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六次沖擊波
第一次沖擊波出現在蘇小明以及王潔實、謝莉斯的對唱、朱明瑛的載歌載舞,形成流行歌壇三足鼎立的局面,從此迎來了一個流行歌曲的新時代。與此同時,錄音配器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產生了一代配器能人,如金友中、丁家琳和司徒抗這“三劍客”。還有邱有為、張偉才等編曲家。
多有波折的程琳和成方圓掀起了流行歌曲的第二次沖擊波。1980年到1984年以程琳為代表的歌星,繼承了東方人的青春偶像鄧麗君的柔曼歌風,在爭爭吵吵中走進了歌迷們的歡呼聲中,揚州朱曉琳、北京趙莉、沈陽張曉梅等均屬鄧氏歌風傳人。
1984年春節晚會上,香港歌星張明敏一曲《我的中國心》風靡全國后,第三次沖擊波標志著男歌星的誕生。也是這年,18歲的常寬參加了日本雅馬哈流行歌曲大賽,他演唱的自己創作的《奔向愛的懷抱》獲特別獎,成為中國第一位走向世界的流行歌星。
發生于1986年的第四次沖擊波使流行歌曲走向鼎盛時期,各地紛紛舉行各種大賽,流行歌手如雨后春筍應運而生。繼獲得全國大賽獎后,韋唯與毛阿敏又先后參加國際流行歌手大賽并雙雙獲獎。同年,崔健因演唱《一無所有》而一舉成名,成為最受年輕聽眾歡迎的搖滾歌星。
第五次沖擊波爆出了費翔,在1987年春節晚會上,他的《故鄉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使人們得到了聽覺和視覺上的雙重滿足,并帶動了一大批男歌星。
由1987、1988兩年的西北風引起的第六次沖擊波,標志著中國流行歌曲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一個作家群體開始形成擴大。中國流行音樂新的流派開始走向多元化。兩年間《信天游》、《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和《心中的太陽》等“西北風”代表作經由安東、胡月、杭天琪、劉歡等人演唱,一時間紅得發紫,成為“全國通用歌曲,并且勢頭至今不衰。
(摘自《黃金時代》)