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遼寧團的體制改革開始時正值黨的“十三”大之后,團省委提出的主張是:不等,不靠,在積極主動地適應全社會改革大潮的同時,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指針,積極主動地研究團的自身改革。我們經過為期半年的調查論證,形成了遼寧省團的體制改革的宏觀決策方案——《關于近期我省團的體制發展的實施重點》。方案確定了全省進行團的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從微觀入手,向宏觀拓展;從實踐入手,向理論延伸;面向基層,注重實效。省委充分肯定了這個方案,以文件形式批轉到全省。在近幾年的改革實踐中,我們逐步強化著這樣的思想:
——把團內的建設從理想化的觀念形態引向逐步完善的實踐過程。團內民主建設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很多問題,許多我們所熟識觀念只是停留在文件上,于是我們從完善組織機制入手進行了一些探索。在省第八次團代會上我們率先嘗試實行了委員、常委和副書記的差額選舉。1988年全省有45%的市和省直團委在換屆選舉中全部實行了差額選舉,基層團委和團支部90%以上是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這些嘗試為團內民主建設走向更高的層次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同時,團的基層組織出現了一批設置靈活,工作效率高,按行業、按類型、按分工組合的新的組織形態,適應了各行各業經濟改革后出現的新格局。
——從單一的教育職能發展到教育與維護權益相結合的“雙向橋梁”職能。在多年來團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深深感到,共青團對于廣大青年來說并不僅僅是教育者,它在很大程度上還必須是青年合法權益的維護者。從1988年起團省委和全省80%的市級團委在機構上設置了“青年權益保護部”,頒布實施了《遼寧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各市普遍建立了青少年保護工作協調委員會。在省市政協,普遍設立了青年界別組;60%的市制定出在企業職代會中增加青年代表數量和設立青年工作委員會的規定;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協商對話渠道也初步形成。
——從單純的觀念灌輸到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把單純的娛樂變為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使我省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從空洞的說教中脫離出來。幾年來,省、市、縣(區)直至基層團組織創辦了數以萬計的不同類型的青年學(協)會組織,1989年全省13個城市參加了全國首屆青年文化科技博覽會,沈陽、大連、撫順、錦州、阜新等5個城市受到團中央的表彰。團省委還通過與社會合作擴大團的宣傳文化陣地,與遼寧電視臺聯合拍攝了對青年有益的電視系列片。
——從強調工作方式的一律性到鼓勵各具特色,各顯其能,充分發揮各行各業團組織的創造性。幾年來各系統團組織都根據自己不同的特點創造了許多很好的經驗。企業團組織注意結合生產經營的特點,大面積開展崗位練兵、技術比武、“五小”等競賽活動,全省有20萬名青工通過技術比武受到各種獎勵,有46人獲國家工人技師稱號,有379人獲得高級工稱號,有5萬青工得到晉級長工資的獎勵。1987年以來,全省青工雙增雙節創價值達10億多元。農村團組織在提高人的素質、加強培訓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全省有194萬農村青年受到縣級以上培訓,有3000多人被授予“科技星火帶頭人”稱號;創建了863個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基地,1125個各類培訓協會。各基層團組織還從創辦實體入手,較好地解決了農村團的工作的物質依托問題。目前遼寧省共創農村團辦實體5000個。學校團組織在注意抓好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同時,注意及時了解學生中的各種思想認識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去年春夏之交的斗爭中,在穩定大局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省、市委的表揚和肯定,各個時期的大學生專題調查也多次被省委批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