟出了那位老校友的話寓意深刻。當能力和基礎知識結合起來的時候,我們就掌握了一把萬能的鑰匙。這把鑰匙,的確象我們老校長段力佩說的那樣,這是終生受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