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播
由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先生導演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楊村彬、李翰祥編劇,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與香港新昆侖影業公司聯合攝制),在銀幕上展示出一幅色彩鮮艷的歷史畫卷,是值得重視的歷史影片。
當影院帷幕拉開后,你可以從銀幕上看到你過去從未見到過的場面——
一個只有六歲的小孩子,被稱為同治皇帝,送上了皇帝寶座。在他后面的簾子里,坐著慈安和慈禧兩宮皇太后。宮廷里的古代編鐘奏響了,旗纛扇傘、金瓜鎖斧的儀仗隊緩緩而過。三聲鞭響,文武百官在丹墀下面叩拜如儀。皇帝登基的場面,是這樣的奇特而浩大!
過去的影片,在表現宮廷生活時,都是在攝影棚里搭置布景,難免露出虛假。而這兩部影片,許多場面都是在故宮博物院、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東陵等地,借助真實宮殿拍攝完成的。李翰祥導演利用我們提供的藝術創作上的優越條件,把宮殿和宮廷生活拍得十分逼真。我們的美工人員,還仿照圓明園西洋樓、大水法和遠瀛觀的一部分,精心搭置了一堂外景。經過拍攝和制片,這堂外景在影片中與真實宮殿相銜接,使當年圓明園那宏偉的規模和豪華的建筑,在銀幕上再現出來。
清朝軍隊與英法聯軍在北京朝陽門外的八里橋之戰,圓明園附近謝莊人民自發抗擊外國侵略者的英勇戰斗,在歷史上都有記載。這兩次戰斗的場面,也是第一次出現在銀幕上。
我國優秀青年演員劉曉慶,飾演了年輕時候的慈禧,著名老演員項*,飾演了八大臣之首領肅順;香港電視演員梁家輝,飾演了咸豐皇帝奕詝;還有其他許多演員參加了演出。他們在這兩部影片中的表演,都很出色。
許多青年觀眾看過《林則徐》。那部影片描寫了1840年到1842年的鴉片戰爭。通過林則徐這位卓越的歷史人物反抗英帝國主義侵略的英勇奮斗與失敗,表現了封建的中國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變。《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剛好是反映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稍后的“辛酉事變”的歷史故事。在1856年到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簽訂了一連串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國封建統治者,進一步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的附庸與工具。而通過1861年的“辛酉事變”,陰險毒辣的慈禧太后,確立了她對清王朝的實際控制,開始了她對中國幾乎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時期。在那個時期,她使中國主權大量喪失,日益變為帝國主義控制下的半殖民地國家。慈禧,在中國做盡了壞事。
電影不是歷史教科書。文藝作品,不可能按歷史過程,將所有的歷史人物和整個事件的細節,都原原本本地再現出來。但是,好的歷史影片,的確可以使觀眾增加歷史知識。它們能將歷史的不同側面組織和概括起來,表現為符合當時歷史發展情況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情節,使觀眾從中得到形象生動的感性知識。
從這兩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英法帝國主義強盜,是怎樣闖進了圓明園,是如何掠奪圓明園里的珍寶,又在那里拍賣的。接著,強盜們怎樣縱火燒毀了這座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宮殿園林建筑。這一方面是為了掩蓋其搶劫掠奪的罪證,另一方面是以此威逼清政府趕快簽訂賣國條約。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壯麗的宮殿和美麗的園林,全部被燒毀。歷經一百多年的建設和經營,聚集了我國各地的建筑精華,綜合了中西建筑藝術的圓明園,頓時變成廢墟。圓明園內許多無價的珍貴文物,至今流失在外國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手里。這一慘痛的史實,是會引起青年們的憤慨的。
從這兩部影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面對西方列強對我們祖國的瓜分和蹂躪,清朝統治者是怎樣的無能和無恥。在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大舉進攻廣州時,兩廣總督葉名琛,竟毫無布置,“惟日事扶鸞降乩,冀得神祐”,結果為英軍所俘。就在外國侵略者燒殺搶掠的時候,清王朝的皇帝、皇后和妃子們,卻照舊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們躲在承德避暑山莊,圍場打鹿,尋歡作樂……
影片以較多的篇幅,描寫了慈禧的青年時代。從咸豐二年慈禧十七歲選秀入宮起,一直寫到慈禧的兒子載淳登基大典止。慈禧被選進宮里做貴人后,曾遭到冷遇。她用巧計接近了皇帝,受到寵幸,并學會了批閱公文和參預朝政。以后,她仗著生了兒子,并運用計謀,進一步取得了皇帝的信任。但是,皇帝又有了新歡,年輕、美貌、溫柔的麗妃取代了懿貴妃。于是,展開了爭寵的激烈斗爭。宮廷里的爭寵斗爭,與朝廷上的政治斗爭交織在一起,使故事情節更為復雜、更為曲折。
影片以玉蘭——貴人——懿貴妃——西太后的發展歷史為引線,穿插反映宮廷中的鉤心斗角和朝廷上的互相傾軋,生動透徹地刻畫出清王朝內部丑惡腐朽的狀況。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對外無能,對內驕橫;而以恭親王奕欣為代表的洋務派,則對外屈膝,對內奸詐。慈禧,由小姑娘玉蘭,逐漸變成了狠毒狡詐的西太后。她勾結洋務派奕欣,經過周密策劃,發動了宮廷政變,咸豐皇帝臨死前封的八個顧命大臣,有的被殺,有的被關,有的被罷官。慈禧終于達到了她“垂簾聽政”——實際做“女皇”的目的。這些,可以使我們對清王朝的極端腐敗和沒落,產生更為具體和形象的認識。
在影片中,也提到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嚴重威脅著清王朝的統治根基,清王朝以出賣國家主權和利益來勾結帝國主義,共同鎮壓人民起義。可惜,影片在這方面沒有更充分更形象的表現。
以上,我只是簡單地介紹了這兩部影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回憶我們民族那個屈辱的時代,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在這里,我不想具體評述這兩部影片在藝術創作上的成就和不足,也不想立即去研究它們在歷史與藝術的融會貫通中所取得的經驗與教訓。但我要說,李翰祥先生的探求和創造,是值得贊賞的。李翰祥先生過去曾因導演《傾國傾城》在香港名噪一時。后來,又導演了《瀛臺泣血》等表現宮廷生活的影片,被香港和海外觀眾譽為導演宮闈影片的能手,這是對他的藝術創作的一種贊賞。今天,從這兩部影片來看,他走出“宮闈”,進入“歷史”,看到了社會和人民。這在他的創作上是跨了一大步。
象這樣可謂是重大歷史題材的影片,在創作過程中是有許多困難的。編劇和導演,總要根據當時歷史的社會生活,進行創造性的想象和虛構。沒有這種藝術想象和虛構,就不可能有藝術上的巧妙創造。因此,缺陷和疏漏是在所難免的。至于哪一處虛構是合情合理的,哪一處又露出虛假或落了俗套,這都留待觀眾們在看了影片以后去議論評判,留待各方面的專家去分析研究,以期在將來攝制這類題材的影片時,更有發揮,更有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