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8月11日:英軍北犯天津海口
1840年8月鴉片戰爭正式爆發后不久,英軍在廣州沒有討到便宜,便依照其政府訓令,于6月底以主力北犯。8月11日,英艦到達大沽口外攔江沙一帶,扣留海面上的所有中國糧船,進行搶劫屠殺,并向清政府遞交照會。道光皇帝為英軍武力恫嚇所動搖,派直隸總督琦善前往天津海口與英軍談判,并發布懲辦林則徐、替英國伸冤的上諭。30日,琦善與義律在大沽口南岸舉行會談,義律堅持清政府割地、賠款等項要求,琦善備受侮辱。9月中旬,英軍達到壓迫清朝屈服、清除抵抗派以及偵察沿海形勢的目的,加以天氣轉寒,恐北方海港冬季凍結,于是南返廣州。英軍北犯天津海口使道光皇帝由堅持禁煙轉而謀求妥協。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2年3月,浙江戰敗。道光皇帝令欽差大臣耆英前往浙江求和,只要英國同意停戰退兵,就可以答應割讓香港等要求。英軍不理睬清政府的求和活動,決心打到南京,逼訂城下之盟。1942年8月4日,英軍艦隊在克服了吳淞口、鎮江等地清軍的有力抵抗后,駛抵南京江面。11日,英軍在觀音門附近登陸,揚言攻城。耆英急忙派人于下關靜海寺與英方談判,14日接受了英方提出的各項條件。29日,耆英、伊里布等人前往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皋華麗”號,同英國全權公使璞鼎查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共13款,主要內容為:1.割讓香港;2.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3.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5處為通商口岸;4.中國抽收進出口貨的稅率由中英共同議定,不得隨意變更。《南京條約》是外國資本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的獨立主權遭到嚴重損失,除割地、賠款外,英國還取得了協議關稅權、領事裁判權、領海航行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中國的大門被西方的大炮打開了。中國從此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27年8月:首批幼童留學生赴美
容閎是我國最早出國留學的著名人物。在容閎的積極建議和努力下,清政府派他主持選送幼童赴美國留學。容閎領導的官費留美幼童共120名,分四批于1872至1875年陸續赴美。第一批于1872年8月11日自上海啟程,共30人。后來成名的杰出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也在其中。留美幼童大多十二三歲,他們學習刻苦用功,成績優異。中學畢業后,一部分人考入耶魯大學等著名學校,大部分升入機械、礦冶、造船等專科院校攻讀。
清政府所派留學生正監督陳蘭彬(1875年升任駐美公使)對容閎選送幼童留美表示不滿,吳嘉善接任后也攻擊留學生目無師長,離經叛道。1881年,幾名幼童中學畢業欲進美國陸海軍專門學校遭美國務院拒絕。吳嘉善便借機串通陳蘭彬,奏請清廷撤回全部留美幼童,解散留學事務所。慈禧太后予以批準。同年,留美學生除個別轉送英國繼續學習外,分三期被遣返回國。中國最早的一次赴美留學運動就這樣天折了。
1911年8月:四川保路運動
保路運動又稱鐵路風潮,是辛亥革命前夕中國人民反抗清政府向帝國主義出賣鐵路主權的愛國運動。四川的保路運動尤為激烈。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悍然宣布實行所謂“鐵路干線國有”政策后,6月,川漢鐵路股東代表在成都開會,決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宣布“以拒絕洋款、廢約保路,力圖進行為宗旨”。全省各地紛紛響應,相繼成立“保路同志會”,參加者達數十萬人。8月下旬,四川總督趙爾豐不顧人民的強烈反對,強行宣布收回川漢鐵路宜(昌)萬(縣)段。成都人民召開萬人大會,號召罷市罷課,抗糧抗捐,聲討趙爾豐的劫掠罪行,保路運動進入高潮,商界、學界乃至婦女兒童都行動起來,發傳單,募路款,表示誓與路權共存亡。同盟會員龍鳴劍、王天杰等因勢利導,于9月初組織“保路同志軍”。隨后,各路保路同志軍揭竿而起,形成全省人民的反清大起義。保路運動直接促進了武昌起義。正像孫中山所說:“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遲一年半載。”親身經歷過辛亥革命的董必武也說:“特別是廣大群眾參加的四川保路斗爭,對辛亥革命起了直接推動作用。”
1920年8月16日:覺悟社等五團體舉行茶語會
1920年7月,在全國的強烈抗議和各界人士的積極營救下,五四運動中被捕的愛國學生相繼獲釋出獄。周恩來獲釋后,總結了天津學生和各界救國運動的經驗教訓,提出“改造”、“聯合”主張,認為只有把全國各地產生的進步團體聯合起來,加以改造,采取共同行動,才能改造舊的中國,挽救中國的危亡。8月18日,覺悟社邀請北京少年中國學會、人道社、曙光社、青年工讀互助團等四團體代表在北京陶然亭召開茶話會,商討今后救國運動的方向。劉清揚首先報告開會宗旨,鄧穎超介紹了覺悟社的組織經過和活動情況。周恩來在發言中強調“改造聯合”的必要,倡議與各地進步團體聯合起來。李大釗代表少年中國學會發言,提出各團體必須有明確的主義,“主義不明,對內不足以統一全體的意志、對外不便采取聯合行動”。會議推定少年中國學會起草《改造聯合宣言》和約章。18日,五團體代表在北京大學通訊圖書館再次開會,決定成立“改造聯合”組織,并通過《改造聯合宣言》和《改造聯合約章》。宣布“本聯合各地革新團體,本分工互助的精神,以實行社會改造”,還提出了“到民間去”的口號。這標志著覺悟社等團體的救國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
