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青
獎勵是我們共青團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傳統。多年來,我們習慣于運用這個傳統工作方式教育青年,促進工作的開展,但卻很少考慮如何使其在新的環境下通過更科學的改進,發揮出更有效的作用。經過這幾年共青團工作的實踐,我感到我們共青團的獎勵工作存在著這樣幾個問題:
1.缺乏規范性。近幾年各種表彰會、授獎會越來越多,獎勵名目繁雜,隨意性大,不論大事小事都要列上評獎項目,似乎每項活動缺了評獎,便是有頭無尾了。獎勵泛濫于各項工作,獎勵應具有的嚴肅性被大大削弱了。我認為我們的獎勵應該形成一套完整科學的機制,有一個較為統一、穩定的系統分類。比如分團員、團干部、青年、少年、兒童、輔導員6個類別,分全國、省市、地縣三級,每個類別和級別又分為不同的檔次,根據成績對號入座,使獎勵制度化,規范化。
2.獎而不勵。在獎勵工作中,獎只是手段,勵才是目的。但我們現在的獎勵卻偏重于獎而忽略掉勵,獎而不勵,一獎了之。短期行為現象嚴重。與此相對應的是,先進模范人物在工作、生活、環境等方面得不到改善,反而被冷嘲熱諷、打擊漫罵,結果是希望獎勵,又怕獎勵,甚至許多人對獎勵產生反感。
3.缺乏權威性的待遇依據。黨、政、工會系統獲得獎勵的先進模范人物,在享受待遇方面均有正式的國家文件規定,比如晉級、住房、農轉非、療養等。而我們共青團卻缺乏這種權威性的待遇依據,即使是那些獲得較高規格榮譽的獲獎者,也很難得到相應的待遇上的改善,而團的組織欲為其維護正當權益亦無法可依,使工作極為被動。
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應引起各級團組織,特別是決策部門的重視,認真研究、落實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使我們共青團的獎勵機制更為有效、科學地運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