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超
方漢奇同志的新著《中國近代報刊史》,是我國解放以來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報刊史專著。
據不確切統計,中國近代報刊大約有七百種,數量大,內容廣,這對編寫中國近代報刊史來說,如何科學地解決編寫體例是一個困難而復雜的問題。從總體結構看,《報刊史》是按照中國近代報刊本身的發展邏輯來描述它的歷史。具體敘述每一段報刊史時,又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歸納法,即把性質相同的數種報刊,或把某一地區的報刊集中起來敘述,概括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對于有重大影響的報刊和新聞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重要的宣傳戰役,《報刊史》則列專節進行詳細論述。這樣的體例安排既系統全面又有層次,重點突出,兼顧其他,使《報刊史》的結構形成立體感很強的多面體。
《報刊史》的另一特色是史料豐富,寫了眾多的報人活動,改變了報刊史抽象議論多,不講史的現狀。
例如,對于洋務派分子與資產階級改良派爭奪《時務報》的斗爭:資產階級報刊發動的拒俄運動和反美華工禁約運動的二次大的宣傳戰役;轟動中外的蘇報案;革命派和改良派報刊之間的大論戰等,《報刊史》都作了翔實的論述,并從這些具體歷史事實中概括出作者自己的結論。據粗略統計,《報刊史》涉及到的報紙主編、發行人、主筆、主要撰稿人達九百余人,其中為近六十個著名報人寫了小傳。在對報人進行評介時,作者緊緊抓住報人的新聞活動,從報刊發展史的角度去進行研究,力戒與其他專門史重復,因此,《報刊史》中的孫中山、魯迅、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等人都是以報刊活動家的面目出現的,讀來頗有新意。
作者在具體評價報人時,并不只滿足于對人物作簡單的政治評價,而是力圖揭示一個報人是怎樣通過其辦報活動來實踐其政治主張的,其成功的原因和失敗的教訓是什么,從社會條件、新聞思想和新聞實踐諸方面去研究報人,從而總結出某些帶規律性的東西。
作者在人物評價上堅持實事求是態度,不以一時的榮辱定毀譽。對于早期從事資產階級革命派報刊宣傳活動的報人,如于右任、戴季陶、胡漢民、汪精衛、陳布雷、馮自由等人都區別不同情況,給予客觀的評價。對有些人物,作者還不囿成說,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對林白水的評價,作者肯定了他對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所作過的一些有益工作,同時又鮮明地指出,即使在他一生中較光輝的時期“也不是一個好的資產階級革命者”。作者認為,林白水“以譏罵北洋政府的官僚而橫遭槍殺,是無辜的,因而得到社會的同情,但是他的立身行事并不足取”。
正如作者在《后記》中說明的那樣,《報刊史》前半部分寫得比較簡略,沒有充分展開,后半部分寫得很豐滿,因而給人以前輕后重的感覺。在人物評價方面,有些地方略有重復,如關于林白水,上冊已介紹過了,下冊又重復介紹了一遍,基本意思是一樣的。但它畢竟不失為繼戈公振先生那部影響深遠的《中國報學史》之后的一部力作。它的出版,不但填補了建國后關于近代報刊史研究的一個空白,也為深入研究中國近代史、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部重要參考書。
(《中國近代報刊史》,方漢奇著,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六月第一版,上下冊2.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