汪精衛“7.15”叛變革命后,為了挽救革命,中共臨時中央常務委員會派臨時中央常委周恩來組織前敵委員會,并任書記,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1927年7月31日,周恩來主持前委緊急會議,經數小時辯論,周恩來與前委其他成員惲代英、彭湃、李立三等否定了張國燾阻止起義的錯誤意見,決定8月1日凌晨4時舉行起義。后由于有人告密,起義提前幾小時發動。參加起義的有葉挺、賀龍、朱德率領或原來領導的軍隊,共3萬余人。8月1日1時許,起義槍聲打響。經過5個小時的激戰,全殲南昌國民黨軍3000余人,于拂曉占領南昌。起義勝利后,成立了以共產黨人為領導核心、有國民黨左派人士參加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8月3日至6日,起義軍按預定計劃相繼撤離南昌,向廣東進發。途中公布了《“八一”革命宣傳大綱》和《土地革命宣傳大綱》。9月底到達潮洲(今潮安)、汕頭,遭到優勢敵軍的圍攻,大部分被打散。保留下來的一部分由顏昌頤、董朗率領進入海陸豐地區,一部分由朱德、陳毅率領經湖南南部轉入井岡山和毛澤東勝利會師。南昌起義的意義在于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為了紀念南昌起義,8月1日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召開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叛變革命,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慘遭屠殺,革命處于危急關頭。8月7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在漢口舉行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瞿秋白、蘇兆征、李維漢、鄧中夏、張太雷、任弼時、陳喬年、羅亦農、顧順章、蔡和森;候補中央委員毛澤東、李震瀛、陸沉;中央秘書處負責人鄧小平;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紐曼等共24人。會議堅決地糾正了陳獨秀的投降主義路線,撤銷了他的書記職務,選舉瞿秋白、李維漢、羅亦農、彭湃、蘇兆征、向忠發、任弼時、王荷波、顧順章等9人為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7人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并由瞿秋白任臨時中央主要負責人。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號召黨和人民繼續革命斗爭,號召農民舉行秋收起義。“八·七”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后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但會議在著重反對右傾機會主義的同時,沒有注意防止“左”傾錯誤,在一部分同志中助長了政治上的冒險主義和組織上的宗派主義的過火斗爭。
1940年8月20日:“百團大戰”打響
1940年8月20日晚8時,著名的“百團大戰”在華北5000里戰線上同時打響。這是我八路軍對侵華日軍發動的最大戰役。因參加戰役的共有100多個團的兵力,故稱“百團大戰”。在歷時三個半月的時間里,在彭德懷副總司令的指揮下,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攻克敵人據點293個、殲滅日偽軍46000人,繳獲大批武器、軍用物資,破壞敵占鐵路470多公里和公路1500多公里。這次戰役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信心。同時以事實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誣蔑,對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
1945年8月20日:我軍接受第一架起義飛機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20日下午,一架日本九九式雙發動機運輸機從揚州機場騰空而起,向延安方向飛去。駕機的是原南京汪偽空軍人員黃哲夫(現名于飛,下同)、周致和(蔡云翔)、趙乃強(張華)、管序東(顧青)、黃文星(田杰)、沈時槐(陳明秋)等6人。這是我軍接受的第一架起義飛機。飛機在延安機場著陸,受到延安衛戍司令部人員迎接。當晚,在王家坪八路軍總部,朱德、葉劍英、羅瑞卿、楊尚昆等領導人宴請全體機組人員。朱德向他們介紹了延安的情況,并對他們說:“歡迎你們起義來延安”。“我們現在還沒有空軍。但是,我們要建立自己的空軍,在航空人才方面,我們還太少了。你們來得正好,我們正需要航空人才。”此后一天,延安召開軍民大會,總部命令該機在會場上空繞場一周,作超低空飛行撤傳單。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黨的領導人去重慶談判,在機場接見了機組人員。
1949年8月5日:美國發表對華關系白皮書
1949年8月5日,中國革命勝利前夕,美國國務院發表了題為《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的白皮書,同日還發表了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為發表白皮書寫給總統杜魯門的一封信。白皮書正文分為8章,敘述了從1844年美國強迫中國簽訂《望廈條約》以來至1949年中國人民革命在全國范圍內取得基本勝利時為止的中美關系。其中特別詳述了抗日戰爭末期至1949年的5年中,美國實施扶蔣反共政策,干涉中國內政遭到失敗的經過。白皮書和艾奇遜的信充滿了顛倒是非,隱瞞和捏造事實以及對于中國人民的惡毒污蔑。但由于美國統治集團內部關于對華政策的爭吵,杜魯門、艾奇遜為替自己開脫和企圖說服對手,也不得不以白皮書的形式公開暴露若干真相。這樣,白皮書就在客觀上成為美國侵略中國的自供狀。白皮書和艾奇遜的信發表后,新華社從8月12日至9月16日連續發表了6篇評論,全面揭露了美國侵華政策的本質,對中國革命的發生和勝利的原因作了理論上的說明。8篇評論除第一篇《無可奈何的供狀》外,其余5篇《丟掉幻想,準備斗爭》、《別了,司徒雷登》、《為什么要討論白皮書》、《“友誼”,還是侵略》、《唯心歷史觀的破產》,都是毛澤東親自寫的。
本期作者: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