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冰
今年年初,臺灣的社會運動協會作了一次島內青少年生活情況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半數以上的青少年認為父母親不了解自己,同時還發現,在臺灣的中學和高中學生里面,曾有過“不良經驗”的學生所占的比例,竟然高達六成六,數字十分驚人。
目前在臺灣的兩千萬人口中,青少幼年的總數已經接近千萬,幾乎占了島內人口總數的一半。近年來,由于家庭失和、父母離異以及雙親的虐待,當局的忽視和學校的教育失誤,更由于受到社會上日益惡化的不良風氣影響,臺灣的青少年一代中潛藏著的很多問題開始表露出來,并且發展得的越來越嚴重,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人民的擔憂。
根據臺灣官方的報告統計,現在島內每年約有20萬以上的兒童遭受到身體、精神和性的虐待,嚴重者甚至導至死亡。有一份《衛生統計》指出,臺灣0歲到14歲兒童的死亡原因,有半數以上的是“意外死亡”。這些不幸早夭的兒童當中,50%的是死于意外事故,其中四成是死于溺水和異物窒息,三成是交通事故,一成是撞擊和跌落致死。另外,青少年及兒童自殺的現象也有上升的趨勢,可見臺灣的下一代所遭受的虐待和被疏忽的嚴重程度。1989年10月,臺灣新店的一位6歲女童從家中摔下樓來,警方接到附近鄰居的報告后,立即趕到現場,大家一起把孩子送往醫院搶救。在醫院里,醫護人員和鄰居們發現女孩身上不僅有摔傷,而且全身到處都是不明原因的傷痕,看到這種情況,人們都不知是怎么回事,想問問孩子家里的大人吧,可是發生了這么大的事情,孩子的父母卻始終沒有露面。一直等到報紙上披露了這件事情,有關方面前去調查,才發現是一起嚴重虐待兒童的案件。據了解,臺灣有51%的父母曾有過痛打子女的經歷。孩子在家中不僅得不到父母的親情之愛,反而遭受虐待之苦,身心健康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不少孩子最后只能是離家出走,流落街頭,淪為流浪兒。
臺灣青少年的失業情況也在引起人們的重視。1988年,臺灣15至24歲的民間人口為336萬人,其中勞動力人口有158萬人,而失業人數占了7.8萬人,失業率高達4.93%,遠遠高于臺灣平均失業率的1.69%。這么大一批數量的失業青少年閑待在家中和社會上無事可干,成日游手好閑,又正處在對什么都充滿新鮮好奇的感覺,難辨是非真偽和好動不好靜的年歲,在各種不良風氣和壞人的引誘下,難免會走上邪路。而對臺灣青少年影響最深、誘惑最大、危害也最嚴重的是到處都充滿著聲色犬馬、驕奢淫逸、紙醉金迷、唯錢是圖等惡劣風氣的島內社會。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暴富,人們的價值觀被混淆了,在這個錢財當道的病態社會里,拜金主義橫行,奢靡風氣日盛,連空氣都幾乎被毒化了。而年紀尚小,對此缺乏免疫力的臺灣青少年更是抵擋不住這些強烈的物質誘惑,他們游蕩在社會上,或沉迷于柏青哥和電動玩具店,或浸淫于MTv和卡拉OK,或駕駛摩托車以每小時150公里的高速度狂奔亂跑,或靠吸食“強力膠”等毒品來得到暫時的麻醉和變態的排遣,以解除精神空虛的苦悶,混沌度日。這樣一步步地走下去,最后很容易會發展到終于邁向犯罪的道路,跌下深淵。
根據《臺灣刑案統計》顯示,1972年,全省有少年犯7532人,到了1984年,就激增為24663人,這幾年更呈大幅度上升的趨勢。據臺灣警方的統計,近一年來,島內青少年的犯罪率升高了30%,犯罪年齡也在顯著降低。其犯罪類型以盜竊為首,但參與殺人、搶劫等暴力犯罪案犯的比率也在迅速上升,成為破壞社會安定、危害島內治安的重要原因之一。1989年,臺灣地區共發生刑事犯罪案84186件,其中暴力犯罪5839件,盜竊案40140件。而在這兩項犯罪中,案犯以12至不到20歲的青少年為最多,分別占48.09%和53.33%。去年7月間,臺灣南部地區連續發生了多起的綁架撕票和強奸、搶劫殺人等重大刑事案件,主要案犯中有好幾個是不滿18歲的青少年,而更令人吃驚的是,竟然還發現有一位年僅13歲的孩子,也參加了撕票殺人的殘暴行動。也是在去年,臺北縣一群14歲的少年犯罪分子,公然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挾持婦女進行輪奸,爾后又闖入民宅把財物洗劫一空。膽大兇狠至此,實在是令人心驚!
臺灣目前的雛妓問題也很嚴重。在這個“笑貧不笑娼”、色情泛濫成災的社會里,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色情場所比比皆是,幾乎是無所不在,甚至連居民們日常居住的宅所公寓里,都有著明面上或暗地里進行的色情交易。據臺灣的《民眾日報》報道,目前島內專業或兼職的賣淫女性已經高達100萬人。而更為嚴重的是,大量的臺灣未成年少女也被殘酷地推入了這個火坑,小小年紀就被迫淪為雛妓,以出賣自己的皮肉為生,開始了悲慘的賣笑生涯。目前,臺灣這批未滿16歲的雛妓總數大概有10萬人左右,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數字。
我們知道,青少年問題是現代社會中必然要出現的客觀現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十分復雜。但是,臺灣的青少年問題發展到今天這樣如此嚴重的地步,與島內的社會制度中所存在著的種種弊病有著直接的關系,而臺灣當局多年來對這個問題始終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相關的青少年保護措施和法律制度等嚴重缺失,更是負有不可推諉的重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