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初冬,河北省政府小會議室里,正舉行省長常務會議。一份份散發著油墨芳香的《河北省自學成才青年獎勵辦法》遞到了與會者手中。這《辦法》已歷經六載,六易其稿,終于提交到省級政府最高決策會議上討論了。
1989年2月10日,一則醒目的《河北省人民政府令》赫然出現在《河北日報》上:“《河北省自學成才青年獎勵辦法(試行)》已經1988年11月25日政府第19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實施。省長岳岐峰”。
1983年金秋,正是改革春潮涌動的時候。渴望學習、成才的青年越來越多,而可供學習的學校又畢竟太少了,不少青年只有望校興嘆。
在這股撲面而來的學習熱潮中,青年干部們也被感染著,激動著。“我們號稱青年的頭兒,對此該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呢?”團省委常委會在研究,全機關的同志在議論。終于,一個設想出臺了——成立河北省青年自學成才獎勵基金會,為青年成才搭設金橋!于是,他們四面出擊,八方奔走,為鼓勵青年走自學成才之路,為讓全社會都來關心青年成才鼓與呼。
這株幼苗剛剛出土,就得到了原省委第一書記高揚及其他省領導的熱情關懷和支持,他們帶頭向基金會捐了款。一時間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在厚厚的一疊捐款信中,有一封是河北醫學院6名教授、講師寫來的:“剛剛收到一本書稿的稿費,我們6位主編沒分這錢,決定把它全部捐贈基金會。”正在北京住院的老教授楊定安,聽到基金會成立的消息,也馬上慷慨解囊。僅一個多月基金會就收到捐款10萬多元。11月9日,由團省委聯合省直20個單位和團體發起的“河北省自學成才青年獎勵基金會”正式成立。
基金會的成立,像和煦的風吹進了成千上萬青年的心田,激勵著他們奮進。6年來,基金會表彰獎勵了自學成才“十面紅旗”和20名標兵。他們之中,有從插隊知青成長為全國著名作家的鐵凝;有發奮努力19年,成為內畫畫家的農家子弟王立夫;有制造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汽車標牌的廠長王志儉;有被稱為“星火財神”的全國星火帶頭人、全國10大科技新秀之一的楊建秋……他們如一面面旗幟,一個個標桿,召喚著更多青年走上自學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